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彼國,從地已上,至淨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淨自然之物,爲悉見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見。汝寧復聞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衆生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聞。彼國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無所障礙,偏至十方供養諸佛,汝復見不?對曰:已見。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對曰:已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此時,佛問當機衆的阿難,及慈氏(彌勒)菩薩,汝見到極樂世界,從地上算起,所有宮殿、樓閣、講堂、寶池、寶樹,一切萬物,具足微妙清淨莊嚴不?沒見到欲界諸天,已上還有色界諸天,乃至五淨居天的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天,所有一切自然清淨莊嚴否?阿難對佛答覆説:真實微妙嚴淨,不可思議,我皆已見到。佛再問:汝寧復聞到,無量壽佛,以大音聲,宣說佛法,其佛法音,普徧傳布於一切世界,教化眾生否?阿難對曰:如佛所說,我皆已聞。佛第三次問:汝見彼國人天大衆,遊處虛空,皆有或百或千由旬的七寶宮殿隨身,無所障礙,徧往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復見彼等淨念相繼,不斷念佛嗎?阿難再答:都已見到。第四次佛對慈氏菩薩問: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更有見到嗎?慈氏菩薩對佛答覆說:已有看見。佛告彌勒,那些胎生的人民,並不像此土衆生,由母親懷胎而生。他們都是自然化生,就好比忉利天的天人,住在七寶莊嚴的宮殿。小的宮殿有一百由旬,大的有五百由旬。各人都住於大小不同的宮殿中;享受種種自然的快樂,有如忉利天人,享受五欲之樂,完全一樣。
本節所說壽佛光明,徧照一切,極樂娑婆,同一法界,本無彼此,安有東西。我們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自身光明,亦周徧微塵國土,三途六道,同時解脱。不獨阿難,以佛威加被,得見佛身佛土。即今末法衆生,但能入此淨土法門,還得生佛同體的淨心,不離當念,亦見壽佛,及極樂所有。如《華嚴經》云:「諸佛一似大圓鏡,我身猶若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當知諸佛衆生,本來不二。名為禮佛見佛,實無禮者見者。何以故?不可於一體中有能所故。今說禮佛見佛,乃感應道交不思議,佛事門中,法爾如此也。
《無量壽經》,實在太好太妙了。世尊稱性所說,彌陀及衆生二種染淨因果以後。猶恐愚癡薄福的大地有情,信不過,不肯死心踏地,稱念彌陀,失去大利。特再來一次實況演習,有如現在一般學校的模擬考試。令阿難作示範,至誠禮佛,當下見佛,及見《本經》所說的一切真情實景。這樣,你們還能不信受奉行此經嗎?同時,也是一種現實的教育法,使淨業行者,效法阿難:具足至誠心,恭敬心,五體投地,禮拜彌陀。具足深信心,絕對相信,有清淨莊嚴的西方極樂世界,有無量光無量壽的阿彌陀佛。更具有十分懇切的願心,必定要見彼佛,及安樂國土,還有菩薩聲聞大衆,願生彼國,供養奉事,種諸善根,聞法授記。還有一點,要特别提示大家注意,阿難先見彌陀放光,然後見佛,這就分明指示:彌陀名號,是一片光明智相,念佛要如是念,更無雜想,念念分明,聲聲相續,住於正受,心眼即開。於現生中,得見彌陀,捨此報身,必生淨土。《觀經》所說十六觀,最先即觀西方落日,也是以觀光明相,為入觀依正莊嚴的下手。依正二報的嚴淨,皆由光中顯現故,與本節所說之意相同。
我曾將蘇州靈巖山,了然上人所作,「入香光室」一書中的偈頌,改動十幾個字 作成念佛攝要頌:「佛號如日放光明,慈悲含養好安居,圓光照耀無邊際,歷歷明明獨自知,六字洪名相續念,聲聲價值勝摩尼,將來臨終佛接引,徑往西方七寶池。」
阿彌陀佛的名號(無量光、無量壽),是由佛的本願所起。如《本經》云:「設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又云:「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神力演大光,普照無際土,消除三垢冥,明濟衆厄難。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功祚成滿足,威曜朗十方,日月戢重暉,天光隱不現。」由此可知,彌陀名號的殊勝,即在「無量光」,乃至「超日月光」等十二種光明,此是不同於諸佛的。是故《往生論》說:「云何讚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諸上善人!念佛者多,往生者少,由於不知「佛號如日放光明,慈悲含養好安居。」所以雖然修行念佛名號,但與彌陀名號(無量光等)不如實相應,行既有乖,信願無力,不得往生利益。當知:萬物若無日光,豈得生長。世間若無光明,黑漆一片,豈可安居。由此例推,彌陀佛日,慈悲含養十方三世一切眾生,令離衆苦,得受諸樂,安居不退之蓮邦,賜以一生之補處,此恩此德,實超天地日月不知多少倍也。既知此理,則當以知恩報恩心來念佛,每一句念出的佛號,要觀想便是無量光明,照耀十方。念念如是,聲聲如是,了了分明,切勿分别:這是佛名,那是佛光。還是彌陀光明?還是自心光明?只管聲聲相續念下去,一片光明一直照耀無邊際,聲與光打成一片,心與佛打成一片,久久純熟,自然根身世界一時頓脫,證入大光明藏,一真法界,湛然常住。始知我與彌陀本不二,娑婆極樂亦無別,與阿難所見所聞相同。要見即見,要生即生,何等快樂,何等自在。
續讀下文(請按這裡↙開啟,再點一下可收起來)
續讀下文(請按這裡↙開啟,再點一下可收起來)
《大慈菩薩發願偈》説:「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衆生,威德無窮極;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見聞皆精進,同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這是念佛的目的,也是念佛的好處,是世間的如意寶珠所得不到的。但要臨終西方境,分明在目前,那就必須平時在念佛時,先把幻妄身心看空,然後將極樂世界清淨光明,彌陀圓光徧照十方的意境,隨著一聲聲的佛號,存想在自己的眼前。日久功深,不待臨終,便可歷歷明明而親見,將來臨終蒙佛接引,徑往極樂蓮花化生,更有何疑。宋朝有位陳瓘居士,作了一首貫心易記歌曰:「心空如太空,豁然無可觸,一真法界中,靈照常安住。」我們念佛的意境,也應該如此。一真法界(諸法皆空)中,心如虛空,不起分別。一聲佛號,無量光明,了了分明。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靈靈覺覺。念佛做工夫,如手捏散沙。要想得一心不亂,決不可拼命捏緊,愈捏緊,沙會愈散。必須把手放開,將沙投入洪爐,便成堅凝的一片。吾人妄想有如散沙,無量光明的彌陀名號,即是大冶洪爐;提起一句佛號,當下光明一片,照耀十方,外息諸緣,心如虛空。一念如此,則一念成片,念念如此,則念念成片,諸位不妨試試看。
有人問:念佛見佛,利益很大,但不知有何方便,才能見佛?我答:南山律祖,在《釋門歸敬儀》中有説:初心後進,必須憑師善友,令依止三寶,常樂親近。如《大智度論》云:「欲親覲諸佛,聞出世法,作何方便,修行正行。應該先置道場,安設佛像,幡蓋華香,隨力供養,具足如下十種相:(一)禮拜。(二)讚歎。(三)發願廻向。(四)觀佛相好。(五)專念修慈。(六)三歸十善。(七)發菩提心。(八)讀誦經戒。(九)供養舍利、造佛形像。(十)修行正觀。必可見佛」。此十種行法,南山律祖更作詳細說明如下:
一、禮拜得見佛者:以至誠心、質直心、專注心、敬重心、深心、信心,如敬父母禮拜佛者,能除重障,生彼佛前。
二、讚歎佛德者:如文殊問經讚佛曰:「諸佛不思議,妙法亦如是,能信及果報亦不可思議。」能以此偈日夜讚佛者,於千萬億劫,不墮於惡道。《善生經》云:「以四天下七寶供養於佛,又以重心讚歎如來,是二福德等無差別。」
三、發願廻向者:以行者善根力劣,必須以願扶持。如行無目,平地顛仆。故須願行相資,如輪涉遠。如牛雖有力挽車,要須御者,能有所至。淨佛國土,由願行成。以願力故福德增長,不失不壞,常見佛故。《大智度論》云:「有人修少福業,聞有樂處,常願往生,及至命終,必生其中。」
四、修念佛相好者:行者專心閑室端坐,正念如來身相,閉目開目,了了分明。罪業重者,多時乃見。若素懷善,常念佛故,隨其心想,須見即見。故《觀佛三昧經》云:「我滅度後,諸佛弟子捨惡、去鬧、少語、省事,晝夜六時乃至須臾念佛白毫,了了不亂、注意不息,若見毫相或不見者,是人除却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生死之罪。佛言,如來相好八萬四千,不及白毫少分功德。」
五、專念佛德,修習慈悲,名真供養者:行者以清淨深心,於一切時,念佛大恩,令我得出生死。佛恩深重,為諸眾生,入三有獄,殷勤教誡,令修正行,得出生死,故我今日,常念佛恩。況念佛故,生善種子,功德果報,不可窮盡。《大悲經》云:「若志誠心念佛功德,乃至一華散於空中而為供養,於未來世諸天梵王其福不盡,以其不盡終至涅槃。」《增一阿含經》云:「衆生三業造惡,臨終憶如來功德者,必離惡趣,得生天上,正使極惡之人,以念佛故,亦得生天。」《大智度論》云:「菩薩常愛念佛故,捨身受身,恒值諸佛。」其次又依教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諸佛心所謂大慈,今不修習,行不同佛,無由得見。初心欲修慈時,閑處端坐,繫念十方一切眾生,皆如自己親人無恚礙想,以上妙四事供給之。如此或一念頃,或一時一日,能生功德,隨心分量不可限礙。《大集經》云:「若修慈者,當捨命時,見十方佛手摩其頂,心安快樂,尋得往生清淨佛土。」
六、受三自歸十善戒者:以諸道俗,有識之士,皆須皈依三寶,請求加護,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身三、口四、意三善行,此之十善,戒善之宗,須起念行善,專至深重,方成業道。一善雖微,能破大惡。又一念邪見誹謗大乘,時雖極短,長劫受苦。因果道理,業不思議,不可以凡情臆度。《上生經》云:「我滅度後,有人於一日至七日,繫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菩薩前,隨念往生。」
七、發菩提心者:此乃趣佛果之津粱,成萬行之根本。須發上求,作意下化。今欲發心,有理有行。(一)理發:即是自心五陰諸法,本性無我,深知此要,名菩提心。謂此心體本清淨,究達此理,作業令淨,故曰發心。(二)行發:行者如上安止心已,生大欲心,我入佛道,廣度眾生,所修善根,皆悉廻向無上正覺。《發菩提心論》云:「有十大正願常志修行。(發菩提心論,係天親菩薩所造。弘一大師曾依此發願。)1.願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種善根,施與衆生,廻向佛道,令我此願,念念增長,生生所生,終不忘失,為陀羅尼之所守護。2.願以此善根生處值佛,常得供養,不生無佛國中。3.願我親近諸佛,隨侍左右,如影隨形。既得親近,為我説法,成就五通。4.願通達世諦假名流布,解第一義,得正法智。5・願以無厭心,為衆生說法,示教利喜,皆令開解。6願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聽受正法,廣攝衆生。7・願我隨順清淨法輪,一切衆生聽我法者,聞我名者,即得捨離一切煩惱。8.願隨逐衆生,將護與樂,捨身命財,荷負正法,除無利益。9.願我雖行正法,心無所行,亦無不行,為化眾生,不捨正願。10.願我此十大願,遍衆生界,攝受一切恒沙諸願,若衆生界有盡,我願乃盡。然衆生界不可盡故,我此大願亦不可盡。行者如是發正願已,次受菩薩三聚淨戒。」
八、讀誦大乘經典者:以此大乘了義經教,宣說甚深清淨空法,由從如來法身所流。行者以清淨心愛重大乘,受持讀誦書寫供養。乃至餘乘所有經典,皆是大乘之所流故,我亦受持無相違背。以是功德,得見諸佛。如《大品般若經》說:「若有受持般若文字,親近、讀誦、憶念、書持、種種供養,不墮惡趣,常見諸佛,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亦以供養諸佛。」
九、供養舍利造佛形像者:如《大品般若經》云:「佛見是利,故入金剛三昧,碎身如芥子,若有得佛舍利隨力供養者,是人天上人中受樂,乃至苦盡,福猶不盡。」《涅槃經》云:「若於佛法僧,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花,即生不動國。善守佛僧物,塗掃佛僧地,像塔如母指,常生歡喜心,亦生不動國。此即淨土常嚴,不為三災所動。」(《法華經方便品》中有詳説可參閱之)。
十、修習正觀者:至理真如,不越人、法二空。唯佛道有,餘道則無。由人法二空,則二執斯斷,一切煩惱,無因得生。故《金剛般若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此謂三乘聖賢,深淺有異;至於入證,唯在二空。行者修學應依《地持論》云:「修行法者。(一)託處寂靜。(二)身不遊行。(三)口默少言。四少睡多覺。(五)常一坐食,不雜種食。(六)思量如來所説諸法,知非有非無,以其所知,遍通諸法,令得善解。」又行者須知:觀察自心,從本已來,清淨,非空非有,非染非淨,離諸分别;但為妄想,致有是非得失,罪福因之增長。今達本性,可謂還源。常作此觀,不見人法,即是達空,空本無形,如何起妄。如是一切作業,動身運想,不得失念。此是實觀,餘名虛解。行者修行此正觀時,一念功德無邊。故《迦葉經》云:「大千衆生所有福德,如須彌山王,不如有人修遠離法,淨心相應,解諸法空,無來無去,如是少忍功德,非譬喻所能及之。」《普賢觀經》云:「若有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從諸佛生。」《華嚴經》云:「觀察諸法及衆生,國土世間悉寂滅,心無所依無妄想,是名正念佛菩提。」又云:「若欲得佛智,當離諸妄想,有無俱通達,疾作天人師。」淨業行人,如能如上所說十種行法而修,則人人皆可如阿難尊者,親見彌陀及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