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
彼國菩薩,已得平等性智,所以了知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悉寂滅。寂滅即是平等寂滅性,由人空法空所顯,離能取所取之相。理智冥合,真俗平等。有空之相,不再現前。如《法華經》所說:「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
生身是苦果,煩惱是惑因,此因此果的現行種子都没有,故曰二餘皆盡。如本經前面所說:「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故無生身苦果。又說:「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故無一切煩惱,連習氣亦斷盡。已證平等真如之體,便有平等性智之相,所謂惑即般若,業即解脫,苦即法身,平等無二。此三德秘藏,即是甚深法。聞者,反聞聞自性,非一般見聞。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慧由心出,不由他悟,唯證方知。已證則心無疑懼,刀割香塗,等無差别。煩惱菩提,生死涅槃,衆生諸佛,從本以來,其性無二。證無所得,心不疑惑怖懼,永息一切分别戲論,更無一切罣碍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以上六句經文,明得平等性智之體。
「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此二句,上下應倒換過來,是明從體起用,以方便智,由空出假。其大悲者,即指有大悲本願的菩薩,因有大悲熏平等心體故,所以能一念及一時,經常徧緣九法界衆生,平等饒益,四弘廣被。未信者令信,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度者令度,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自利利他,中觀相應,修行一乘,同成佛道。
「深遠微妙,靡不覆載。」此二句,明此智德用難思。已證平等淨心,體顯法界 無碍之用,出生甚深緣起之能。不同凡夫用而不順淨心,迷而不覺。又不同二乘順淨心而不用,覺而不等。亦不同地前菩薩,順用而不能平等離相。雖已得平等性智菩薩,安住甚深法性之體,心佛衆生,三無差別,寂照同時,真俗不二,用無用相,動無動相。光照大千,六種動地,萬億化身,分應十方,五通示現,三輪施化,託影於智幻之門,通靈於方便之道,染淨二用,周徧法界,此謂之深遠微妙,靡不覆載。又:衆生無邊,深也。煩惱無盡,遠也。法門無量,微也。佛道無上,妙也。由隨事而稱理,實踐四弘誓願,能度、能斷、能學、能成,故能如天之普覆,如地之普載。天地無分別之心,平等益物,彼國菩薩,以平等性智,度化眾生,亦復如是。
復次,此平等性智,即是中庸之道,不偏空有。有如儒家的《中庸》說:「至誠不息,不息則久,久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則載物,高明則成物。」故曰:深遠微妙,靡不覆載。由此可知,學佛要訣,在至誠不息,也就是至心精進,必得四智菩提,自利利他。又如《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古德也說:人無貴賤,法無好醜,蕩然平等,菩提義也。當知: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則絕諸對待,此名無上。無高下亦即平等,此名正等。無我人能所的執著,此名正覺。以如此無分別執著的平等中庸之道,或名中觀現前,修一切善法,自度度人,當下即是無上正等正覺矣!古德有頌曰:「水陸同真際,飛行體一如,法(性)中何彼此(平等),理上起親疏(分别),自他分别遣,高下執情除,了斯平等性,咸共入無餘(大涅槃)。」禪宗有個公案,一日山溈靈祐禪師指田問仰山說:這坵田,那頭高,這頭低。仰山對説:不是的,却是這頭高,那頭低。溈山説:汝若不信,向中間立看兩頭。仰曰:水亦無定,但在高處即高平,在低處即低平。溈無語。細參看,如何?平等法性,即如水的中庸之性,在高高平,在低低平,無處不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