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如法調伏諸衆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爲諸佛所共稱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這一段經文,是説明彼國菩薩,具足一切福德與智慧,此名二力,亦名二嚴。力是約因說,嚴是約果說。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世出世法皆同。二力具足,也就是萬德莊嚴的佛果,故佛的十種通號之一,曰兩足尊。
從因力至調伏衆生力,共有十三種力,如果把六度分開來説,則有十八種力,歸納不出福慧二力。這也就是合前用德,行願自在與無畏自在,即象王及獅子王兩喻。象喻福德莊嚴,獅子喻智慧莊嚴。所以佛門中的華嚴三聖像,都是普賢騎白象,文殊騎獅子,正好表示:定與慧,行與證,福與智,因與果都是相依相成,不即不離的,具足成就,便是盧舍那報身佛了。
「因力」。眾生本具的正因佛性,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這名成佛正力。過去的福慧善根,這名助因力。因力也就是無漏種子,如前面所説,本來具有無漏清淨法爾種子,及智所熏新生種子,謂出世善法功能。這二種子,一為正因,一為助因,都是成就佛身淨土之因。
「緣」。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名為緣力。如涅槃經説:見正因佛性,得大涅槃,必須具有緣因與了因佛性。了因即見諸法皆空的般若智,緣因即親近善知識,專心聽法,正念思惟,如法修行。以修淨土法門説,得遇弘揚淨土的善知識,得聞淨土五經一論,而修信願念行四門,就是緣力。彌陀本願攝受,是增上緣力。
「意力」。聞法發無上菩提心,此名意力。如彌陀因地,聞世自在王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
「願力」。一般菩薩所發四弘誓願,普賢的十大行願,法藏比丘所發四十八大願。以及三輩衆生,所發願生極樂世界的願。還有諸大乘經所説,諸佛菩薩的本願,這都名為願力。
「方便力」。既發願已,依願起修,能有善巧方便,如前序分所説菩薩善立方便 ,此名方便力。如法藏比丘思惟攝取諸佛淨土之行,這是最勝方便力。
「常力」。既有方便,必須至心精進,此名常力。如法藏比丘,經過五劫,至心精進,始終如是。又如三輩往生,皆必須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已得往生,正報皆得無量壽,依報無衰無變,此皆名為常力。
「善力」。如法藏比丘,既發大願已,積功累德,此名善力,方得成就佛身淨土。三輩往生,所積集信願念行的資糧,亦名善力。
「定力」。即是修大乘止觀的三性止門,不同世間的四禪八定,二乘的滅盡定。止行成就,證悟淨心,真如實相,此名定力。如《往生論》說:「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止)故。」
「慧力」。即是修大乘止觀的三性觀門,不同世智辯聰,及二乘的只知人空,不知佛性不空的智慧。觀行成就,悲智雙運,出生法界無碍大用,此名慧力。如《往生論》說:「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觀)故。」
「多聞之力」。如前經文:於佛教法,該羅無外,清白之法,一切具足。又如《觀經》所說,欲生淨土,當修三福。第三福即是讀誦大乘,深信因果,此名多聞之力世出世間一切法,皆不出一心,又皆不離因果二字,能證悟生佛平等的一心,必能深信因果,便是多聞總持一切法。
「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是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這三種屬福德莊嚴。禪定智慧,這二種屬智慧莊嚴。精進兼福慧,總不出福慧二力二嚴。如觀經三福,前二屬福,第三屬慧。如三輩往生,出家,修功德,至心回向是屬福。願生彼國,這屬慧。發菩提心則兼有福慧。可知,淨土法門,不離福慧二力二嚴,始得成就。
「正念止觀,諸通明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心如虛空,不起分別,名為止。一句佛號,了了分明,名為觀。能如是空靈明淨念佛,名為成就正念止觀,必得往生淨土。既生淨土,也就必有一切神通智慧,此名諸通明力,亦即一般所說三明六通,往生極樂者,人人皆有,如前四十八願中説。此二句經文約深一點説:依行成德,由修而證,捨相入實,復本心源,照而常寂,隨緣不變,此名正念,亦即無為法身。又能寂而常照,不變隨緣,此名止觀,亦即真實智慧。依此法身智慧,而起三明六通,名為諸通明力。
「如法調伏諸眾生力」。能得具足前面十二種福慧之力,便能如法調伏一切眾生。如象王,能善調伏。如獅子王,於一切眾生,得無所畏。布施持戒忍辱,善力等,這屬福行、福力、福嚴。定、慧、禪、智、多聞、正念止觀諸通明力等,這屬慧行、慧力、慧嚴。其餘通兼福慧。
以上十三種力,也不出信願念行四門。因力、緣力,是為信門。意力、願力,如法調伏諸眾生力,是為願門。常力、定力、慧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是為念門。善力、多聞之力、六波羅蜜力,是屬行門。方便之力,是通兼四門。
又如是等力,一切具足,即具足五菩提。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是心菩提。常力、善力、多聞、方便之力,是伏心菩提。定力、慧力,是明心菩提。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正念止觀諸通明力,皆是初到菩提。如法調伏諸衆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此是究竟菩提。二力具足,即是讚歎彼國菩薩,二道五菩提,皆圓滿具足也。
復次,如是等力,一切具足,是總明彼國菩薩具足二力,無有偏廢。如經中有舉白象掛瓔珞,羅漢托空鉢的故事,便是説明學佛行菩薩道,必須福慧雙修。要得具足二力圓滿,又要以持戒為基礎。是故觀經三福,第一屬福,第三屬慧,而以持戒的第二福為中樞。戒行清白,當以離欲梵行,閑邪存誠為首要。切勿担柴入火求福慧,若犯戒求福,則無福反墮,不可不慎!
「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這四句,是總明彼國菩薩,具足二嚴,無有乏缺。身色相好,是指皆有卅二相,八十隨形好,這屬成就福德莊嚴之相。功德辯才,具足莊嚴,是指已得六通五眼四智,大乘五分法身,究竟一生補處說,這屬成就智慧莊嚴之相。既然具足如佛的福慧二嚴,所以除佛以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没有能與其相等的了。彼國菩薩,具足二力之因,二嚴之果,這是依彌陀本願,第三至第十願,第十五至十七願,廿一至廿六願、廿九、卅、卅四等願之所成就及攝受。
「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歎。」這二句,是明彼國菩薩,福力增上,無有止境。已證淨心,已見佛性,故有稱性之行;修福修慧,雖已圓滿具足,但仍時空無盡,相續增上。如《普賢行願品》說:虛空界不可盡故,如是乃至衆生界、業界、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行願無有窮盡。彼國菩薩亦同,盡未來際禮敬讚歎供養無量諸佛,故亦盡未來際,常為諸佛所共稱歎。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這三句,是明彼國菩薩,智力增上,無有窮盡。問:究竟菩薩諸波羅蜜,有多少呢?答:虛空無盡,眾生無盡,業及煩惱一切無盡,諸波羅蜜也就無盡,此名究竟;也就是没有終點的菩薩行程。三乘共法的三三昧,及大乘不共的不生不滅等三昧,在序分已講解過。彼國菩薩,不但已修今修當修,而且也是稱性的時空無盡,修、入、住、出於此三昧,相續增上,盡未來際。
「遠離聲聞緣覺之地」。此句,是總明彼國菩薩,福慧二力二嚴,不但因果具足,而且稱性時空無盡。這就名為普賢之行,普賢之德,法爾超越二乘之因,果、行、證,故曰遠離聲聞緣覺之地。此與序分歎菩薩功德相同,前説超越,今日遠離,詞異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