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受與想何以立為二蘊
書籍目錄
第一講、五蘊聚合說
2️⃣ 受與想何以立為二蘊

2️⃣ 受與想何以立為二蘊

   所謂想蘊,也就是百法中的心所有法、遍行心所中的想心所。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個心所,配合心王而發生作用。其中十一個善心所完全是屬於善性方面,二十六個根本煩惱和隨煩惱心所、完全屬於染性方面。其餘的一些多通善、染、無記三方面。而此受想二心所,不但通於善、染、無記三性,並且通於一切心—-八識心王,一切時—-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地—-三界九地。當然,五遍行心所,均受想二心所立為二蘊,還有它特別的原因。《俱舍論》上說有三種原因,是諍根因、生死因、次第因。茲先述諍根因:諍者煩惱之謂。芸芸眾生,莫不各有煩惱。煩惱之根源,出之於有情的貪愛與我見。而受與想,就是生起貪愛與我見的原動力。《大毘婆沙論》曰:「受能發起愛諍根本,想能發起見諍根本。」也就是說,貪愛諸欲是以受為原動力,邪倒諸見是以想為原動力。具有此特性。但觸的作用只是「三和」的接觸,所謂「觸境為性」。作意的作用只是引起心識的注意,所謂「警心為性」。都沒有受與想的作用來得強。當然,還有個思心所,思心所的作用更強,因此思心所也別立為一蘊,即行蘊—-思即行之別名,從現代心理學來看,思相當於我人的意志作用。

   受想二心所立為二蘊,還有它特別的原因。《俱舍論》上說有三種原因,是諍根因、生死因、次第因。茲先述諍根因:諍者煩惱之謂。芸芸眾生,莫不各有煩惱。煩惱之根源,出之於有情的貪愛與我見。而受與想,就是生起貪愛與我見的原動力。《大毘婆沙論》曰:「受能發起愛諍根本,想能發起見諍根本。」也就是說,貪愛諸欲是以受為原動力,邪倒諸見是以想為原動力。

二心

先以來說,受者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為性,起愛為業。當其領納外境,愛欲心隨之俱起——貪與愛,名異而實同。《大乘義章》曰:「貪染名愛」。故《識論》說受是「起愛為業」。這在十二緣起中說得更明白:「….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由觸對而於外境有苦樂之受,對苦受憎厭,對樂受貪著於心,眷戀不捨,念念渴求。進一步就是把樂受之境——或人或物、或名或位,攫取執持,據為己有。人人皆由樂受而起愛,由苦受而起憎,這就產生了人間的諍執、家庭間的失和、社會上的不安。追根究底,這貪愛攫取都是由受而起的,所以說它是「諍根」。

再以來說,想是見諍的根本—-根本煩惱中的五見可資參考—-見者意見、見解,也可說是思想、觀念。人與人之間,有意見與見解的不同,有思想與理解的各異,這就是見諍。而在學術上、宗教間,見諍的鬥爭尤為強烈。佛陀住世時代,印度有所謂六師外道——六個不同的宗派;六十二見——六十二種不同的見解等,各人都以為自己的學說是真理,誰也不承認自己的見解有錯誤,這就引起了長期的思想鬥爭。近代的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諍,也是見靜—-見解之諍,即思想主義之諍。追究這見諍的根源,是出之想——想蘊的想,也就是思想、觀念。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