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底峽尊者傳授的皈依後修習次第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四、阿底峽尊者傳授的皈依後修習次第

四、阿底峽尊者傳授的皈依後修習次第


(一)各別學處

1.應該避免的行為

   如《涅槃經》說,「皈依三寶,成為優婆塞。皈依佛後,就不再皈依其他天神;皈依法後,要遠離傷害眾生的心;皈依僧後,不要與外道共住。」這裡說到不歸餘天,不損有情,不與外道共住。第一點說明,連具有廣大神通的大自在、遍入天等高層次天神,都無法脫離輪迴苦際,還算六道眾生,不能作為皈依對象;更何況那些低層次的鬼、山神、龍等神祇。如果只是把他們當成修行上暫時的助伴或護法,幫忙去除修法違緣,不算違犯皈依根本戒;這就像為了延續慧命而仰賴施主供養,為了療治疾病而倚靠醫生診療。第二點說明,不能傷害其他眾生,不能鞭打、捆縛、囚禁、穿鼻、強迫負重,不只行動,也要避免念頭,連傷害的想法都要斷除。第三點說明,不能和不信三寶,甚至毀謗三寶的人共住,以免動搖信心,影響道業。這點對初學者很重要,因為道心還不堅固,很容易被錯誤的觀念左右,除非是信心堅固具有證量的行者,為了攝受外道,可以與他們共住。

2.應該修學的行為

   管雕塑、繪畫的佛像是否莊嚴,都不能譏毀或放在不乾淨、有灰塵、危險的地方,或典當變換財物,做出輕慢不敬的舉動。要把佛像當成尊敬的福田,就像佛陀親臨一樣。如《親友書》說,「不論工匠的手藝善巧或拙劣,智者都要好好供奉佛像。」

   《分辨阿笈摩經》說,古代一位劫比羅摩納婆比丘,辯經時用十八種畜生的名字漫罵有學位和無學位僧眾,死後得到惡果。例如他說,「你們這些象頭,哪裡懂得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非法?」因為這個緣故死後墮入惡道,成為一隻身上有十八種畜生頭的大摩羯陀魚。從迦葉佛到釋迦牟尼佛這麼長的劫數,都無法脫離身為畜生的痛苦。

   《雜事經》說,拘留孫佛涅槃後,端妙大王為供養舍利而建造佛塔,當時一位工人曾經二次以譏諷的口吻說,「要蓋這麼大的塔,不知哪天才能完工」。等到佛塔興建完畢,工人看到莊嚴精緻的佛塔,心中深感懊悔,把全部工資打造成金鈴掛在佛塔,隨風發出美妙的聲音。因為譏毀佛塔,來生獲得相貌醜陋、身形矮小的果報;因為供養金鈴,來生獲得聲音柔美的果報,就是後來的善和比丘。所以不要任意批評佛像,也不要對他人造的佛像、唐卡等隨便譏譭。

   大瑜伽師將文殊菩薩像拿到阿底峽尊者面前,請尊者評論。他問尊者,「這尊文殊菩薩如何,如果好的話,我就用絨巴迦格瓦供養的四錢金幣買這尊佛像。」阿底峽尊者回答,「至尊妙音的身相無不莊嚴善妙,但這位工匠手藝不平。」說完後,將佛像恭敬放在頭頂,以示尊重。對於佛像,應該效法尊者的行誼。對於法,雖然只是四句偈的經文,也要避免做出不敬的舉動,例如將經卷拿去抵押換取財貨,或放在地上、充滿灰塵、不乾淨、危險的地方,或與鞋襪併持,或跨越等等。應該恭敬,視如珍寶。

   據說慬哦瓦大師只要看到有人持經典路過,立刻起身合掌,表示尊敬法寶;老了以後,雖然行動不便無法起身,仍虔敬在位上合掌。傳說阿底峽尊者在阿里傳法時,一位咒師態度驕慢,從來不去聽尊者說法。一次尊者看到咒師作筆記,以沾有齒垢的手翻閱經典,深感不忍,十分憐愍的說,「不可以!不可以!」咒師聽到後,對尊者生起無比信心,之後成為尊者的弟子。霞惹瓦也說,「我們常對法帶著嬉鬧的態度,做出輕慢不敬的舉動;要知道對法及說法師不尊重,等於自壞智慧根本。本身已經夠笨了,還淨做些蠢事,累積愚昧的因,哪有比繼續造更愚蠢的行為?」

   對僧伽或出家眾不要辱罵詆毀,破壞僧團和諧;或者區分黨派,將其他宗派的僧眾視為仇敵;應該尊重出家行者,就像尊重聖僧一樣。《勸發增上意樂經》說,「希望快樂的住在功德林,就不要觀察他人過失,不要認為自己總是高人一等。驕慢是放逸的根本,千萬不要輕視能力差的比丘;輕視的後果,就是即使努力修一劫,也無法獲得解脫。原本按照教法好好修,即使根性低劣也能慢慢成就,若犯下輕視比丘的惡業則無法成就。」敦巴仁波切與大瑜伽師在路上看到黃碎布(代表法衣的顏色),還小心翼翼不敢跨越,甚至會撿起來拍掉灰塵,再放到乾淨的地方,我們應該效法大師。恭敬三寶的程度有多少,就是將來眾生恭敬自己的程度,如《三摩地王經》說,「造什麼業,得什麼果。」


有學,為了斷除煩惱修習正法的佛弟子,雖然已經知道佛教真理,因為還沒有斷除迷惑,還要修習,稱為有學。相對有學,無學是指已經證道,不再有迷惑可斷的行者,在聲聞乘的四果中,前三果屬於有學,第四果阿羅漢果屬於無學。

(二)共通學處

   以下說明六種共通學處,摘自《道炬釋論》。各別學處中前三項不應做的部份,摘自《經藏》;後三項應做的部份,摘自《皈依六支論》。該論說,「對代表佛的佛像、代表法的偈頌、代表僧的黃碎布及法衣,要視為大師親臨、大師親口說的法,不要毀謗,要恭敬頂戴。不管是守戒清淨或不清淨的出家眾,都要視為善士。」《攝決擇分》說,在迦摩跋的道次第書中,沒有特別說明各別及共通學處;但在迦摩跋傳給跋瓦的道次第書有提到,迦摩曾說,「這些學處是內鄔蘇跋說的,我們是從阿蘭若大師處得到的教法。」

   1.隨時憶念三寶功德差別而多次皈依:依照前文所說,經常思惟內外道的優劣,與三寶各自的功德、差別。

   2.隨時憶念三寶恩德而勤修供養:尤其在飲食前要先供養,如 《三摩地王經》說,「因為過去供養佛的福報,今生得以受用飲食,凡夫愚昧不知道要報佛恩。」不只飲食,自身所擁有的一切快樂,都是三寶的恩賜。應該懷著報恩心供養,以下說明供養的對象及供養的意樂。

   供養的對象分為二類,供養身和供養塔,前者指佛陀住世時,親自供養佛陀色身;後者指佛陀涅槃後,建立塔寺等。供養的意樂有十種分別,如下所說:

   現前供養:親自在佛及佛塔面前供養。
   不現前供養:沒有親自在佛及佛塔前供養,而是採用觀想的方式陳設供養;或者佛涅槃後,為了紀念佛而建造一座或多座佛像及塔寺。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俱現俱不現供養:不現前供養時,能同時思惟法性平等,現前與不現前供養一切佛及佛塔,二者法性沒有差別,不現前供養也涵攝了三世諸佛及無量佛塔,稱為俱現俱不現供養。論典說,現前供養的福報很大,不現前供養的福報更大,但現俱不現供養的福報最大。供養一尊佛或佛像時,若能察覺法性無差別,供養一尊佛等於供養一切佛;供養前,先觀想遍及法界諸佛及佛塔是很重要的。

   自作供養:不因為懈怠、懶惰、放逸而教別人供養,能親力親為自己供養。

   教他供養:想到自己還有少許資財可以供養,其他有情卻貧苦福薄不知供養,又沒有能力供養,為了讓眾生獲得安樂因,基於悲心而引導他人供養,稱為教他供養。

   自他俱共同供養:勸別人供養的同時,自己也一起供養,稱為自他俱共同供養。這三種福報大小如前所說,自作福報大、教他作福報更大、自他共作福報最大。

   財敬供養:供養各種衣服、飲食、臥具、坐具、醫藥、薰香、末香、塗香、花鬘、音樂、燈燭等等;或禮拜問訊、合掌迎請、唱頌讚偈、五體頂禮、向右旋繞、供養田地等供品;或供養摩尼寶珠、耳環、手環、臂環等莊嚴飾品;甚至以鈴噹、樂器,奇珍異寶、金絲銀線等供養佛及塔廟。

   廣大供養:經常恭敬供養具足七個條件的供養物,又能確實了解供養意義,並將善根迴向法界眾生獲得無上菩提,稱為殊勝廣大供養。七個條件指眾多、微妙、現前、不現前、自作、教他作、至心歡喜。

   非染污供養:(1)不因為輕蔑、放逸、懈怠等理由,自己不供養,卻叫別人做;(2)能親手、慎重;(3)不散亂供養;(4)不因為貪等煩惱,想與人競爭;(5)或屈於王威,或覬覦好處才做;(6)能供養隨順物,以上稱為非染污供養。隨順物指乾淨,如不塗雌黃、不用酥油浴佛,不戴黑香,不用帶毒刺的白艾花;另外要避免供具不潔或非法取得。如果貧窮無法供養,也不必強求。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可以供養,只要帶著歡喜心、勝解心,隨喜法界有情的善行而不嫉妒,就等於花費少許力氣,修習無量廣大供養,累積無量菩提資糧;應該經常發自內心,以善心、歡喜心隨喜他人行善。如《寶雲經》及《建立三三昧耶經》說「無主供養」,就是觀想三界沒有主人的花鬘、果實、珍寶等作為供養物。

   正行供養:特指法供養,是最殊勝的供養,即使只有擠牛奶這麼短的時間,也要把握機會勤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四法印(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寶功德,實踐六波羅蜜多,了解及現證空性義理,安住無分別念;淨護尸羅,防護根門,修習三十七菩提分、六度四攝等學處。
   具足十法供養,稱為圓滿供養。

   3.隨念大悲心:時時刻刻心繫眾生。不是自己皈依就好了,還要想辦法引導眾生皈依,希望他們也獲得究竟及暫時快樂。 
   4.隨時做如法的事:不管做什麼決定、有什麼願望,應該先向三寶祈請,不要用世間方法。這個意思是重大決策前,先供養三寶及出家眾,不要依止不信三寶的外道,訴諸奇怪的儀式;不管碰到什麼事,都要至心皈依祈請三寶。

   5.了解皈依的利益:白天三次,晚上三次修皈依,思惟無著論師《攝決擇分》及阿底峽尊者的教授,詳見後說明。

   6.守護不捨三寶:不論是輕謔的玩笑或嚴重危害生命的脅迫,都 不要捨棄三寶。死的時候,身體受用都要捨,現在為了短暫利益而放棄三寶,那麼生生世世註定要遭受無盡痛苦折磨。所以不管碰到什麼情況,都要守護皈依戒。發誓即使是開玩笑,也不要輕易說出「我要捨棄皈依」這種話。有些人說,要到哪一方佛國淨土,就要皈依哪一尊佛,例如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要皈依阿彌陀佛;想到東方琉璃淨土,就要皈依藥師佛等等,這些講法沒有經典依據。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