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爲一大惡一痛一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爲衆惡者,身獨度脱,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爲一大善也。
本師說了殺生惡業的業相,及因果報應如何以後,特以大慈大悲,佛知佛見,總結幾句話,勸衆生必須斷惡修善,這就是佛給衆生的真實利益,否則所有言説,便成戲論。所謂一大惡一痛一燒,是指殺害衆生,是十惡業中,第一大惡,所受的華報果報,當然也是第一等。最多曰勤,身心逼痛名苦。如是,是指所説生報、現報、後報,確實如是,不是虛言妄語。譬如大火焚燒人身,這是説惡報臨頭,無法逃避,先痛後燒,或先燒後痛。如《地藏經》說:「各各獄中,有百千種業道之器,無非是銅、是鐵、是石、是火。」人能於中,是說生在五濁惡世中,處於殺、盜、淫、妄等十惡遍滿的環境中。不為外境,及惡友所牽纏影響,自己能專一其心,先制止意業的貪瞋癡等煩惱生起。然後防止身口七支造作惡業,使身口言行端正。這樣的話,自修自得,自作自受。你一人獨自去作十善業,不為十惡業;那就你一人單獨能獲得度出人世,上生三界的諸天,享受福樂。如果更能修淨土法門,便可横超三界,往生極樂,同佛一樣依正莊嚴,證得無住的佛果大涅槃(泥洹),這是最極第一的大善因大善果了。如果一鄉一國,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斷惡修善,那便大家同得離苦得樂,同生西方,同成佛道。佛的本意,就是要將穢土三千界,徧植西方九品蓮呀!
「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衆惡者。」這五句,又另可作二種解釋。第一,約教釋:吾人能在五濁惡世,惡法熾盛之環境中,一心制意,就是自淨其意。下三句就是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此乃一切諸佛皆如是教誡我們的。第二,約觀心釋:吾人若能於起心動念之中,觀其一切惡念,皆是吾人淨心,為無明境界風之所吹動,法爾緣起惡念惡法,因緣和合,虛妄而有,因緣別離,當處滅盡。是故當即止息無明妄念,收攝六根,端身正行,當下便是淨心,如如不動,不求自得了脫生死,乃至佛果涅槃。《十善業道經》說:「不殺生有十種益: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惡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安樂。八、滅除怨結。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且能在今世轉惡相得好相,轉下賤為尊貴;因不殺就是仁人君子,必有仁善之相,必為世人之所尊敬。
問:人不作惡,就是善人,何必佛要勸人修十善業呢?答:不錯,斷惡即是行善,不過只有斷惡,那是消極的,唯有努力修十善業,才是積極。一般人誤會佛教是消極厭世,實在是不明佛經佛意。為了使大家更能瞭解佛教行善的真意,我現在把為什麼要修十善,作更詳細的說明,共分五門,概述修行十善的要義如後:
一、行善的價值:為什麼要行善?免墮三途 —— 消極。消災延壽求人天福樂 —— 自利。更有積極廣義的九點意義如下:(一)人類的特性 —— 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只在能分别善惡,明辨是非,有慚愧,能行善。而且六道衆生,唯人能振心慮趣菩提——止惡行善,普益有情。(二)中國文化的代表—— 重善行、因果;故而和平、容忍、能同化人,即是王道文化。西方文化則相反,重利害,即是霸道文化。例如:伊甸園神話說,人不可吃分别善惡的果子。(三)一切宗教的要素 —— 一般人常説:宗教都是好的,何以故?勸人行善也。日本佛學家木村泰賢博士說:行善是我的宗教。《七佛教誡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虛雲老和尚說:「學佛必以明心見性為本,止惡行善為行。」(四)人生的鏡子—— 佛説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即善性),皆當成佛。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善行即做人的一面鏡子,可以照明認清自己,也可明 了别人。畜生多數不知善惡,如親子亂交,互相吞食。(五)道德的天秤——道德不道德皆 以善非善為衡量。(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貫大道 —— 即是行善。(七)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國際和平、人民安樂的必要條件 —— 行善。(八)善業即是淨業,為往生淨土正因。(九)業感緣起的必然價值 —— 儘可以盡自己的努力向上行善,不必因現在的不幸,而動搖為善的決心與價值。堯生丹朱、瞽叟生舜,父子間也顯然没有絕對必同的關係;是故不能將行善的價值,只寄託於自己及子孫的福樂,而是一善雖微,能破衆惡,因因果果,横竪交徹,重重無盡。
二、善行的標準:簡要説 —— 殺、盜、邪淫、妄言、惡口、兩舌、綺語、貪、瞋、 癡,能戒住不犯,就是善,犯了就是惡。同時要合四種標準:(一)善的必具條件—1.合情合理。2.自利他利。3.現在有益,後世亦有益。4.一人得益,衆生亦得益。5・清淨純白,與戒定慧相應者。6.能為人天聖賢,乃至成佛之根本者。(二)不是似善非善 —— 例如1.耶教不拜偶像,不敬祖先 (不禮)。2.為節育而墮胎,為種植而用農藥,以及普度殺生拜拜(不仁)。3.祀孔拔牛毛,以啟發智慧(不智)。(三)具足消極與積極十善 —– 不殺生,乃至不邪見,是消極。放生,乃至正信三寶,深信因果,是積極。這是一切善行的綱要(詳見附表十三)(四)解行合一與行解相應 —— 理解緣起性空,即是宇宙人生真理。實行十善六度,即是做人成佛根本。故《金剛經》云:「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竟善行,必須解行合一。儒家也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三、十善的重要,略說有九:(一)一切戒法的總綱:《大智度論》說:「十善為總相戒,别相有無量戒。」南山律祖説:「此之十善,戒善之宗,一善雖微,能破衆惡。」十善業又稱為十善戒,大小乘戒皆十善所統攝。蕅益大師說:「十善性戒,衆戒根本。」釋迦牟尼佛説:「慎護於口言,身莫作諸惡,自淨其志意,此三業道淨,是大仙人道。」(二)定慧的入門:1.有定無善為枯禪。有善無定為散善。有善有定為定善。無善無定入三途。2.有慧無善為乾慧。有善無慧為有漏善。有善有慧為無漏善。3・從散善、定善至無漏善,即是凡夫至佛之過程,修行三學之軌則。(三)苦樂升沉的樞機:上品十惡生地獄、中品十惡生畜生、下品十惡生餓鬼,上品十善並修禪定生色界天、中品十善生六欲天、下品十善生人或阿修羅。北拘盧洲人,自在福樂,亦是修行十善的果報。(四)輪王治世的法寶:轉輪聖王出世,四海清平,天下安樂,人人皆行十善。作轉輪王必十善具足,並以十善教化眾生。(五)現生能得世間益:修十善現生可得消災延壽,及福祿富貴。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說:十善若能從一人一家一鄉推行到一國全世界,立可成為風和俗美,政清刑息的清淨世界。(六)來生能得出世間益:1.修十善來生得往生彌陀淨土,究竟成佛。本經及《無量壽莊嚴經》云:十善往生極樂。《觀經》云: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蓮池大師說:「作福不念佛,福盡還沉淪。念佛不作福,入道多苦辛。無福不念佛,地獄鬼畜群。念佛兼作福,後證兩足尊。」2.修十善來生可往生彌勒淨土。《彌勒上生經》云:「我滅度後,有人於一日至七日,繫念彼天,持佛禁戒,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回向願生彌勒菩薩前,隨念往生。」(七)五乘共法:《華嚴經》偈云:「人中隨意得受生,乃至頂天禪定樂,獨覺聲聞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涅槃經》云:「涅槃者是遠離果,離一切惡,修諸善法是涅槃因。」《什阿含經》云:「涅槃者即是貪、瞋、癡盡。」十善圓滿即身口意皆清淨,得入涅槃。五乘佛法,無不以十善業為根本而得成就。菩薩位中第二地離垢地,即是修十善業所成就。(八)成就百福莊嚴身:十善業,每善有十福,且十善互為因果增
上。十善修得圓滿,即能成就佛的百福莊嚴身。十十無盡,福亦無盡。(九)十善成就極樂國土依正的莊嚴清淨安樂,如《大集地藏十輪經》中所説十善所得功德。
四、十善業之應機對治:(一)對治怨天尤人,鶩外忘己的愚癡。—— 天災人禍,世多苦難,挽救之方,唯在切實奉行十善。佛法講法爾因果,反求諸己。《易經》說:「自求多福」。阿難尚不能靠佛,學佛全靠自己清淨三業,然後才得佛菩薩之感應。要能修身正己,並勸人奉行十善,乃能挽回世道人心,消除災難。—— 力行。(二)對治心高福薄,兇殺尋仇的風氣。—— 俗話説:「心比天高,命薄如紙。」不肯為善修福,而又滿腔富貴享受的希望,因此只求目的,不擇手段,把自己的快樂幸福,一切希望,都想建立在他人的痛苦犧牲之上;若不順意,則兇殺尋仇,亦所不計。殊不知一切功名富貴,皆在勤修衆善,培植福德而來。要在世間得福樂,立大功,建大業,必須多培福德,修習利己利人的十善業才行。—— 培福。(三)對治一般世人對佛教的誤解 —— 消極、厭世、玄妙、神秘、迷信等 —— 去迷。(四)對治誇大狂,惡趣空的邪見 —— 許多人都有誇大狂的病,出言超賢越聖,行為卑鄙惡濁。俗話說:「滿口仁義道德,肚裡男盜女娼。」這是最要不得的。學佛是好事,但若無正見,則往往成狂。如《梵網經菩薩戒》說「口便說空,行在有中。」食肉娶妻,自號為大乘。不僧不俗,自號為自在。放肆作惡,而自以為解脫。殊不知皆是三途種子,佛法中賊,故須以奉行十善方能對治。—— 正見。(五)對治畏難、苟安、怠惰、庸俗、貪求、鬥爭的惡習 —— 效法佛陀、孔子、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孔子說:「力行(行善)近乎仁,知恥(止惡)近乎勇。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六)對治衆生生死流轉憂悲苦惱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皆以婬欲而正性命。」又云:「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貪愛為水土,業識為種子,若無水土,種子不生。若離婬心,則斷生死,亦復如是。(七)對治五濁惡世 —— 轉濁世為淨土。古人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匹夫何能使天下興而治?只有天下之匹夫,皆知因識果,化惡為善,才能轉濁世為淨土!
五、受十善戒儀軌:在藏經中有《受十善戒經》,已歸入律部,但少有人注意,亦無授受者。唯有南山律祖至晚年時,在《釋門歸敬儀》中說:身三、口四、意三善行,此之十善,戒善之宗。今多依相,罕有受者。比有愚夫,不肯受之。故須令依法受,先須誓願不造衆惡,依願起行,有可承準。若不預作(授受),輒然起善,内無 軌轄,後遇眾緣,便造不止,由先無願,故造衆惡。大聖知機,故令受十善戒。有師從受,無師自誓受。至誠三皈,三皈依已,(對師或對佛長跪合掌)口自發言:(說三遍,三拜)
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衆生,起救護意,不起殺心。
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眾生,起資助意,不起盜心。
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眾生,起清淨意,不起邪淫心。
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眾生,起誠實意,不起妄言心。
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眾生,起和合意,不起兩舌心。
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眾生,起安慰意,不起惡口心。
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眾生,起正直意,不起綺語心。
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眾生,起捨欲意,不起貪心。
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衆生,起慈悲意,不起瞋心。
我某甲,盡形壽,於一切眾生,起正見意,不起邪見心。
(正見即皈敬三寶,深信因果,行十善業,修八正道,乃至發菩提心,誓願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