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二、方便道 — 修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壬二、方便道 — 修

壬二、方便道 — 修


   住深定門,悉覩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徧。濟諸劇難,諸閒不閒。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這一段經文,是歎菩薩所修方便道功徳,可分四節來說明。前三節是法歎,第四節是喻歎。菩薩修方便道,也先成就自利,然後利他,所謂自利已充,利他則廣。不能自立,何能利人?先要自己有光明,才能照亮別人。世出世法,莫不如是。如《八十華嚴》所說,當修十種方便慧殊勝道:「一、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起慈悲,不捨眾生。二、得諸佛平等法,而常樂供養諸佛。三、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四、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五、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痴煩惱焰。六、知諸法如幻如夢,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七、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淨土。八、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奇申。九、知諸佛因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說一切眾生差別音聲。實、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而修諸行。」這十種方便慧殊勝道,就是菩薩修方便道的準繩。

   「住深定門,悉覩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徧。」此四句,是第一節歎方便道的自利功徳,不同般若道了。因為已證得前述五種功徳,安住此證德也就是性德,從性起修,所修即性。所以能住深定門,悉覩現在無量諸佛。因諸佛同一真性,同一法身,而且豎窮三際,橫徧十方,所以一念之頃,無不周徧,見一切佛。當知吾人現前介爾一念的心,即是真性法身的全體,不欠絲毫,故能一念無不周徧。再說,菩薩所住,即是佛華嚴三昧,故能見一切佛。淨業行人,能得念佛三昧,即是住深定門,故能一切自在,能見無量佛。

   有人問:這些菩薩,既分證諸佛法身,要充實自利功徳,何必見佛呢?

   答:見佛能聞法,可以增長慧身。見佛必定供養,可以增長福身,如此福慧增長圓滿,才得成佛。所以華嚴十地菩薩,都不離念佛念法念僧,唯有三寶,是菩薩所親近處。因此華嚴最後一著,普賢勸華藏海眾 —— 皆是法身大士,以十大行願,導歸極樂,面覲彌陀,及十方佛,聞法受記,俾得一生,圓滿菩提。由此可知,登地菩薩,亦需見佛聞法,歡喜供養,能得諸佛現前授成佛之記。這是行菩薩道的無上因緣,唯一大事,那裡可以不見佛呢!所以本經序分有悉覩現在無量諸佛,下卷三輩往生後,亦有十方諸佛告彼國菩薩,往覩彌陀,修諸供養,受決作佛的長行及偈頌。正宗分最後,也有無量佛國的無量菩薩,往生極樂,見佛聞法。正可以前後相呼應,互相顯發,菩薩行的關鍵所在,即是見佛。也顯出淨土法門的方便特勝處,亦在見佛。

   「濟諸劇難,諸閑不閑。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此六句,是第二節歎利他功徳,即是拔苦與樂。菩薩拔濟世間一切苦難,諸如三途八難,那是最劇苦處,菩薩也無所畏。如地藏菩薩,遊戲地獄之門。如觀音菩薩:「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凡是法身大士,都能如此。拔眾生一切的劇難。其他如世間的小三災大三災苦,六道眾生的生死輪迴苦,以及一切社會的,自然的,人事的一切苦難,菩薩皆能拔濟,是為濟諸劇難。有些佛弟子,受了菩薩戒,號稱大乘;可是對於眾生的苦難,漠不關心,那就不是菩薩了。

   什麽是閑與不閑呢?略說是八難之處,無閒暇修道,名為不閑。不在八難,是名為閑。詳細可分三方面來說:第一約受苦說。正在受苦難,名為不閑,如三惡道及苦難人。眼前不受苦難的,如人天在享樂者,名為閑。這就含攝了三界六道一切眾生。第二約修道說。三界內眾生,能得聞佛法,又能隨分修行,名為閑。未聞佛法,或聞而不信,信而不修,這都說為不閑。第三約證聖果說,大小乘修行人,未入聖位,未斷分段生死,名為不閒。已入聖位,已出三界,段分段生死,稱為閑。這三種合起來,就是九法界眾生,菩薩大悲本願所使,都予拔濟,令得同成佛道。所以這「濟諸」兩字,是連貫劇難,閑與不閑,也包含了時空無盡。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菩薩行利他的另一面,就是大慈與樂,說法度生。說什麽法呢?般若道說的是由實施權的法,及三乘或五乘佛法。現在方便道說的,那就要以開權顯實的法,令眾生會三歸一,這才契合諸佛出世說法的本懷。所以經文說:「分別顯示真實之際。」這就名為開權顯實。如《法華經》說:「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又「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此唯方便道的菩薩,以證真如實相,才能法界等流,分別顯示。未登地的菩薩,是做不到的。此二句是指所說的法,不同凡外二乘,乃至般若道的菩薩所說。再就能說的智解辯才,與語言音聲,也同樣的不同。故經文說:「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方便道的菩薩,是得到了部分的,佛四無礙辯才,及四無畏的智慧。而且也證得解一切語言三昧,可以如佛一樣,以一音聲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人聽是人的音聲語言,天、畜生、餓鬼,各各聽了,都是說它的音聲語言。所以能方便開示,教化一切眾生,使眾生都能得到法喜、法樂、法解、法行、法果,無一空過。例如觀音菩薩說法,就是如此。

   「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這以下,是第三節結歎二利功徳。先明成就自利二徳,上句是指成就斷德說。已斷分段及變易二種生死,已滅見思塵沙無名一切煩惱,所以超過世間一切法。下句是指成就智德說,已轉八識成四智菩提,心常安住在出世的四智菩提正道之中,故能任運自然,應機施化。

   若以修大乘止觀:止行圓滿,體證淨心,理融無二之性,諸佛眾生,同圓一相之身,所謂法身。三寶於是同體無差,二諦自然不二。澄明而照,如月朗晴空。凝湛而寂、如水不揚波。用無用相,動無動相。此是甚身法性之體,非世間所有,故曰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安住於此,故曰心常諦住度世之道。

   「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這六句,是第三節所歎成就恩德說。前面既能成就智斷二徳,法爾而有自在無礙,隨類應化的恩徳。這三德有如伊字三點,是同體緣成,不縱不橫,不一不異的。因有四智菩提的智德,所以能於一切萬物,而隨意自在,無不成就。此隨意自在,是方便道菩薩的特徵,不為法所縛,不為人情面子所左右,更不為恩愛牽纏所罣礙;但卻不是放縱三業,隨意作惡。我現在敬錄唐朝自在禪師的三不歸頌如下,可作我們的借鏡。「割愛辭親異俗迷,如雲似鶴更高飛,五湖四海隨緣住,到處為家不一歸。苦節勞形手法威,幸逢知識決玄微,慧燈初曜昏衢朗,為報法恩二不歸。峭壁懸崖往復希,片雲孤月每相依,宴坐經行渾無事,樂道消遙三不歸。」像這樣能得出家樂、覺法樂、解脫樂,則能隨意自在。為諸庶類,庶類即眾生,因眾生品類很多,故名庶類。作不請之友,是說菩薩有無緣慈,同體悲,無功用道,不待時節,有感即應。如日普照,水清則現。同志相得,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善相親,同舟相濟。正己而化入,恩被眾生,解惑授業傳道,作之師、作之親、作之友,是為不請之友。但卻不是「三代之下,無不好為人師。」那種不請之師,不請之友。也不是如異教徒,把眾生看成羔羊,自己是牧羊人的不請之友。荷負,即是擔負。群生,即十方九法界一切眾生。菩薩皆一肩挑起,不捨一個,度其成佛,可說時長量多,形容為重擔。像這樣的菩薩,是一切眾生的大恩人,故名成就恩德。這三德,地上菩薩分得,至佛果則究竟圓滿。

   若以修大乘止觀說:觀行圓滿,淨心體顯法界無礙之用,出生甚深緣起之能。所謂:光照大千,六種動地,引一念而成長劫,促長劫為一念。隨類現身,分應十方。五通示現,三輪施化。託影於智幻之門,通靈於方便之道。示現八相,成道度生。這都是菩薩大悲大願薰習力故。大乘止觀,觀行圓滿故,法爾如是。

   「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二句,是第三節結歎自行功徳。可從兩方面來解析:先約理說。如來甚深法藏,即是三德秘藏,亦名大涅槃三徳:法身、般若、解脫,也就是斷德智德恩徳。斷德成為法身,智德成為般若,恩德成為解脫,名異體同。菩薩已部分成就,故能受持不失。同時這三德秘藏,法爾具足一切無漏功德,便是佛的種性。已證三德,永遠無再迷失,故名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再約教說,如來甚深法藏,佛的種性,是指圓教一乘法,如華嚴、法華便是。菩薩依此「我法妙難思」的甚深法藏,自行至佛,名為受持,即是自轉法輪。然後以此教化眾生,即是轉他法輪。輾轉如是自行化他,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是名護佛種性常使不絕。

   「興大悲,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這八句,是第三節結歎化他的功徳,其中含有拔苦與樂的能所二重因果。菩薩興起大悲心,憐愍一切眾生,開示止惡修善的佛法,這是能拔苦的因。眾生聞法而行,便杜塞三惡趣,此是所拔苦的果。菩薩有慈母愛子的心,以四無畏及四無礙的辯才,演說令眾生修福修慧,離苦得樂的佛法,這是能與樂的因。眾生聞法生信,如法修行,是授給眾生清淨法眼,為眾生打開了,通往人天福樂,乃至三乘涅槃的善門,此是所與樂的果。什麽是法眼?小乘初果斷三界見惑,名得法眼淨。大乘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初破無名,初得法身,名為法眼淨。

   上來所說拔苦與樂,這是菩薩慈悲心的必然作用。所謂無緣慈,同體悲,這是不需要眾生來請才有之法;而是菩薩法爾具有,自然有感即應,能施諸眾生,有苦離苦,有畏離畏,無樂得樂,無佛法施佛法。乃至永離三途六道,同成無上佛果。黎即眾生,庶是品類,眾生品類千差萬別,故名黎庶。因為眾生,有善有惡,有男有女,有好有醜,種種不同。菩薩等視眾生,猶如一子,心無分別,平等看待,以慈悲心拔苦與樂。不像世人,心存分別,恩怨分明,順我者存,逆我者亡。信者得救,不信下地獄。那些人或能給予別人,部分的一時的,離苦得樂。終究不如菩薩,布施一切眾生,平等圓滿,離一切苦,得一切樂。約深意說,布請之法,即是無上菩提,或名淨心,真如,實相。大而三世十方,小而纖芥微塵,無一物而非此不請之法。無以名佛,佛證之謂之佛。無以名仁,儒見之謂之仁。眾生不足以見,故日用而不知。此淨心實相,如天無不覆,如地無不載,如海無不容,如雨露無不潤,非親於天下,而天下自親之。近之一身,遠之萬物,無所欲而不得者也。佛說是心是佛。儒家說思仁仁至,此名不請之法。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四句,是第四節喻歎。拿世間父子,來譬喻菩薩與眾生的密切關係,也用來形容菩薩大慈大悲的作用。菩薩既能如純孝的兒女,把眾生看為自己的父母,使其離苦得樂。必然能令眾生在離苦得樂的感恩中,也好像一個很真純孝順的兒子,以愛敬父母的心愛敬菩薩。菩薩本來就有無緣慈同體悲,對於一切眾生,視若自己,現在見到眾生離苦得樂,又能像孝子般的,來敬順菩薩,那必然更加愛護教導,一直把眾生引進到佛果上,才會罷手,這是出於父子骨肉的真情。如愣嚴經雲:「若一眾生不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正因為菩薩與眾生,有同體的關係,不能不如此。

   有些人認為魏譯本的序分,文句不好懂,太囉嗦。其實,你只要把握住菩薩道的綱要,便可以有條不亂的,理解出經文的意義,每句每字,都是非常必要而恰當的。就以這喻歎的四句來說,不前不後,用來總結方便道所修功徳,不是很好嗎?因為地上菩薩所修,是不同地前。既得明心菩提,見佛性證法身,親證眾生諸佛同一淨心,就好像父子,骨肉同體,所以拿此四句來譬喻形容,真是最好不過。再說,方便道所修是出到菩提,所謂出三界到一切智海,唯識宗名為修習位。這才真實從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才是二諦圓融,理事無礙的普賢行,也是時空無盡的普賢德。無論自利利他,都含有這種意義,與地前的菩薩行,未見性,未證真,二諦不能圓融,是有所不同的。我們那能嫌它囉嗦呢!可以說,不修方便道,就不會有佛果。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