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爲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最後,佛總誡此土一切菩薩,你們發心上求下化,發願求生淨土,如果對佛智、佛願、佛力,及淨土法門的因、果、事、理,生起一念疑惑,不能相信的話,那是最大的損失。什麼損失?對自己不能福慧雙修,離苦得樂,了生脱死。對衆生不能善知方便,契理契機,普度有情。所以你們,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及本經所說的彌陀因果,眾生因果。唯有明信佛智,深信因果,能度生死苦海。有如佛在《法句經》中說的譬喻:「一時佛在河邊為衆説法,有一直心人,要過河來聽法,可是河水瀑漲,非船莫渡。佛在此岸,以誠實語,柔輭語,不誤語,對那人説,河水不深,你可涉水過來。此人一聞,深信無疑,便渡水平安過河,衣衫不濕,歡喜聞法,得未曾有。佛即對大衆説明,信心具足,無事不辦,可渡生死長流。」又如耶蘇上十字架,蘇格拉底寧可服毒而死,愚公移山,夏禹治水。都是因為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才能做出轟轟烈烈的事業。往生傳中,楊無為居士,一信之後,永不再疑,故得上品上生。姚婆往生,請佛稍候,待我告别薛婆再走,没有十分的信心把握,豈能辦到。蓮池大師,在家未信佛時,一旦鄰居其夫念佛往生,其妻便也念佛。大師問其為什麽念佛,其妻答:我夫念佛,死時預知時至,無病無痛,滿心歡喜,念佛而逝,所以我也念。大師一聞便信入淨土法門,終身以淨土念佛法門,自行化他。如果心中稍有疑惑,那能如此。
本節所明發願求生,須了佛智乃至最上勝智,方名真信,方得見佛。如《寶積經》中佛告淨飯王言:「一切諸法皆是佛法,於此一切法,無動無搖,無取無捨,是名陀羅尼門。何以故?一切諸法離自性故。大王!今可於此法中而安其心,勿信於他。」時淨飯王等七萬釋種,得無生法忍。世尊現微笑,而説偈曰:「釋種決定,於佛法,決定心安住。依於無所得,當得上菩提,曉知一切法。人中命終已,得生安樂國。」故知有決定智,了達諸法緣生性空,性空緣生,方能決定信淨土。有決定信,確信西方淨土真空妙有,此心所造此心生,方能決定生。慎勿無智邪見,起疑惑心而失大利!希望大家做一個老實頭!老實念佛。古人說:「至心稱念阿彌陀,即是無上深妙禪。」至心深信來念佛,能使你開悟,令汝能在極樂世界,蓮華化生,成佛 作祖。
本節經文,夏蓮居會集本,還有一段:「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類衆生,雖亦修善,而不求生。佛告慈氏:此等衆生,智慧微淺,分别西方,不及天界,以為非樂,不求生彼。慈氏白言:此等衆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刹,何免輪廻?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此人假使有父母妻子男女眷屬,皆欲互相救出三界,可是邪見業王,未能捨離此人,故常處輪廻,而不自在。汝見愚癡之人,不種善根(信願念行),但以世智辯聰,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復有衆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廻,終不能得。若以無相智慧,植衆德本,身心清淨(修十善業),遠離分别,求生淨剎(極樂),趣佛菩提(發無上菩提心),當生佛剎,永得解脫。」這一段經文,希望一些求生兜率內院,及肯定人生,深著世樂,不肯念佛往生的菩薩,三復斯言,當可猛省。更希望淨業同修,三復斯言,則能於發菩提心,稱念彌陀,修十善業,這三種往生要件,鍥而不捨,必得成就淨業往生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