無章節
佛說無量壽經(附表)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佛說無量壽經(附表)

佛說無量壽經(附表)


附表一

六即佛

   (一)理即佛:雖有不知不見,如三十夜月。《涅槃經》云:「一切衆生即是佛。如貧女舍寶,衆物具存。力士額珠,圓明頓在。」《如來藏經》舉十喩:弊帛裹黄金、 土模內像。闇室瓶盆。井中七寶等,本自有之。非適今也。《淨名經》云:「一切衆生皆如。」《寶篋經》云:「佛界衆生界,一界無别界。」即是大圓覺,亦名本覺,此性德也。有佛不能益,無佛不能損,得之不為高,失之不為下,故言衆生即是佛。

   (二)名字即佛:知有明月,而未見。通則耳聞法音,不問明昧,異全不聞,俱在此位。簡則,未解妙名(法法中道,一念三千),尚屬理即。一切衆生即佛之理,佛若不說,無能知者。衆生理雖即佛,全體在迷。無明長夜,佛出令曉,闡本智之日,乃識三寶照世光明。唯佛能開甘露之門,令衆生知十號之妙味。能知衆生即貧女,所知 佛名即家中寶。能知所知,即名字佛。如須達長者,聞佛名身毛皆竪,此名字佛也。

   (三)觀行即佛:覓而未見。此是名字昇進之位,不獨解名,能修五品,圓伏五住煩惱,名外凡位,故名觀行即佛。如《觀經》前二觀,乃觀行位之前方便,第三觀起,觀佛正報依報,開眼閉目,若明若暗,常運此觀,念念皆覺,是觀行即佛。

   (四)相似即佛:隔雲見月。圓十信位。相似者,二物相類似,如輸比金,猶火先煖。觀佛三身,得相似相應,塵緣莫動,佛常現前,本覺三身相似而發,與己始覺三觀觀行相似相應。但自性三身佛未顯,故名相似佛。如《法華經》六根清淨,即是其相。如《觀經》第八觀成。

   (五)分證即佛:月現未圓。《觀經》第九觀成,即分證即佛。分證者,圓教初發心住,一發一切發,發一切功德、智慧,三智一心中得,開秘密藏,得如來妙色身,湛然應一切,能百界分身作佛,八相成道。無明惑分分破,自性清淨心分分顯。從所證言名分真,從能顯言,名分證即佛。佛尚能示,九界不難。初住尚爾,後位可知。破惑轉深,德用轉廣,直至等覺,勝妙難思。良由位位皆始本合一,致使體用高廣如是也。

   (六)究竟即佛,已見全月。登等覺已,名滿足方便地,菩薩究竟地。始覺道窮,本覺理極,本始既泯,無以名焉,強名妙覺。斷德究竟,名大涅槃。智德究竟,名大菩提,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福智二圓,更無過者,十號具足,如十五月,衆星中王,最上最勝,威德特尊,是名究竟即佛。

附表二

華嚴經說二種十身佛

   (一)融三世間之十身佛:一、衆生身佛(同理即佛)。二、國土身佛(無情名為法性)。三、業報身佛(依正二報之業因)。此三屬器、有情世間。四、聲聞身佛(觀四諦而求得涅槃者)。五、緣覺身佛(觀十二因緣而求得涅槃者)。六、菩薩身佛(修六度而求菩提者,通於觀行、相似、分證即佛)。七、如來身佛(因圓果滿之妙體 ,即究竟佛也)。八、智身佛 (能證之實智也)。九、法身佛(所證之真理也)。此六屬正覺世間。十、虛空身佛(證等虛空法,成等虛空身。即自性清淨心,離染淨二分之相,而為染淨二分所依。周循法界,而離名絕相,故謂虛空)。即以此十身融攝三世間諸法,而為盧舍那佛。所以古人説:「山河大地盡是法王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二)修行感果之十身佛:一、菩提身佛,又名正覺佛,無著佛。二、願身佛,又名願佛。願生兜率天之佛身也。三、化身佛,又名化佛,涅槃佛。生於王宮,化必涅槃故云涅槃佛。四、住持身佛,又名住持佛,持佛。滅後留佛身舍利,而住持佛法之身也。五、相好莊嚴身佛,又名業報佛。酬報六度萬行之功德所成,故云業報佛。六、勢力身佛,又名心佛。以佛之大慈悲心,攝伏一切。如《觀經》云:佛心者,大慈 悲是,見佛身亦見佛心。七、如意身佛,又名如意佛,意生身佛。即對地上菩薩而現生如意之佛身。八、福德身佛,又名三昧佛。即常住於三昧,三昧為福之最,故云福德身佛。九、智身佛,又名性佛。鏡智等四智,是本有之性德所具,故云性佛、十、法身佛,又名法界佛。即真如自性,一真法界,是智身所了之本性。此十身佛,即是通途三身佛開出:從菩提身至住持身之四身,即是應身佛。從相好身至智身之五身,即是報身佛。最後即是法身佛。

此經經題所說之佛。在六即佛,是究竟即佛。在融三世間之十身佛,是如來身佛在修行感果之十身佛,是化身佛,相好佛,智身佛。不可不知。

附表三

※ 如《楞嚴經》云:「元是一精明 (本具),分為六和合(熏成)。」「非因緣(本具),非自然(熏成)。」

※如《大乘起信論》說:「是心真如相(本具),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熏成),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

※如法藏大師《心經疏序》説:「夫以真源(一念心性之源)素範,冲漠隔於筌第。妙覺(一念心性之覺)玄猷,奧頤超於言象。雖真俗双泯,二諦恆存。空有二亡,一味常顯。良以真空未嘗不有,即有以辨於空。幻有未始不空,即空以明於有。有而空,有故不有。空而有,空故不空。不空之空,空而非斷。不有之有,有而不常。四執既亡,百非斯遣,般若玄旨,斯之謂歟!」

如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說:「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内外中間,非過去現在未來,非形非色,非聲香味觸法,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此明本來具)。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此明熏習成)。離一切緣慮、分别,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别,語言文字,非離此别有自性(此明本具熏成非一非異)。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 實相無二,亦無不二。」

※如智者大師《法華玄義》説:「實相之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此從不可破壞真實得名。此實相者,諸佛得法(證悟),故稱妙有。妙有雖不可見,諸佛能見,故稱真善妙色。實相非二邊之有,故名畢竟空。空理湛然,非一非異,故名如如。實相寂滅,故名涅槃。覺了不改,故名虛空佛性。多所含受,故名如來藏。寂照靈知,故名中實理心(真心)。不依於有,不附於無,故名中道。最上無過,故名第一義諦。」

※如《中觀論頌》說:「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不斷亦不常,不一亦不異,是名諸世尊,教化甘露味。」「不依世俗諦,不得第ㄧ義。」

※如《釋摩訶衍論》說:「大乘經皆以實相為印,為經正體。無量功德共莊嚴之,種種衆行而歸趣之,言說問答而詮辨之。如衆星之拱北辰,譬萬流之朝東海。」

※如《四十華嚴經卷六》說:「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了三界由心所起,知三世一切佛法,自心現量。…… 愚癡凡夫,妄起分別,無中執有(我及我所),有中執無(一念心性),取阿賴耶種種行相,墮於生、滅(斷、常 )二種見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别。當知自心即是佛法故,則能淨一切剎,入一切劫。是故,應以善法扶助自心,以禪定清淨自心,以智慧明利自心,以佛德發自心,以平等廣博自心。」

附表五

十二因緣:三細六粗

十二因緣

想念—妄想(即根本無明)
迷理無明(所知障)

貪計身 —— 執著(即枝末無明)
迷事無明(煩惱障)

   不起想念貪計身者,如法藏菩薩,其心寂靜,便是不起想念。志無所著,便是不起貪計。如念佛行人,其心空靈,則不起想念。其心明淨,則不起貪計,便能斷除煩惱,明心見性。有如《金剛經》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楞伽經》云:「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皆非」。亦如《中論》云:「大聖說空法,為破有執故,若復著於空,諸佛所不化」。

附表六

大愛道比丘尼經卷下云:

「佛言:女人八十四態者,迷惑於人使不得道。何等為八十四態?1 女人熹摩眉目自莊。2 女人意梳頭剃掠。3 女人熹數脂粉迷惑丈夫。4 女人意嫈嫇細視。5 女人憙丹唇赤口。6 女人耳中著珠璣。7 女人頸下著瓔珞金珠。8 女人憙著珠寶繒綵之衣。9 女人憙著糸履。10 女人憙掉兩臂行。11 女人熹邪視。12 女人憙盜視。13 女人欲視男子,見之復却縮。14 女人見男子去,復在後視之。15 女人欲見男子,見之復低頭不語。16 女人行憙搖頭搖身。17 女人坐搖頭搖身。18 女人坐低頭摩手爪。19 女人坐憙含笑語。

嬌姿

20 女人憙細軟聲語。21 女人熹捫兩眉。22 女人坐憙大聲呵狗。23 女人設見男子來,外大嗔恚而内自憙歡。24 女人貢高自可,憎妬他人。25 女人欲得夫婿,適見佯瞋怒。26 女人見夫婿,佯瞋恚之,設去復愁憂心悔。27 女人見男子來,共語佯瞋 怒罵詈,内心歡喜。28 女人設見男子去,口誹謗之,其心甚哀。29 女人輕口憙罵詈疾快遂非。30 女人熹專權縱橫,非他自是。31 女人慢易孤弱以力勝人。32 女人威勢迫脅語欲得勝。33 女人借不念還,貸不念償。34 女人憙曲人自直,惡人自善。35 女人怒意無常,愚人自賢。36 女人以賢自著,惡與他人。37 女人以功自與專己自可,泯他人功。38 女人己勞自怨,他勞歡憙。39 女人以實為虛,以虛為實,意説人過。40 女人以富憍人,以貴陵人。41 女人以貧妬富,以賤訕貴。42 女人憙讒人自媚以德自顯。43 女人憙敗人成功,破壞道德。44 女人憙私亂妖迷正道。45 女人熹陰懷嫉妬激厲謗勃。46 女人論評誹議推負與人。47 女人巨說謗正道清淨之士欲令壞亂。48 女人熹持人長短迷亂丈夫。49 女人憙要人自誓,施人望報。50 女人憙與人施追悔責人毀訾高才。51 女人意自怨訴,罵詈蟲畜。52 女人憙作妖媚,蠱道厭人。53 女人憎人勝己欲令早死。54 女人憙持毒藥鴆餌中,人心不平等。55 女人憙追念舊惡,常在心懷。56 女人意自用,不受人諫,諛諂悷儱自可。57 女人憙疏内親外,伏匿之事,發露於隣落。58 女人意自健煩苛輕躁,不由丈夫。59 女人熹自憍矜撾捶無理,自瞋自憙,欲令人畏之。60 女人喜貪欲之行,威設自由,欲作非法,違戾丈夫。61 女人憙貪婬,心懷嫉妬,多疑少信,怨憎天地。62 女人憙恚怒,蹲踞無禮,自謂是法。63 女人意醜言惡語,不避親屬。64 女人憙憍傲自恣,輕易老小,無有上下。65 女人熹自可,惡態醜懟,言語無次。66 女人憙好嗜笑,不避禁法。67 女人喜禁固丈夫,不得與人言語戲調。68 女人憙了戾自用,輕毁丈夫,言不遜慎。69 女人高危人自安,以為歡喜。70 女人憙咀賴弊惡,毀傷賢士,諂詭姿則惑亂道德。71 女人憙詭黠諛諂,謂人不覺。72 女人熹貪得惡亡,得便歡喜,亡便愁惱,呼嗟怨天語言唾口。73 女人憙罵詈風雨,向竈呪咀,惡生好殺,無有慈心。74 女人熹教人墮胎不欲令生。75 女人熹孔穴竊視,相人長短、有錢財否。76 女人憙調戲必固迷誤人意。77 女人喜多貯蓄,貪積不厭。78 女人意擿燒丈夫令意迴轉不能自還。79 女人喜刳胎剖形視其惡露。80 女人熹笑盲、聾、喑、癌、寒、躄、自快惡他。81 女人憙教人去婦,欲令窮困。82 女人熹教人相撾捶合禍證受。83 女人憙教人作惡鬪訟,相言縣官,牢獄繫閉。84 女人憙倡禍導非,大笑顛狂,人見便欲得,以猗狂勃強奪人物,令人呼嗟言:女人甚可畏也!是為八十四態。明當知之。女人能除此八十四態者,無不得度,無不得道,無不得佛也。」

附表七

皈依三寶,持念一佛名者,現世當得十種殊勝利益:

一者,晝夜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將,河沙眷屬隱形守護。
二者,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
三者,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
四者、一切惡鬼,若夜叉若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毒藥,悉不能中。
五者,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枷杻,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者,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脱,更無執對。
七者,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相。
八者,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者,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歡喜禮拜,猶如敬佛。
十者,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歡喜,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衆,持金蓮台,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

附表八

有情境界與解脫之道

   經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

   經云:「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儒家云:「唯精唯一」。「寧靜致遠」。「止而後能定,定而靜,靜而安,安而慮,慮而得」。

   古德說:「相不自相,全從識變。識不自識,全依性起。相識俱空,其性如如。」空心者,心淨如虛空,無我我所,並非心性識性亦空,則如木石,非也。

有情境界與解脫之道

   回向的究竟義,是回轉八識不住於識相,即是五陰;而向於識性,住於識性。也就是回轉有情境界,而向於解脫之道。本經一向專念彌陀,回向往生極樂,便是回衆生的四識住,而向於識性的常、樂、我、淨,是順於此種回向真義。無量壽即「相識俱空,其性如如」。一向專念,也就是一向專住。衆生不能無識,有識必有所住。衆生不能無念,有念必落十法界。不念六凡,便念四聖。不住識相,便住識性。所以念佛法門,是點鐵成金的妙術,是轉迷為覺,轉識為智,轉染為淨,轉凡為聖的最勝方便。

   當知:由識性變現五陰,為八識所住,有如由水變現波浪,為水所住,此名衆生。由四念處觀,三法印,一實相印,照見五陰皆空,應無所住(四識住)而生其心,這有如息波入水,名為解脱。回衆生的四識住,而向於解脫;回娑婆而向極樂,如回波向水,才能得解脱。是故,淨業行人,必須念念厭離,不住此土五陰,回轉來至心欣求,向於西方常、樂、我、淨的五陰。不求見性,自得見性,現生即可見彌陀與極樂。所以我說,念佛要有空、靈、明、淨的意境,一念如此,一念便不住此土五陰,向於解脫。念念如此,念念便非有情境界,而是順性解脱境界了。何以故?「空」則心如虛空,不起分別,故能即苦報轉為法身,不落有念的想陰,而得常住法身。「靈」則靈靈覺覺,照朗萬有,故能即業障轉為解脫,不離有念的受陰,而得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明」則一句佛號,了了分明,故能即煩惱轉為般若,不離念念遷流的行陰,而得無明滅則行滅,乃至老死滅。「淨」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故能即凡心入三摩地。

附表九

懺凡子七筆勾:

世不人留,曷不棲心物外遊,快把諸根守,免受諸塵擾,生死大關頭,從今下手。
六賊斬除,好向西方走。因此把擾擾根塵盡數勾。

眼不光留,艷冶當前射兩眸,眉畫三春柳,紅點櫻桃口,粉黛活骷髏,終歸老醜。
反照回光,幻色空無有。因此把眼視迷離一筆勾。

耳不聲留,靡靡難忘一縷柔,顧曲頻迴首,擊節賞心有,悅耳此為尤,司聰慎守。
反照回光,洗滌諸塵垢。因此把耳聽悠揚一筆勾。

鼻不香留,挹得清芬臭味投,薌澤美人首,同臭芝蘭友,花氣一簾浮,薰衣染手。
反照回光,消散歸何有。因此把鼻觀芬芳一筆勾。

舌不甘留,話到肥甘口沫流,饜飫羔羊酒,宰殺同芻狗,死添幾滴油,冤家結紐。
反照回光,藜藿聊餬口。因此把舌本貪饕一筆勾。

身不形留,安逸都為七尺謀,居必崇臺沼,衣必佳文綉,玩好積山邱,多方消受。
反照回光,形脫木人偶。因此把身享豐亨一筆勾。

意不思留,絡繹紛來似繭抽,前念方丟手,後念續來糾,宛轉結綢繆,如環無首。
反照回光,五蘊空無有。因此把意緒纏綿一筆勾。

附表十

八苦詩:

生苦    
業風吹識入胞胎,獄户深藏實可哀,每遇飢虛倒懸下,頻驚粗食壓山來。
聲聞到此心猶昧,菩薩於中慧未開,誓割愛緣生極樂,花中產取玉嬰孩。

老苦    
萬事輸人已退藏,形骸自愧少康莊,朱顏一去杳無跡,華髮新來漸有霜。
流淚暗思童稚樂,見人空話壯年強,寧知淨土春長在,不使身心晝夜忙。

病苦    
四大因時偶暫乖,此身無計可安排,殘燈留影不成夢,夜雨滴愁空滿街。
自昔歡娛何處去,只今苦痛有誰懷,豈知極樂清虛體,自在遊行白玉階。

死苦    
神識將盡忽無常,四大分離難主張,脫殼生龜真痛絕,落湯螃蟹漫幛惶。
甘心獄戶為囚侶,束手幽關事鬼王,何似華開親見佛,無生無滅壽難量。

愛別離苦  
生離死別最堪傷,每語令人欲斷腸,虞氏帳中辭項羽,明妃馬上謝君王。
淚深江海猶嫌淺,恨遠乾坤未是長,諸上善人俱會處,願教曠劫莫分張。

怨憎會苦  
苦事人情皆欲避,誰知夙業自相招,有錢難買閻翁赦,無計能求獄卒饒。
兵敗張巡思作鬼,身亡蕭氏願為猫,何時得預蓮池會,積劫冤仇好共消。

求不得苦  
窮達由來有宿因,轉生希望轉因循,揚帆屢見沉舟客,挂榜偏傷落第人。
畢世耕耘難果腹,頻年紡織尚懸鶉,樂邦衣食天然好,不用區區更苦辛。

五陰熾盛苦 
逼迫身心苦事多,哀聲無地可號呼,肝腸斷處情難斷,血淚枯時恨未枯。
臨海廿年持使節,過關一夜白頭顱,何當淨土修禪觀,寂照同時離有無。

附表十一

七種不淨觀:  

一、種子不淨:煩惱業因之内種,父母遺體之外種,皆為不淨。
二、受生不淨: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淨。
三、住處不淨:於不淨之女體,處胎十月。
四、食嗽不淨:胎中食母血之不淨。
五、初生不淨:十月滿足,初生時之腥穢狼籍。
六、舉體不淨:薄皮之下,皆為穢物不淨。
七、究竟不淨:業盡報終,抛棄於塚間之不淨流溢。

附表十二

積福歌  (覺迷)

有福自有財,無福空勞碌。若有一分財,定有一分福。德厚福自綿,福厚財自郁。 
何故奢靡人,乃以積福資,任意恣淫慾。何故驕縱人,反以積福資,倚勢欺窮獨。 
何故癡迷人,聚有積福資,貪得無厭足。何故慳吝人,枉有積福資,捨財如割肉。 
不肯種福田,願做兒孫犢。留了難帶財,撇了易帶福。臨死空手去,徒向閻君哭。 
我為世人悲,叮嚀還再囑。莫為兒孫計,自有兒孫福。不如看破財,及早修些福。

年月日時刻歌 (覺迷)   闕名

一年又一年,漸漸改容顏。始作兒童戲,看看白髮全。
莫造來生孽,回頭種福田。休待無常到,修行早向前。

一月又一月,光陰如消雪。日月無有期,幻化有生滅。
少實心多虛,巧計不如拙。閻君送信來,不怕你會説。

一日又一日,朝出暮還入。妄想不肯休,恩愛何時歇。
總是少水魚,急急須跳出。莫待池水乾,徒勞叫冤屈。

一時又一時,步步向前移。不思行大道,堂堂人自迷。
勸君全不省,只愛口頭肥。一日無常到,臨死悔也遲。

一刻又一刻,晝夜相催逼。茫茫不轉頭,靈臺真可惜。
奉勸世間人,修行須努力。古今多少人,一去無消息。

勸世 (覺迷)   闕名

大衆造業苦如何,可憐孽海起風波。皮乾髮白尚不醒,生死到來這奈何。 
田園產業非吾有,富貴空花轉眼過。生老病死誰能免,冤冤相報罪業多。 
一墮三途真個苦,不知何日出網羅。急急回頭行善道,喜捨慈悲福慧多。
放下萬緣生淨土,一心念佛出娑婆。

勸念佛 (覺迷)   唐.善導大師

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附表十三

十善因果對照表 

十善因果對照表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