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
這幾句經文,簡略説明法藏國王,既發無上菩提心,當然不會再貪戀世間的名利與享樂,而走上出家真正修行的菩提正道。國家及王位,是應當敬重愛惜的,但是與成佛度生的大事比較起來,那就不足惜了。在十九世紀的西歐,自由風氣正盛行時,曾有幾句名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抛。」這位國王,拋棄國家而不顧,捐捨王位而不戀,去出家修行,作一個息惡行慈,上求下化的沙門,這種精神是更偉大的。他是為一切眾生,不僅為人類,去求取了脱生死,獲得究竟的解脱自由,而把國家與王位,兩者皆抛棄了。我們的本師釋迦佛,也如此。法藏出家作沙門的法名,仍然是「號曰法藏」。釋迦佛在世時,所度的出家眾,如舍利弗、目犍連等,都是照他原有的姓名稱呼,没有另取法名。佛法傳到中國的初期,也是這樣。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這二句,不但讚歎法藏,其實為一切出家人,樹立了一種模範標準。由此可知,出家修行,是少數的人才可以,不是一般人都可出家作沙門。高才是指天資才能,都要高人一等。勇哲是指斷欲梵行,上求下化。如印光大師說:「要出家的人,第一,必須真實發自利利人的大菩提心,第二,要有過人的天資,才可以出家,否則不可。」所謂: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也是説出家人,必須有高才勇哲的大丈夫志節,才能超過世間的將相,可以作為人天的師表。如果還是與世人一樣,貪求財色名食睡。甚至還不如世間的正人君子,那還能算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沙門?因此,印光大師大聲疾呼:不要濫剃度,濫傳戒。「高才勇哲」,是讚歎法藏天資過人 —— 才德非常高尚,意志堅固不退,修行勇猛精進,心智也很明哲。明哲是指對事理因果等,都非常清晰明白。「與世超異」,是讚歎其發心與勝德 —— 已真實發自利利人的大菩提心,一言一行威儀庠序,雖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斷能斷,永斷淫欲,守身如玉。與世間的人比較起來,就是皇帝將相也做不到,顯得非常的超勝特異。據《瑜伽師地論》説:沙門有四種。一、活道。二、污道、三、說道。四、勝義。法藏是勝義沙門。何以故?經文説:與世超異故。又沙門,是當時印度一般出家修道人的通稱。在佛法中出家的,別稱為釋子沙門,這也超異其他的沙門。因為一般的沙門,只是息滅貪瞋癡,勤修戒定慧。唯有釋子沙門,除此之外,更要具有慈悲心,上求下化。依於衆生發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因菩提心,才成正覺的佛。所以法藏沙門,是屬於釋子沙門的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