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遺之令還。捨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
「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此四句,是說明出家的動機如本起經說,菩薩處於宮中時令諸婇女發無上菩提心,又令無量諸天,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諸天說偈勸菩薩出家,這是遠因。近因是菩薩於春風熏得遊人醉的時節,出城逰觀。於東門見淨居天人所化的老人,南門則見所化病人,從西門出,又見死人。將人類己,覺悟世間一切,皆是非常,特生厭離。如〈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俗話說:「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凡有智者,面對眾生的老病死當前,都會有所警覺,求其如何出輪迴,了生死。就在此時,菩薩出北門遊觀,見一出家沙門,便問:出家有何利益?沙門答言:「處於空閒,修習聖道,調伏諸根,護念眾生,不染世間,求得解脫。」又說偈頌:「有為諸法悉無常,五欲財位皆不定,為苦所逼諸眾生,願速出家救濟之。」菩薩聽後歡喜還宮,決志捨棄財名位,入山學道學道。為什麽要入山,那就是前面沙門所說的「處於空閒,修習聖道。」
經中說:「如昔諸佛,處山林間,得一切智,廣雨法雨。」過去現在的一切佛,都是出家後,入山學道,修行成佛,得到世出世間的一切智會方便以後,才到城市聚落說法度生。古人說「真修實證,龍天推出。」決不是像一些出了家,怕入山,怕吃苦。愛惜身體,貪求名利。不修行,不學道,那就沒有走上出家的正途。所謂學道,是學習三乘聖賢所修戒定慧的菩提正道,不是叫你去學道教。有絕少數出家人,雖然沒有去做道士學道教。卻去學看風水、地理、算命、卜卦、看相、測字、畫符、收驚、驅邪、捉鬼、唱歌、國術、魔術、氣功、丹功、下棋、演戲、販賣、畜牧。乃至趕經懺,抽菸、喝酒、賭博等事,實在是太離譜了。
「服乘白馬」,此以下八句,是說出家的過程。今舉釋迦太子為例。太子出家時,先往白父王,父未允許,並敕釋種於城四門日夜防守。太子是夜對馬夫車匿說,為我備馬。車匿即以寶鞍及莊嚴具,佩於馬王乾涉身上,奉進太子。這時諸天相助,太子乘白馬,昇空出城,行六由旬(約二百四十華里)到彌尼園,仙人苦行林中下馬,對車匿說:我既至閒靜處,汝牽馬回宮去吧!並將頭上戴的寶冠,身上所有瓔珞莊飾品,都遣之令還,奉上父王。且托他人代告其妃,人生世間,愛必別離,今為斷此生死大苦,所以出家學道,望勿悲傷,此時車匿與乾涉,皆哭泣悲鳴。太子即取摩尼寶劍,自己剃除鬚髮,拋向空中,帝釋天人,承接還天,起塔供養。太子又將自己身上所穿著的珍妙衣服脫去,換上天人奉獻的袈裟,真實成為一個出家人。重遣車匿白馬回國,去自己步行往拔渠(伽)仙人苦行林中,先向利婆陀及光明、調伏仙人參學。再至毗舍離城邊山中,阿羅邏仙人處,學無所有處定。證已,因非能了脫生死,便捨去,而到王舍城外靈鷲山,獨自修行。每日清晨,則著衣持缽,入城乞食。頻婆娑羅王,聞已讚歎,到太子所奉上飲食說:願大慈悲,於此國境,證佛菩提,最先為我,說微妙法。當時王舍城邊,有摩羅羅仙,常為弟子說無想定。太子往學,端坐樹下,專精修習,即得世間百千三昧。於是又到尼連河邊伽耶山中,勤修苦行,經於六年,證入第四禪,名為阿婆婆定,常為天龍鬼神之所供養,故得身不失壞。
「行所如應」,這句話是總結:出家修行,當如一般真實出煩惱家,出三界家的人,所應該有的行為,和所應做的事,才算真出家。古人說:出家有三種:第一是出世俗家,第二是出煩惱家,第三是出三界家。如果只有第一種,那就行非所應,不算真出家。蓮池大師對出家有四料揀:一、是出家而營營名利,無異俗人,此身出家心未出家也。二、是處家而心常在道,不染世情,此心出家身未出家也。三、是在家終身營作俗事,無一念求解脫,此身心皆未出家也。四、是出家又終身精進辦道,無一念退惰,此身心皆以出家也。唯有第四身心皆出家的人,才是真正出家人,堪為眾生福田,得受信施供養。問:為什麽出家修行,應該如此?答:為的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