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親友書》說,「即使頭頂或衣服突然著火,還必須捨棄滅火行為,專心修道,哪有比去除後有還重要、還迫切的事?要以戒定慧三學證得寂靜①、調柔、無垢涅槃,到達無老死、無老死盡,遠離外道地水火風日月的境界。」
1・數量決定
戒、定、慧三學,數量就是三,不是二也不是四,以下說明三個觀待原因。(1)觀待調心次第,心不散亂要靠戒學,心入定要靠定學,心解脫要靠慧學。瑜伽師修的內容只有三學,三學才能獲得圓滿。(2)觀待證果次第,戒學清淨可以往生欲界人天善趣,毀犯戒律則墮入三惡趣;定學清淨可以往生色界及無色界善趣;慧學清淨可以獲得解脫。三學通通圓滿,才能獲得增上生和決定勝。增上生,包括上界及下界善趣,《本地分》主張上下界分別由戒學及定學所攝。決定勝,包括聲聞緣覺的解脫和佛的一切種智,由慧學所攝。(3)觀待所斷次第,先賢大德說戒學使煩惱減輕,定學使煩惱不起現行,慧學則根本斷除煩惱種子;從所斷煩惱來看,也必須修習三學。
2.次第決定
不只數量確定,次序也固定。《本地分》引用《梵問經》說,「先依戒學善住根本,再依定學心樂寂靜,後依慧遠離惡見,這樣才能與聖見相應。」其中戒學是根本,定學和慧學從這個根本出生。有戒學作基礎,才能得到好樂寂靜的定心。心安定,才能見到諸法實相,現證無我見,遠離人我二執惡見。
3.各別自性
如《梵問經》說,「應該圓滿六支戒學,成就四心安住定學,了解四諦十六行相②慧學,使智慧獲得清淨。」六支戒學包括清淨尸羅(不違犯戒律)和守護別解脫律儀(指比丘戒),以此獲得解脫出離的機會;圓滿軌則(威儀、遠離、善品)和所行(不應親近的五個場所),則戒律清淨不會被人譏毀;見小罪而怖畏,則謹守戒律不會缺損;受學學處,則正確了解不會顛倒解釋。定學就是心學,四心住是四禪定、四靜慮,可以當生獲得安樂,稱為樂成就。慧學指通達四十六種行相,分別為苦諦的無常、苦、空、無我;集諦的因、集、生、綠;滅諦的滅、靜、妙、離;道諦的道、如、行、出。
①寂靜涅槃(無餘涅槃),有漏的取蘊已盡,能當生證得阿羅漢果報。調柔涅槃,有漏的取蘊還在,尚未捨報,來生可成為阿羅漢。無垢涅槃,已無煩惱所染污。
②四諦十六行相,指觀察四諦各有四種差別,共計十六種行相。根據《俱舍論》記載,苦諦具有無常、苦、空、無我四種行相,即萬法沒有恆常性,沒有自性實存,是眾苦的依處,假有存在。集諦有因、集、生、緣四種行相,即貪愛執著是苦的因,集聚是苦生起的助緣。滅諦有滅、靜、妙、離四種行相,即苦諦息滅後,可以得到滅繫縛、靜煩惱、殊妙境 及離災禍的境界。道諦有道、如、行、出四種行相,即實踐聖者的正道,可以合於正理、趨向涅槃、超越迷妄的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