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書籍、章節內容

書籍

所有搜尋到的書籍。

共找到 96 本書
排序:

  一休禪師機智過人,是我們一般人的印象,而以自己的機智解決問題、傳法予人,卻非小聰明所能效法,需具修持有成之功德生出大智慧者方能成辦。

  文中作者把一休禪師(1481年11月圓寂,享年 88歲)的獨特、超凡行徑配合當時的動蕩不安、貧困時空,人心渙散,生活只圖一餐,一休禪師還是汲汲於人羣中隨機度化,文中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只有當頭棒喝不按邏輯的畫龍點睛之提示,另有作者加註以近代人心與環境的變遷呼應一休禪修的智慧語解讀也甚為獨到之見地;當您閱讀完整本書之後,您應該會有一個念頭 —— “平衡”,從個人到社會甚至到宇宙,失衡就是有苦受。

  印光大師文鈔,是近代學佛者必看之書,何以故?因大師之身教、言教並非虛,而現代人無緣於當下與大師同時空請法,是為福報之失,現在只能以所傳法為依,所以當應珍惜。

  印光大師,何以倍受推崇淨土宗,實是為因應末法衆生之根氣,大師於文抄中處處提示,末法大衆皆非利根,障力大,唯靠阿彌陀佛的慈悲力求生西方淨土最為穩妥,得脫輪迴永無餘,所以不作他法之推薦,直直一條路願信者莫遲疑,這是末法時期最後一根稲草,講多了大衆修不了甚而錯解,反成阻礙,由此可見大師之先見與慈悲。

  既是由大師衆多書札所選讀,且每篇文前有提示與摘句,讓閱讀有提綱挈領之效,更祈大家把全數文鈔看過,領略大師為法傳竭盡心力回復大衆提問,點上一盞心燈。

  這本書是揉合佛、道、儒理則外加靈魂學的發現自我之旅,凡夫的 “身、心” 是複雜難見清淨的;作者以自己的修學解讀人的成因與宇宙大自然的關係,甚而可應用並調解自己的身、心、靈,增長正向能量,長養自身心智。因其所寫的內容含括範圍廣泛,您可稱他為自然,是從人心到整個太虛(環境)而論,而人之渺小是心量太小,只見眼前;很容易變得身心俱疲、欲振乏力。

  或許您從未認識自己的內在需求,只見外在現有的環境變化,直到有一天您因物換星移驚覺到自己的身心反擊,或許是提醒您該停下來觀察自己一下;閱讀作者的省思,借鏡文中的人生轉折啟發自己。

  1999年自日本翻譯的書籍,內文所提及了日本〔淨土真宗〕的知名祖師親鸞聖人、法然上人;配合由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說,「阿彌陀佛的本願」,配合「觀無量壽經」緣起為故事背景,配合插圖內文以鋪陳融入佛法作為解說,大家可由故事的人物,暸解到不變的是 “人性”;不管經過了多久,人類很難脫開人性的桎梏,是無明隨伺,聖人求法莫不竭盡心力,所以指引我們凡夫仰仗佛力求生淨土。

  內文因為配合日本淨土真宗的內容,有部分對佛教經典的解讀,與中國的解說不甚相同,希望閱讀者以經文為主。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成就菩提道的前行,作者性空長老以其修持的歷程,講解了修持的進程與重點,對一般人在修學上所容易對峙的問題與因應的方式,於文中皆做了圓融的解說。

  我們一般人是在不自覺下很愛自己,一切所思所行很容易以自己的私 “我” 為出發點,因此就會有遭遇,人生就這樣隨時間遷流,除非自己覺知道這一些感受有苦有樂,且苦多樂少,內心有疑惑或掙扎,這時才會想要進一步了解自己感受的轉折;而師父以 “慈悲” 為出發點,以經、論來講解修持法要,修得慈悲就能放下自我,既然沒有了 “私我” 何由有起伏變化不定的人生。

  本書是實修與學理兼容並蓄,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師父以他的細膩觀察與禪修漸序的進程指導修禪;學習是層層褪去而至見「真」,所以從現象界回歸到自 “我”,進而無 “我”,是需信心的投入與堅持,長期面對自己,方有機會悟入禪定的境界,師父諄諄教誨無非希望修學者循序漸進,唯有佛法的戒、定、慧修學是沒有捷徑的。

  禪 “定” 是內心力量的擴展,佛說這本是衆生所具備的,但是為何你、我卻都沒有發現這種內在強大的力量呢?這種拿不出來的所謂力量,還含括著 “智慧” ,師父慈悲見機破題指導禪修。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