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皆得天眼徹視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七、皆得天耳徹聽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此土衆生,能見到聞到一佛説法,要有多生多劫培植的善根。況且就算聞到,也很難完全受持不忘。就以我自己説,聽了看了佛經,能受持領納於心的少得很。過些日子,連這一點領受到的,也忘得一乾二淨,想起來,真是既慚愧又可憐。可是只要生到極樂,那就不同了。不僅見彌陀聞妙法,還可以用天耳智通,聞到無量佛説法;用天眼通,見到無量諸佛。而且凡佛所說,或方便或真實,或顯或密,都能了解受持,永不忘記。有一句俗話:「坐地參方」。身在極樂,不動一步,即可見到聞到十方無量諸佛說法,信解及受持,始終不忘錯,這也是諸佛國土所没有的呀!更妙的,聞一偈一句,能通達無量無邊的義理,能演説一句一偈的道理,乃至一年,所說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契理契機,絕非二乘人的天眼天耳通所能相比。
八、皆得知他心念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衆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見,就是知。為什麽能得知他人的心念如何呢?因為人與人的心性是同體的,儘管各人起心動念不同,如各人的面像不一;可是,能起一切念頭的覺性,却無分毫差别。覺性如海水,念頭如波浪,雖不一也不異。所以,只要你能去除一切妄想執著,恢復原來靈靈覺覺,清清淨淨的心性,那就可以同時知道,無量世界一切衆生,所起的心念如何了。要知他人的心念幹嗎?没有别的,所謂知己知彼,才能應機説法,契機度衆。這是佛菩薩能用四攝法,攝化一切衆生,令其離苦得樂,轉凡成聖的基本原因。如果没有知他心智,四攝法是用不上,用了也無效果。
九、皆得神足飛行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神足飛行,到無量佛國,可以見佛聞法,也可奉侍如來,廣修供養,這是修福修慧不可少的。唯有得神足通,亦名如意通,才能作到。一念頃,是説很短的時間,從近至遠,徧歷諸佛國土,最少也能超過,到達百千億億佛的國土。多的話,能周徧親歷無量佛國。《仁王經》說:「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這種一念頃,便能至無量世界,有些人不會相信。我説個譬喻。好比天上的日月,不是同一時間,便徧照無量地方嗎?又好比一面明鏡,又不是同時,從近到遠,所有物像都攝入鏡中嗎?我們的心,就像明淨的日月鏡子,只要没有塵垢烏雲的煩惱業障遮住,必然可以於一念間,循歷諸國的。有人説,你講的是心,神足飛行,那是身,怎麼能相同呢?我說,在我們凡夫,身心是不同的。可是,極樂世界,蓮華化生的聖者,那就没有兩樣。心能到身也能到,那種身叫做意生身,或名法性生身,是來去自在無礙的,怎能拿我們父母生的業報身相比。
有人問:極樂天人,徧至十方,為什麼不來此,給我見識。我説,不是不來,是你生盲,所以不見。譬如日月麗天,你在闇室,怎麽能見。只要你有緣,心垢淨,便可見。曇鸞大師不是見龍樹菩薩,道綽大師不是見曇鸞大師嗎?
十、不起想念貪計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什麽是想念貪計身呢?簡單説:就是所知障與煩惱障,皆名為漏,起則有漏,不起名無漏,此名漏盡智通,詳見〔附表五〕説明。以上六通,以漏盡為根本,法藏菩薩大 慈與樂,發願先念衆生斷除諸漏,復本心源,便可得六通自在的心樂,最後給與究竟的涅槃寂靜樂。這是真如淨心,性具六通功德,不是法藏發願要衆生去求得六通,切莫誤解。所以接著有第十一,正定必至涅槃願。這就有如《法華經》所說: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也如《金剛經》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可是要得涅槃,必須漏盡;漏盡為因,涅槃是果。不同一些外道修行,以種種苦行求取涅槃。也不同一般世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求眼前短暫的享樂,名為現法涅槃。更不同五通仙人,依世間禪定修得五通,但没有漏盡通,仍然輪廻生死,連二乘涅槃也可望而不能得。
衆生若起想念貪計,便有十二因緣,三世因果,則生死無窮。因此法藏菩薩發願,令國中天人永斷十二因緣,故得人人了脱生死,壽命無量。此十二因緣,有四教不同的含意。「藏教」為「業感緣起」,只明六識起惑造業感報。「通教」為「性空緣起」,但觀緣起性空。「别教」為「賴耶緣起」,只明八識緣起三細六粗。「圓教」為「法界緣起」,亦名真如、淨心、如來藏緣起,乃明十二因緣本空,淨心真如不空,即妄是真,無量為一。依真起妄,一為無量。重重無盡,無非一真法界,差即無差,無差而差。是故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衆生即是佛。四十八願,皆不離緣起,不過這是法藏菩薩,證悟法界一心後,稱性所起法界緣起,是真空妙有的中道緣起,不同藏通别教所説。如《大涅槃經》說:「觀十二因緣非有非空,即得見佛性。」又如吉藏大師《中論疏》說:「二乘但觀十二因緣空,不知因緣即有佛性不空之義。菩薩了達十二因緣空,復知佛性不空,故異二乘。知十二因緣本空,故異凡夫。又十二因緣本空,故非有。佛性妙有,故非空。非有非空,即是中道。」此為中觀的基本要義。如果學中觀而不知此義,却反對修淨土法門,這是合理嗎?修中觀的大士,應依二諦中道,發二慧正觀,得滅斷常諸見,才有佛果菩提。寄語今日一般學佛青年,三復《中論疏》所説,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