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二、不遇善友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壬二、不遇善友

壬二、不遇善友


   轉相承受,父餘教令,先人祖父,素不爲善,不識道德。身愚神間,心塞意閉。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

   轉相承受,今人叫做遺傳,以佛法説,就是三世因果。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識未來果,今生作者是。自己貪瞋癡的因果,三世相續。父子同氣相生,代代相承,名為轉相承受。為什麼有這種癡闇呢?大多數都是過去生中,祖先素來不做善事,又不識什麼是倫理道德。尤其是出生在邪見之家,遇到愚癡邪見的父母,從胎教起,經歷幼兒童年,長大成人,一直受到這種不信因果等的邪見教育,甚至父母責令去做一些癡迷的事。《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是父母餘留的罪殃。身神就是第八識,今人叫做靈魂。愚癡闇昧,就是子時無明,亦名根本、迷理無明,也叫做因中癡。心意就是前七識,閉塞即是不明事理,執虛為實,障覆顛倒,名為果時無明,亦名枝末、迷事無明,也叫做緣中癡。無明的種子,結成愚癡果。愚癡的果,又熏成無名種子。如是子果相生相續,當體全是癡迷。若不遇佛教善友,啟迷歸覺,那就必然對於生死輪廻六道之趣,善惡因果報應之道自己既不能知不能見,更没有别人可以告訴他了。由此為人處世,總是愚癡顛倒,吉的以為是凶,凶事反認為是吉事。例如:殺生祀神求福,盜人財物去做功德。為臣不忠,為子不孝,忘恩負義,貪色愛財。為官貪污,藉公濟私。為友無信,欺狂詐騙。為富不仁,驕慢自高。處貧不安,如忌暴戾。乃至親惡人遠善人,做惡業拒善事,惹禍端,閉福門,妄作妄為,與一些同類癡人,競賽誰作得多,誰最稱心快意。大家都是一樣,没有人認為可怪,真是習以成性,見怪不怪。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