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三學滅除輪迴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二、以三學滅除輪迴

二、以三學滅除輪迴


   如《親友書》說,「即使頭頂或衣服突然著火,還必須捨棄滅火行為,專心修道,哪有比去除後有還重要、還迫切的事?要以戒定慧三學證得寂靜、調柔、無垢涅槃,到達無老死、無老死盡,遠離外道地水火風日月的境界。」

1・數量決定

   戒、定、慧三學,數量就是三,不是二也不是四,以下說明三個觀待原因。(1)觀待調心次第,心不散亂要靠戒學,心入定要靠定學,心解脫要靠慧學。瑜伽師修的內容只有三學,三學才能獲得圓滿。(2)觀待證果次第,戒學清淨可以往生欲界人天善趣,毀犯戒律則墮入三惡趣;定學清淨可以往生色界及無色界善趣;慧學清淨可以獲得解脫。三學通通圓滿,才能獲得增上生和決定勝。增上生,包括上界及下界善趣,《本地分》主張上下界分別由戒學及定學所攝。決定勝,包括聲聞緣覺的解脫和佛的一切種智,由慧學所攝。(3)觀待所斷次第,先賢大德說戒學使煩惱減輕,定學使煩惱不起現行,慧學則根本斷除煩惱種子;從所斷煩惱來看,也必須修習三學。

2.次第決定

   不只數量確定,次序也固定。《本地分》引用《梵問經》說,「先依戒學善住根本,再依定學心樂寂靜,後依慧遠離惡見,這樣才能與聖見相應。」其中戒學是根本,定學和慧學從這個根本出生。有戒學作基礎,才能得到好樂寂靜的定心。心安定,才能見到諸法實相,現證無我見,遠離人我二執惡見。

3.各別自性

   如《梵問經》說,「應該圓滿六支戒學,成就四心安住定學,了解四諦十六行相慧學,使智慧獲得清淨。」六支戒學包括清淨尸羅(不違犯戒律)和守護別解脫律儀(指比丘戒),以此獲得解脫出離的機會;圓滿軌則(威儀、遠離、善品)和所行(不應親近的五個場所),則戒律清淨不會被人譏毀;見小罪而怖畏,則謹守戒律不會缺損;受學學處,則正確了解不會顛倒解釋。定學就是心學,四心住是四禪定、四靜慮,可以當生獲得安樂,稱為樂成就。慧學指通達四十六種行相,分別為苦諦的無常、苦、空、無我;集諦的因、集、生、綠;滅諦的滅、靜、妙、離;道諦的道、如、行、出。


寂靜涅槃(無餘涅槃),有漏的取蘊已盡,能當生證得阿羅漢果報。調柔涅槃,有漏的取蘊還在,尚未捨報,來生可成為阿羅漢。無垢涅槃,已無煩惱所染污。

四諦十六行相,指觀察四諦各有四種差別,共計十六種行相。根據《俱舍論》記載,苦諦具有無常、苦、空、無我四種行相,即萬法沒有恆常性,沒有自性實存,是眾苦的依處,假有存在。集諦有因、集、生、緣四種行相,即貪愛執著是苦的因,集聚是苦生起的助緣。滅諦有滅、靜、妙、離四種行相,即苦諦息滅後,可以得到滅繫縛、靜煩惱、殊妙境 及離災禍的境界。道諦有道、如、行、出四種行相,即實踐聖者的正道,可以合於正理、趨向涅槃、超越迷妄的輪迴。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