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度一切苦厄
第四章 度一切苦厄

第四章 度一切苦厄

*以下文章為求方便閱讀,可點按【續看下文】以打開下文觀看,再點按一次可《收合》不佔版面。

   本經經文,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之下,接着說:「度一切苦厄。」在此,有兩點値得討論。一、何以「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二、「一切苦厄」是指那些苦厄?現在先自苦厄說起。

   照字義解釋,逼惱身心謂之苦,艱難危險謂之厄、無可否認的,我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眞有說不完的苦厄,自個人來說,有排遣不盡的痛苦與煩惱:自環境來說,有經歷不完的艱難與危險,由一個老笑話中,可以看出人生的苦難:

   傳說早年間,某人窮途末路,無以爲生,他偷得一襲僧衣穿在身上,想冒充出家人向農家化緣,到得一家門口,這一家只有一對孤苦無依的老夫婦,正在爲生計而煩惱,看到出家人來到家門,忙請他入内,並懇請和尚開示。

續讀下文

   可憐這假和尚沒念過佛經,那裏會什麼說法開示?但經不得老夫婦一再懇請,急得假如尙滿頭大汗,最後只說得兩個字,「苦啊!」他本是爲自己的處境而叫苦,沒想到那老失婦忙不迭的接口道:
   「對,對,師父,是苦啊!」

   那假和尙飢腸轆轆,想到騙一口飯吃也竟這麼不容易,不覺嘆了口氣道:「難哪!」那對老夫婦竟跪下叩頭說:
   「師父,你眞是活菩薩,都給你說對了,眞是又苦又難哪!」
   由此可見,這苦和難,是娑婆衆生共有的感受。

   衆生有那些苦呢?我們是當局者迷,日在苦中而不自覺知。釋迦牟尼佛憐憫我們,以他的覺悟所得,告訴我們苦的名稱和種類,使我們知道什麼是苦,如何斷苦,他所說的苦,散在於許多佛經中,譬如說,<大智度論>上說苦有兩種,是内苦和外苦。<俱舍論>上說苦有三種,叫做苦苦、壞苦、行苦。<大乘義章>上說苦有四種,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五苦章句經>說苦有五種,在生老病死苦之外更加獄苦。<湼槃經>上說苦有八種,卽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

   <釋氏要覽>根據<菩薩藏經>,分析人生爲十苦。卽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愁苦、怨苦、受苦、憂苦、病惱苦、生死流轉苦。〈瑜伽論〉更分析苦爲十九種,名稱繁多,不再一一列舉,在此只提出二苦、三苦、八苦加以解說。

二苦的說法,出自<大智度論>。卽內苦和外苦:

   一、內苦:內苦又分兩種,卽身苦和心苦。身苦,就是肉體上的痛苦,像飢餓、痛癢、疲勞,這是生理上與生俱來的感受,人一生中無可避免的都會發生。再說心苦,也就是精神上的苦,像瞋怒、憎恨、嫉妒、憂慮、悲痛、哀悼、恐懼、苦悶等,這種七情 六欲上的變化,任何人都無法逃避;這種精神上的苦,並不是窮人的專利,富有的人可能比窮人更多。

   二、外苦:外苦是我人生存環境上的苦,在古時候說,有虎狼猛獸的毒害,風雨霜雪的侵襲是苦。在現代說,社會上沒有虎狼猛獸,但意外災害——包括着機車汽車的傷人,飛機輪船的失事,電線走火、瓦斯外洩,空氣污染、食物中毒,以及颱風、豪雨等在在威脅著人的生命、健康和財產,這又何嘗不是外苦?

續讀內文

<俱舍論>分析苦有三種,這三苦是:

   一、苦苦:是指我們這個以過去起惑造業的業因,所招感來的四大假合之身,本來已經是衆苦交聚,而一生中又要遭受環境中的天災人禍,生計上的逼迫熬煎,可說是苦上加苦,所以叫做苦苦。

   二、壞苦:這是說諸行無常,樂境變壞的苦。世間人,處順境則樂,但俗諺稱,十年風水輪流轉,沒有誰會永遠在順境中,難免有挫折失意的時候。順境變壞,樂極生悲,其苦更甚,反不如窮苦人家,粗茶淡飯,習以爲常,安份守命,也就不以爲苦了。社會上,富貴人家,難免會有敗落的時候;權傾一時,難免沒有失勢的時候;常勝將軍,難免沒有戰敗的時候;商場聞人,難免沒有失利的時候。以至於賭場喪本、官場失意、情場失戀、家庭失和,這一切,都是壞苦的範圍。

   三、行苦:行是流遷不停的意思,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光流遷環境轉變。自人的身體來說,由幼小而健壯,由健壯而衰老,老而病,病而死,這是行苦,自人的心理來說,幼年的朦昧無知,中年的雄心萬丈,老年的空虛落寂,這也是行苦,以至於烈士遲暮、美人白頭,其情之難堪,不是局外人所可了解。

   以上三苦,是自世間法來說的,若自出世間間法來說,人道、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所受之苦曰苦苦,欲界六天及色界四禪天天人所受之苦曰壞苦,無色界及四空天天人所受之苦曰行苦。詳細一點說,天道的福報較人道大得多,有衣食隨意,宮殿莊嚴之樂,但福報享盡,終有墮落之日,且有五衰相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汗出,不樂本座——痛苦異常。

   天界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大劫,天人以禪定力壓伏此心,但到壽滿定盡之時,妄心漸起、流動不息,終究墮落輪廻,爾時生大懊惱,有如萬箭穿體,其痛苦倍於世人。
   天道的苦我們凡夫看不到,我們還是來看看人間的八苦。

   人生八苦,出自<大涅槃經>,這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 得、五陰熾盛等八類苦,分述如下: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復記憶,不必說十月胎獄之苦了,卽以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陰道,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脫離母體後,爲外界燠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刺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嬌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有如皮鞭抽體,嬰兒出生後呱呱大哭,實因肉體上的痛苦而起的。

   老子曰:「吾之大患,爲吾有身,及吾無身,何患之有?」一般人以爲「生」是可喜可賀之事,事實上,人生痛苦的根源,皆由此「生」而起。

   二、老苦:出生之後,發育成長,精力充沛、身體健壯、逐漸進入老境,生理機能衰退,這時過去勞累所遺留的腰痠背痛,風濕胃病等都一一發作了,尤以現代社會,子女遠離膝下、老病孤獨,其情何堪?

續讀下文

   至於老之對於女人,則更爲殘酷,由明眉皓齒、傾城傾國的美人,到皮鶴髮、老態龍鍾的老嫗,其心理上青春消逝的痛苦,尤甚於生理上的老苦,但是誰又能逃出這個老的公例呢?

   三、病苦:嬰兒呱呱墜地之日起,就與病結下了不解之緣,由兒童期的天花、麻疹、水痘、腦炎;到成年人的高血壓、糖尿病、胃潰瘍、肺結核;以至於老年的癌症、心臟病、風濕痛等等,在在威脅着人的健康。或者有人說:科學進步,新藥層出不窮,只要有錢,還有治不好的病?其實不然,新藥固然不斷推出,而新的疾病也不斷增加,古人說,「無藥可延卿相壽」,豈能說有錢就可長命?退一步說,藥物能治身體上的病,也治不了心理上的病。由於人心的欲望無窮,社會的競爭日烈,由精神緊張焦慮所導致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鬱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豈是藥物所能奏效的?

   四、死苦:有生必有死,法爾如是,誰也逃避不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尙未完成的壯志。再說,一生奮鬥的成果、名譽、地位、權勢、財富,以及妻子兒女等,一口氣接不上來,這一切都與自己不相干了,這豈能令人甘心?

   人到將死未死之際,這一生所作所爲,善善惡惡,一一映過腦海,對那些喜的,無愧於心的,會感到欣慰寧靜;對那些惡的,有背天理良心的,會感到愧疚與痛苦。到這 時,由痛苦恐怖而召感地獄相現,神識受業力牽引,墮入惡途,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之痛苦,尙有甚於此者乎?尚有甚於此者乎?

   五、愛別離苦:語云:「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離死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老年殤子,固然悲痛萬分,卽使不是死別,或爲謀求衣食,或因迫於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又何嘗不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也終有分別的日子,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這愛別離之苦,是誰也 無法避免的。

   六、怨惟會苦:相親相愛的人,要生離死別,但相相怨的人,卻偏又碰在一起,像一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的人,或利害衝突,兩不相容的人,如能終生不見,豈不 眼前乾淨?無奈社會人事、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相相怨的人,愈會被安排在一起,好像再也沒有分散的日子,這豈不使人苦惱萬分?

   七、求不得苦: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力量達不到,想謀求一個職位,僧多粥少謀不到。甲男愛上了乙女,乙女卻屬意於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在化驗室研究,但爲了飯碗不得不坐在辦公桌上畫等因奉此,這些都是求不得的苦,莫說求不得,卽是求得了,第二個新的願望又生出來。山谷易滿,人欲難平,誰會覺得自己一切都滿足了呢?不 滿、就有所求,求而不得,依然是苦惱。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卽是五蘊、五蘊積聚而成身心,前七苦皆由此身心而起,如火熾然,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而領納分別,使諸苦變本加厲;想陰熾盛,想像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造下生死流轉之因,而有生死輪廻之苦。

   總之,娑婆世間,一切是苦,凡夫愚迷,不自覺知,不求解脫,甚至於以苦爲樂,如蛆之戀糞,這不只是苦,簡直是悲哀呢!

   要說佛敎只說苦,也不盡然,事實上,釋迦牟尼佛也並不否認人生有樂,例如家庭天倫之樂,五欲之樂、色身之樂、心靈之樂等等,但所有的樂,都含有苦的因子,樂的後果仍是苦。比如說良朋盛會,其樂何如,但在酒闌人散的時候就是苦,戀人相聚、柔情蜜意,但在黯然別離的時就是苦,有些苦,不一定是苦難的苦,而是說,人世間萬法無常,無常就是苦。

   如果溯本追源,這苦是因何而有呢?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這苦仍是由衆生的妄想執著而有的,衆生迷執五蘊,認爲幻妄身心爲實我,而致我執牢不可破,由我執故,而有貪戀取着——這其中包括著對欲樂、財富、權勢的貪求,也包括着對意念、理想、觀 點、意見、理論、概念等的執著,這一切貪求執著,得到時是樂,失去時是苦,滿足時是樂,不滿足時苦,而樂是短暫的,苦是恆常的。

   現在說到本經經文,何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呢?這仍要由五蘊皆空說起。

   關於「五蘊皆空」,本文上一章已詳爲解說。<八大人覺經>稱:「四大苦空,五蘊無我」,五蘊是緣生之法,「緣起性空」,因無自性,故說爲空。我人在世,承受一切苦厄,而使我們感受這一切苦厄的究終是誰呢?溯本追源,皆由這四大五蘊之身心而起,我人認此妄幻身心爲實我,因而「我執」牢不可破,由「我執」而起貪戀取着,因而起惑造業,因業受報,生死輪廻,承受一切苦厄,永無盡期。 

   菩薩以般若妙智,觀此五蘊身心皆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既觀得五蘊皆空,自然 沒有自私自我的顛倒執著,而去造作一切惡業。惡業是苦因,生死爲一切苦本,今既無苦因,則生死永斷,自然不受一切苦厄。如色蘊空,則能度脫生老病死之苦;受想行識四蘊空,則能脫度八苦中依心所生的後四苦,所以經文中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