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佛語阿難: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在。阿難白佛:行業果報,不可思議。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阿難白佛:我不疑此法,但爲將來衆生,欲除其疑惑,故問斯義。
依當時印度的傳說,欲界的第一天,四天王天,是在須彌山半腰。須彌山頂,是第二天,忉利天,亦名卅三天,就是帝釋天的住處。這兩天都是地居天,假如没有須彌山,那麼他們依何而住呢?釋尊對阿難説:欲界第三天,炎天,也叫夜摩天。乃至,是從此以上到最高的色究竟天,共有廿二天,都屬空居天,這些天又皆依什麼住呢?阿難白佛:這些天都是衆生所作的業不同,而得到果報也不一樣,分别住在廿二種天中,這種行業果報,是不可思議的。釋尊便對阿難説:不但衆生的業力果報,還有諸佛的神力,諸佛的世界,衆生的善根功德力,這四種都是不可思議。所以彼土衆生,依他自己所有的善根功德力,及彌陀本願攝持,而能自在安住於極樂世界空中。阿難白佛:我對這種因果事理,不會有半點疑惑,但為將來佛滅以後的衆生設想。他們業重慧淺,難免對極樂的殊勝微妙,發生疑問,因此我要問佛,經佛解説有此四種不可思議,就不致於再生疑惑,便好依教奉行,至心念佛,發願往生極樂。有這種莫大利益,所以我才向佛問這些道理。
本節所明國土寶嚴,是略説,後文還有詳叙。這是四十八願中第1、2、16、27、31、32 六願功德所成就,是針對娑婆穢土的情況,來説明極樂的殊勝。娑婆是境惡,如三途八難。是時戾,如四時氣象不和,更有水災、風災、旱災等。是地劣,如荆棘沙礫,山 河險難,嶇崎,荒僻,種種障礙等。在極樂世界,這些完全没有。對比之下,凡有智者,當然會發起厭此欣彼的心,有厭便可出離,有欣必得往生。假使見聞而無欣厭,則不得往生利益。
再說,釋尊在本經所說極樂的種種嚴淨,都是就彼國的實報莊嚴土而言。可是,極樂的凡聖同居土,便横具上三土,故名不可思議,此為難信之法。茲將極樂的四土如何分別略為説明:
(一)凡聖同居土 ——《彌陀要解》說:「同居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如《唯識三十頌論》說:「佛變化身,依變化土。由成事智大慈悲力,隨未登地有情所宜,化為佛土。或淨或穢,或小或大,前後改轉。」要解是約衆生方面說,頌論是約佛果說。什麼是圓五品觀行呢?就是圓教菩薩在外凡位,依大乘經,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或具信願念行的念佛增上善業,得生極樂同居土。如《無機子頌》:「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塵,徧觀諸法性,無假亦無真。」
(二)方便有餘土 ——《彌陀要解》說:「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三觀所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約佛果說,此土亦屬變化,與同居淨土無别。什麼是相似三觀呢?如《無機子頌》:「四住雖先脱,六塵未盡空,眼中猶有翳,空裡見華紅。」若以修大乘止觀説,這是淨分别性止觀成就。
(三)實報莊嚴土 ——《彌陀要解》說:「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如《唯識三十頌論》説:「自受用身,還依自性土。謂由圓鏡智相應淨識,從成佛至未來際,相續變為純淨土,周圓無際,衆寶莊嚴,不改不轉。如淨土量,佛身量亦爾,諸根相好,一一無量。雖諸佛各變不同,而皆無邊,不相障礙。他受用身,亦依自性土,由平等智等大慈悲力,隨住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或大或小,或劣或勝,前後改轉,佛身量無限定。」什麼是分證三觀呢?即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如《無機子頌》:「豁爾心開悟,湛然一切通,窮源猶未盡,常見月朦朧。」若以修大乘止觀説,這是淨依他性止觀成就。
(四)、常寂光淨土 ——《彌陀要解》說:「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三觀所感,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如《唯識三十頌論》說:「唯有真實常樂我淨衆善所依無為功德,無色心等差别相用。」要解約用說,故有稱性之五塵為體,如華藏世界。頌論約體說,故無色心差别相用。什麼是究竟三觀呢?如《無機子頌》:「從來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復本來性,更無一法新。」若以修大乘止觀說,這是真實性止觀成就。
問:寂光唯理性,何得言有莊嚴?答:事在理中故,莊嚴即理性。理隨事徧故,理性具足莊嚴。三土莊嚴不在寂光之外,寂光也不在三土之外。即一即三,差而無差,無差而差。假使寂光不具莊嚴,這是偏真法性,名為素法身,非是諸佛妙法身。如《法華》說:「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法身佛所居寂光土,約理無名無相。約事具有一切法,一切莊嚴。
以上是天台及唯識二宗所說,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其實四土莊嚴,無非淨分三解性,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所以極樂同居淨土,真俗圓融,不可限量,故名横具四土。隨舉方便,實報,寂光,亦如是。不過,四土横具,是佛果及登地菩薩,已破無明證法身的境界,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是全靠彌陀本願而有。我說個譬喻:如有一個聖王,他詔諭,凡是其國人民,都可在其帝都皇宮,以及三宮六院,內外圍苑,自由觀賞,並可任你受用其中一切設施,行住坐臥,四事供養,無不隨意。諸位想想,那麼莊嚴尊貴的帝王處所,平常只有文武百官,皇親國戚,才能進入享受,一般國民的身份,是可望而不能進入的。除非你做了大官,或成為皇親國戚,才得有此福分。現在聖王下旨,可就不同,人人都可去一飽眼福,而且還可與帝王同享此福,這是難得希有的。聖王即是彌陀,詔諭即是本願,帝都皇宮的一切,就是實報土。百官國戚,就是登地菩薩。其國人民,即是往生的凡夫。現在衆人同得遊玩享樂,這是承彌陀本願力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