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 ~ 十 大願講解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第六 ~ 十 大願講解

第六 ~ 十 大願講解


六、皆得天眼徹視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七、皆得天耳徹聽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此土衆生,能見到聞到一佛説法,要有多生多劫培植的善根。況且就算聞到,也很難完全受持不忘。就以我自己説,聽了看了佛經,能受持領納於心的少得很。過些日子,連這一點領受到的,也忘得一乾二淨,想起來,真是既慚愧又可憐。可是只要生到極樂,那就不同了。不僅見彌陀聞妙法,還可以用天耳智通,聞到無量佛説法;用天眼通,見到無量諸佛。而且凡佛所說,或方便或真實,或顯或密,都能了解受持,永不忘記。有一句俗話:「坐地參方」。身在極樂,不動一步,即可見到聞到十方無量諸佛說法,信解及受持,始終不忘錯,這也是諸佛國土所没有的呀!更妙的,聞一偈一句,能通達無量無邊的義理,能演説一句一偈的道理,乃至一年,所說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契理契機,絕非二乘人的天眼天耳通所能相比。

八、皆得知他心念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衆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見,就是知。為什麽能得知他人的心念如何呢?因為人與人的心性是同體的,儘管各人起心動念不同,如各人的面像不一;可是,能起一切念頭的覺性,却無分毫差别。覺性如海水,念頭如波浪,雖不一也不異。所以,只要你能去除一切妄想執著,恢復原來靈靈覺覺,清清淨淨的心性,那就可以同時知道,無量世界一切衆生,所起的心念如何了。要知他人的心念幹嗎?没有别的,所謂知己知彼,才能應機説法,契機度衆。這是佛菩薩能用四攝法,攝化一切衆生,令其離苦得樂,轉凡成聖的基本原因。如果没有知他心智,四攝法是用不上,用了也無效果。

九、皆得神足飛行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神足飛行,到無量佛國,可以見佛聞法,也可奉侍如來,廣修供養,這是修福修慧不可少的。唯有得神足通,亦名如意通,才能作到。一念頃,是説很短的時間,從近至遠,徧歷諸佛國土,最少也能超過,到達百千億億佛的國土。多的話,能周徧親歷無量佛國。《仁王經》說:「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滅。」這種一念頃,便能至無量世界,有些人不會相信。我説個譬喻。好比天上的日月,不是同一時間,便徧照無量地方嗎?又好比一面明鏡,又不是同時,從近到遠,所有物像都攝入鏡中嗎?我們的心,就像明淨的日月鏡子,只要没有塵垢烏雲的煩惱業障遮住,必然可以於一念間,循歷諸國的。有人説,你講的是心,神足飛行,那是身,怎麼能相同呢?我說,在我們凡夫,身心是不同的。可是,極樂世界,蓮華化生的聖者,那就没有兩樣。心能到身也能到,那種身叫做意生身,或名法性生身,是來去自在無礙的,怎能拿我們父母生的業報身相比。

   有人問:極樂天人,徧至十方,為什麼不來此,給我見識。我説,不是不來,是你生盲,所以不見。譬如日月麗天,你在闇室,怎麽能見。只要你有緣,心垢淨,便可見。曇鸞大師不是見龍樹菩薩,道綽大師不是見曇鸞大師嗎?

十、不起想念貪計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什麽是想念貪計身呢?簡單説:就是所知障與煩惱障,皆名為漏,起則有漏,不起名無漏,此名漏盡智通,詳見〔附表五〕説明。以上六通,以漏盡為根本,法藏菩薩大 慈與樂,發願先念衆生斷除諸漏,復本心源,便可得六通自在的心樂,最後給與究竟的涅槃寂靜樂。這是真如淨心,性具六通功德,不是法藏發願要衆生去求得六通,切莫誤解。所以接著有第十一,正定必至涅槃願。這就有如《法華經》所說: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也如《金剛經》說: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可是要得涅槃,必須漏盡;漏盡為因,涅槃是果。不同一些外道修行,以種種苦行求取涅槃。也不同一般世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求眼前短暫的享樂,名為現法涅槃。更不同五通仙人,依世間禪定修得五通,但没有漏盡通,仍然輪廻生死,連二乘涅槃也可望而不能得。

   衆生若起想念貪計,便有十二因緣,三世因果,則生死無窮。因此法藏菩薩發願,令國中天人永斷十二因緣,故得人人了脱生死,壽命無量。此十二因緣,有四教不同的含意。「藏教」為「業感緣起」,只明六識起惑造業感報。「通教」為「性空緣起」,但觀緣起性空。「别教」為「賴耶緣起」,只明八識緣起三細六粗。「圓教」為「法界緣起」,亦名真如、淨心、如來藏緣起,乃明十二因緣本空,淨心真如不空,即妄是真,無量為一。依真起妄,一為無量。重重無盡,無非一真法界,差即無差,無差而差。是故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衆生即是佛。四十八願,皆不離緣起,不過這是法藏菩薩,證悟法界一心後,稱性所起法界緣起,是真空妙有的中道緣起,不同藏通别教所説。如《大涅槃經》說:「觀十二因緣非有非空,即得見佛性。」又如吉藏大師《中論疏》說:「二乘但觀十二因緣空,不知因緣即有佛性不空之義。菩薩了達十二因緣空,復知佛性不空,故異二乘。知十二因緣本空,故異凡夫。又十二因緣本空,故非有。佛性妙有,故非空。非有非空,即是中道。」此為中觀的基本要義。如果學中觀而不知此義,却反對修淨土法門,這是合理嗎?修中觀的大士,應依二諦中道,發二慧正觀,得滅斷常諸見,才有佛果菩提。寄語今日一般學佛青年,三復《中論疏》所説,善莫大焉!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