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此類往生的衆生,其功德智慧,又不如中輩,修因不同,得果當然有别。雖功德智慧,不能與上中輩相比,可是同樣出娑婆,了生死,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這又是不同之中,完全相同了。過去有位可旻法師做了一首詩説:「西指西歸更向西,向西西去有招提,華開蓮蕊光無夜,地布琉璃瑩絕泥,風動法音強八詠,池流德水勝雙溪,臨終但得超生去,九品從教低處低。」下輩往生,是為彌陀本願中第一、二、十八、卅三、卅九、等五願的功德所成就及攝受。
以上三輩往生講完,所修往生資糧,總不出信、願、念、行,也都屬於自力。應詳閱懸談中明教行相及示教歸趣,以為起修之根本,而作修因之指南。兹更錄《維摩詰經香積佛品》所說:「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一)饒益衆生,而不望報。(二)代一切衆生,受諸苦惱。(三)所作功德,盡施眾生。(四)等心衆生,謙下無礙。(五)於諸菩薩,視之如佛。(六)所未聞經(甚深法),聞之不疑。(七)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八)常省己過,不訟彼短,但以一心,求諸功德。」這八法皆是自力得生淨土之因,彌陀本願是他力生因。再據本經三種異譯本,及夏蓮居會集本,在三輩往生的經文後面,釋尊更對阿難說:「若有衆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莊嚴,至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由此可知,三輩往生,都必須修行十善業。日本真宗,在本經所說信願念行四門中,只取信門,相信彌陀本願攝受,便可往生,完全依他力。其他三輩往生所修自力之因,一概不要,也不修十善業,這是違背經訓與佛意的。
問:三輩之人如何分别?答:三輩判位 —- 1・窺基大師《西方要決釋疑通規》說:大乘善根,下至從生無過,上至迴向終心,約作業淺深,分為上輩三品。小乘之人初從善趣上至世第一法,分為中輩三生。大小乘根機,約過輕重,分為下輩三位。2・智者大師在觀經疏判:上品為三賢位菩薩,中品為十信,下品為外凡。3・善導大師在觀經疏判:遇大凡夫衆生為上品,遇小及無惡衆生為中品,退大造惡凡夫為下品。4・慧遠法師在本經義疏判:大乘人中習種已上名為上品。小乘人中,外凡持戒乃至那 含為中品。大乘人中外凡善趣為下品。5・璟興法師判:上輩為圓十信,集善者也。中輩為十信前止惡凡夫,下輩為造惡凡夫。以上五説,各有所本。我在講《觀經》時,談到三輩九品,是依據本經及善導大師所說,作了三輩與九品會通,而都是凡夫衆生。本經的三輩,是約一般凡夫修因差别而分三輩,《觀經》是約得果差别而分九品。《觀經》上三品及中上、中中品,與本經上輩同,乃出家菩薩與與出家臨終回大聲聞。《觀經》中下品,即本經中輩,乃在家菩薩。《觀經》下三品,即本經下輩,但本經指有善無惡的初發心信衆,觀經指有惡無善的未發心信衆。實則善惡凡夫,已發心未發心,同蒙攝受,即五乘衆生,同歸極樂而成佛,故我科判,會五乘同歸一乘。詳細推論,則三輩九品之人亦無限定。例如:出家菩薩及回大聲聞,少修功德,則僅中輩,或無善或曾造惡,則為下輩。在家菩薩,若能廣行六度,二利功深,亦入上輩。行無定準,須善會通。
問:於生前且做世事,直待臨終,然後念佛往生可乎?答:兹錄元朝天如惟則禪師著《淨土或問》云:「臨終始念佛往生者,乃是宿有善根福德因緣,方遇知識,方得念佛,此等僥倖,萬中無一。豈不見《群疑論》云:有十種人臨終不得念佛。(一)善友未遇。(二)業苦纏身。(三)中風失語。(四)狂亂失心。(五)或遭水火。(六)忽遇虎狼。(七)臨終惡友。(八)昏迷致死。(九)軍陣死亡。(十)墜巖傷命。如此十種,尋常有之,或宿緣所招,或現業所報,忽爾現前,不容迴避。(今人更有車禍、癌症、核子、化學武器等,尤為可怕。)便須隨業受報,受苦受罪,那能念佛。直饒你無此惡緣,只是生病自死,亦未免風刀解體,四大分離,痛苦逼迫,恐怖張惶,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無病而死,而世緣未了,世念未休,貪生怕死,擾亂胸懷。若是俗人,兼以家私未明,後事未辦,妻啼子哭,百種憂煎,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未死以前,只有小病,忍痛忍苦,叫喚呻吟,問醫求藥,祈禱懺悔,雜念紛飛,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只是年紀老大,衰相現前,困頓憂惱,只向個衰老身上,左右安排,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正是少壯,正好念佛之時,稍或狂心未歇,事務相關,東攀西緣,胡思亂想,業識茫茫,念佛不得了也。更饒你清閒自在,有志修行,稍於世相中,照不破,放不下,把不定,坐不斷,忽然些子境界現前,一個主人,隨他顛倒,念佛不得了也。試看在老病之時,少壯之日,稍有一事在心,早是念佛不得,況待臨終時哉!何況你更道且做世事。當 知世事如幻夢,那一件能替得生死。縱你廣造伽藍,多增常住,將謂多做好事。(今人有終日忙於辦幼稚園、學校、觀光、招待或趕經懺、做法會等,更不要說。)都犯了如來所說,不體道本戒。詎知有為之功,多諸過咎,天堂未就,地獄先成,生死未了,皆為苦本。眼光落地,受苦之時,方知平生所作,盡是枷上添枷,鎖上添鎖,失卻人身,萬劫難復,鐵漢聞之,也須淚落。」祖師如此苦口勸人,曾許你且做世事,直待臨終方念佛耶!一般無智世人多説:等待老來,方暇念佛。豈知黄泉路上無老少,能有幾人待到老耶?當思人生在世,能有幾時,趁未老未病之前,抖擻身心,撥開世事,得一日光陰,念一日彌陀,得一時功夫,修一時淨業,由他臨命終時,好死惡死,我之資糧,預辦了也,我生西方穩當了也,若不如此,後悔難追!過去,有一位東瓜和尚,他臨終說了一首偈,便無疾往生了。偈曰:「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識,别有一天堂。」他因為負責化主,為衆僧募化道糧,不能不終日走街坊,可是並不妨礙念佛修行。不過,要緊是著實從心裡老實念佛,作不得假,才能自在往生。
問:念佛要緊,我已知道,但又何必專念彌陀,定生極樂呢?答:如《隨願往生經》說:「普廣菩薩問佛,十方悉有淨土,世尊何故偏讚西方彌陀淨土,專遣往生。佛告普廣菩薩,閻浮提衆生,心多濁亂,為此偏讚西方一佛及淨土,使諸衆生專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總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多,則心散漫,三昧難成,故不得往生。又求一佛功德與一切佛功德無異,以同一法性故。為此念阿彌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淨土,即生一切淨土。」是故熾然念一阿彌陀佛時,即是念一切佛也。再說,稱念彌陀,得生極樂,可不退轉,超勝念其他諸佛,及修其他法門。何以故?如《十住毘婆娑論》說:「修菩薩道,有難行道與易行道,難者退轉,易者不退轉。····· 信佛因緣,專念彌陀,願生淨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佛願攝受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不退轉位也。於此土無佛在世,唯有自力無他力,如陸路步行則苦,故曰難行道。念彌陀生淨土,如水路乘船則樂,故曰易行道。」再據智者大師《淨土十疑論》說,生極樂有五因緣不退(一)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二)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常增進不退。(三)水鳥樹林,風聲樂音,皆說苦、空、無常、無我,聞者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故不退。(四)彼國純諸菩薩以為良友,無惡緣境,外無外道邪魔神鬼、內無三毒等煩惱畢竟不起,故不退。(五)生彼國即壽命永劫,共佛 齊等,故不退。又據元曉法師遊心安樂道説:有四因緣不退。(一)極樂長命無病故不退,此土則短命多病故易退。(二)極樂與諸佛菩薩善知識共處故不退,此土則多惡知識故易退。(三)極樂由無女人,六根境界皆是進道緣,故不退。此土有女人,易壞梵行,故易退。四極樂生者唯有善淨心,故不退。此土衆生則由有惡心、無記心故易退。況且,佛勸專念彌陀,第一是緣深故,所以本師再三叮嚀勸囑,正契合娑婆衆生的根機故。第二是契合彌陀因地本願,果地神力,能得佛力攝受,永無退轉故。第三是十方無量諸佛,廣長舌相所共稱歎,有不可思議功德故。第四是能與十方無量大菩薩,俱會極樂,永為勝友故。第五是念彌陀名號,即冥合真性故。第六是稱念六字洪名,易得一心不亂故。第七是有如前所説持名念佛的七種殊勝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