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水火風是極微性
書籍目錄
第一講、五蘊聚合說
1️⃣ 地水火風是極微性

1️⃣ 地水火風是極微性

   佛教的五蘊聚合說,以色蘊的四大種,為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質料,世間萬物及人之肉體,均由四大所組成。換一個方式說,即四大相倚,乃有極微,極微相聚,則成色法。
   事實上,四大之說,並不是佛教所創立的理論。印度古代的哲學家,即以地、水、火、風為構成物質世界的質料。印度古代六派哲學之一的勝論派,其理論有謂:「其地、水、火、風,是極微性,若劫壞時此等不滅,散在各處,體無生滅,說為常住。」
   若說地、水、火、風(事實上指的是堅、濕、煖、動)是極微之性,則極微即是四大之相。於此我們探討,極微到底是什麼。極微是什麼呢?極微梵語Paramanu,舊譯鄰虛塵,新譯極微。就是把物質分析到極微小,小到不可再分的單位,就稱為極微。據《俱舍論》卷十二曰:
   「分析諸色至一極微,一極微為色極少。」
   少到什麼程度呢?論典上載,以一極微為中心,集合上、下及四方等六方之極微合成一團,稱為一微量,此微量非肉眼可見,唯天眼可見之。合七微量為一金塵,合七金塵為一水塵,合七水塵為一兔毛塵,合七兔毛塵為一羊毛塵,合七羊毛塵為一牛毛塵。合七牛毛塵為一隙遊塵。金塵、水塵,能夠通過金中、水中的空隙,兔毛、羊毛、牛毛塵,表示為兔、羊、牛毛尖端之微塵,其微小可知。隙遊塵、指其能通過窗隙,如我人肉眼可視光中浮遊的細塵。極微合成具體物質的時候,至少須具足地、水、火、風四大,與色、香、味、觸四塵(四微)始能形成,不能缺一,故稱「八事俱生」。
   由於四大及極微學說,開啟了印度的唯物思想。印度古代有一個迦爾瓦卡派,就是唯物論者的代表。迦爾瓦卡派何時成為印度思想流派,其學說、經典為何,均已不可查考。

   根據漢譯的四阿含經《中阿含》中的《沙門果經》,《寂志果經》,《摩登伽經》所載,「六師外道」中的阿夷陀翅舍欽婆羅、富蘭那迦葉、末迦梨拘舍梨、婆浮陀伽旃延等,全是這一流派的典型代表。
   派學者以為,世界的本質,是地、水、火、風四種基本原素組成。本來印度許多學派,認定世界由「五大」所組成。

地水火風空

   五大即地、水、火、風之外,再加上虛空。而此學派祇承認地、水、風、火為構成世界的原素,而去其虛空。因為他們認為,虛空無法由我人的心識所能認知,祇是從推斷而來,故由「四大」構成感觀的世界。此世界中,不但無生物由四大構成,即一切生物如動植物等,亦由四大構成。在動植物來說,四大分離,其名曰死;在無生物,四大分離,其名曰滅。
   此派以物質為宇宙間唯一實在。我人的心識亦係由物質所產生的。換句話說,宇宙間先有物質,後有精神,精神是物質的附屬品。世界由四大所組成。四大元素本身雖不具有意識,但人的意識、係由四種元素以特殊的方式結合成的肉體所產生。這有如米和水中並沒有酒性,但以特種方法使之發酵就產生了酒性。此學派認為肉體和精神是統一的,人死之後,元素分解,地還歸地身,水還歸水身,火還歸火身,風還歸風身。諸根歸入虛空,肉體焚化後只剩下灰白色的骨灰,隨著肉體而消失,意識也同時消失。因此,沒有永恆的、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的靈魂。

   唯物論者不承認有超自然的實體或神的存在,主張宇宙萬物:「自然而有,非從因生」。他們否認前生後世,否認天堂地獄,也否認因果報應,生命輪迴。他們不主張祭祀和祈禱,認為解脫就是死亡。甚至於以為:「種種祭祀儀式,無非是缺乏理智和能力的人的一種謀生手段。」因此,此學派的理論,可說是「上帝非有,靈魂絕無」的理論。

   佛教的五蘊聚合說是以緣起為基礎,五蘊是生滅的有為法,所以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後來到了部派佛教時代,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認為,「我」是五蘊和合,所以稱「我空」;但對於構成假我的五蘊,認為法體實有,常恆不滅。也就是說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亙過現未三世,歷然實有。即所謂「三世實有,法體恆有。」法體,是一切法的體性、或存在的本質。三世實有,是「時一切有」,謂過去、現在、未來,諸法皆有實體;法體恆有,是「法一切有」,指五位(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七十五法,分別為兩大類,前四位是有生滅變化的有為法,而最後一位無為法——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是超越時空、無生滅變化的無為法,而有為法無為法均有實體。六派哲學的勝論派,以極微為實體、為常住,故說:「劫壞時此等不滅,散在各處,體無生滅,說為常住。」後來部派佛教的說一切有部沿襲此說,故說「我空法有」,並謂「法體實有,三世恆有。」所以《俱舍論鈔》中稱:「世界成即聚亦不增,壞即散極微亦不減。」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