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廿六 大願講解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第廿二~廿六 大願講解

第廿二~廿六 大願講解


廿二、菩薩一生補處願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爲衆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願是總得究竟福智莊嚴願,即是必得成就一生補處。什麽是一生補處呢?就是菩薩從發心,經三祇修福慧,然後百劫修相好,這一切都圓滿了。最後一生便補已滅度的佛而成佛,這就名為一生補處菩薩,如彌勒菩薩便是。

   法藏菩薩,深深感到,要修成補處菩薩,實在太難了,好像馬拉松長跑的終點,有幾人能一口氣跑到。有如《法華經》説:「譬如險惡道,迎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無數千萬衆,欲過此險道,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衆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因此法藏菩薩發大誓願:凡是他方佛土。諸菩薩衆,你們不要怕難,不可後退。只要照我發的願去做,決定可以來生我國。生了就與佛同壽,無有限量。那麽就這一生,便可究竟圓滿菩薩道,必可到達一生補處的菩薩位。到時,佛的一切智,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卅二相、八十種好,一切三昧辯才,神通功德,你都完全有了。想到十方任何世界去補已滅度的佛位,隨心所欲,可以去成佛。
   假如你的本願,不要成佛。如地藏菩薩那樣,衆生度盡方證菩提。那你可以自在無礙,到十方世界去隨類應化。為了度化極苦或極惡的衆生,被起弘願大誓的鎧甲,不計任何犧牲,不怕任何困難。雖然有如《地藏經》說:「南閻浮提衆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也要以種種方便,教化一切衆生,使其修行淨土法門,往生極樂,度脱生死,乃至成佛。這樣積功累德,遊化諸佛國土,修菩薩行。同時去十方世界,供養諸佛如來,聽聞諸佛説法,能得福慧一直繼續增長。開導教化的衆生,也越來越多,就像恒河的沙子,有數不清的衆生,皆受你的化導,得以安立在無上正真的一乘佛道。這種抱負,這種作為,那太偉大,太好不過,是超出一般通常菩薩,不能與你倫比。因為你是往生淨土,乘願再來,倒駕慈航的大士,不需照通常三賢十聖地位去行菩薩道。當下現前,不慮而知,有感即應,時空皆無盡無礙,凡所作為,一切修習,都是普賢之德,説是佛前普賢行也得,説是佛後普賢行也可以,總是德周沙界,位隣極聖。這樣的話,還有什麼一生補處可説呢?補不補佛,根本不成問題,也毋須計算何時補佛。我法藏發願,他方來生我佛國的菩薩,都是具足有如是究竟的福智莊嚴,我才成佛,不滿我的願,我是誓不成佛的。

廿三、一時普供諸佛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偏至無數無量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廿四、供具自皆如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廿三、廿四兩願,是往生在彼國的菩薩,皆具有殊勝的福德莊嚴。想供養十方諸佛,便能於很短時間,一時徧至無量佛國,在諸佛前至心供養。而且現出其有無量福德善根,如意自在,要什麼有什麼,用以供佛培福。《彌陀經》說的,各於清旦,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於食時,還到本國,就是此二願的略說。這種供具如意,是修行十善業中,不偷盜,不妄語,不貪欲。及修六度中布施,持戒,禪定等所感果報。也是法藏大願成就加持,能得如此。

廿五、菩薩演一切智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説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法藏發願,已生極樂的菩薩,個個都能有如佛的殊勝微妙智慧,皆能演說一切智。什麼是一切智呢?梵語薩婆若,此云一切智智,亦名一切種智,願文說一切智是簡稱。就是不偏空有,不落斷常的中道實相智。一般說,佛有三種智:一、「一切智」,了達一切法總相,即是證諸法緣生無性的智慧,亦名如理智,觀真諦。二、「道種智」,了達一切法别相,即是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種種事相因緣果報的智慧,亦名如量智,觀俗諦。三、「一切種智」,是觀因緣本空,佛性不空的中道智慧,亦名如如智,觀第一義諦。這裡說的一切智,是中道智。如《大智度論二十七卷》說:「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一切種智是佛事。聲聞、辟支佛但有總一切智,無有一切種智,佛具二智。」如《法華經》說:「汝證一切智,十力等佛法,具卅二相,乃是真實滅。」空有不二,才是佛的真實涅槃,也才如佛具二智,才能演說一切智。

廿六、菩薩得金剛身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金剛那羅延,是天上金剛力士的名。那羅延是梵語,此云人生本。此人生來,就身體非常強壯堅固,有如金剛寶,能壞衆物,不為物壞。此力士亦復如是,能戰勝他人,不為他人所敗壞。生在極樂的菩薩,人人都有如金剛力士的身體,不衰不壞。這是無量福德所生,名為金剛不壞身,唯佛才有。往生極樂,不僅壽與佛同,身亦同佛,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寧不感謝法藏菩薩的大恩大願。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