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見聞是外賊,情欲意識是內賊,如果主人能惺惺不昧,而獨坐中堂,賊即化為家人。 —— 洪自誠・菜根譚
到處都有胆小懦弱的人,凡具有此種性格,大都意志薄弱,遇事畏縮而多慮,任何事都無法貫徹始終,隨時會對自己所做的事感到後悔,而悶悶不樂,一再地自責,將自己拘囿於狹小的天地内,對外界的一切,完全不感興趣。
這類人,大部份是在幼年時代,被母親呵護得無微不至,連自己該做的事,都由母親代勞,養成隨時注意母親臉色的習慣,只做些不會讓母親躭心的事。最近這種性格的年輕人大幅度地增加,許多事情,都需要請別人代勞,對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和希望,活得毫無目的,眞是可悲極了。
他們有如被豢養的動物般,無法表達自己的意志和情感,常有自閉症的傾向,再這樣發展下去,會演變成爲精神分裂症。
日本鎌倉時代的執政人——北條時宗,是一個剛勇無比、婦孺皆知的人,但很少人知道,他原來是一個缺乏胆量的人。
中國元朝初年,蒙古軍遠襲日本,當時日本正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大敵當前,北條時宗心裏却慌亂不定,乃前往圓覺寺,請教祖元禅師,如何才能治好胆怯的毛病,祖元禪師說:「欲解除這種現象很簡單,首先要知道你怯弱的原因。」時宗回答他:「我無法知道怯懦的原因。」禪師說:「我已知怯懦來自你本身,從明天起,你暫且忘了你自己是時宗。」時宗便問:「要如何拋開這種念頭呢?」禪師答:「斷了一切的念頭」,接著又說:「你只管打坐,以求身心的靜寂 。」
時宗說:「像我這樣的俗人,每天都要處理事務,那裏有時間修行?」祖元禪師說:「平常的心情,就是修養之道」,意謂並非日常生活以外的坐禪,才算是修行,經過禪師這一提醒,時宗若有所悟,立即拋開塵俗的一切,一心專注於修養、鍛鍊自己,後來乃不慌不忙的將蒙古軍的入侵,處置得很好。
日本明治時代的文人 —— 正岡子規,在他所著的『病床六尺」裏說:「禪的領悟,是教誨他人,能夠隨時對死亡有所覺悟;但經我仔細推敲,却發現那是個很大的錯誤,應該是不論在何時何地,都要有能夠活下去的意念,才是正確的。」遇事要能夠胆大心細,胸有成竹地去應付,即使不成功也能泰然處之,拋除太重的自我意識,便可領悟。
我也可說是一個沒有胆量的人,在遇到地位較高的人,或者要在幾千個聽衆之前演講時,都會心驚胆顫,心裏想要講的話,偏偏無法流利地表達出來;其實遇到這種情況,只要存著「不管受到什麼樣的恥辱,我也不在乎。」的心情,便可激勵自己完成演講。
我有一個朋友,每當要在大庭廣衆之前演講時,爲了防止臨陣怯場,手上總是拿著符咒,「爲什麼要帶那種東西?」我問過他,他回答我:「如果沒有拿著符咒,手好像無處可放,心情就無法安寧。」由此可見,不論面對什麼事情,都可以用自己認爲有效的方法,使精神集中,來驅除胆怯,未嘗不是一種變通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