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趨入大乘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一、趨入大乘

一、趨入大乘


   具有智慧的行者,應該一開始就趨入大乘。如《攝波羅蜜多論》說,「聲聞緣覺沒有能力成辦一切眾生的利益,應該捨棄小乘,直接趣入以大悲心為體性的大乘。」又說,「大乘菩薩視輪迴苦樂像夢一樣虛幻無自性,又看到無明愚癡如何逼惱眾生,怎麼可能捨棄利他事業,只顧自利解脫。」看到眾生也在苦海漂墮,又盲目閉起能分辨善惡的慧眼,舉步蹣跚趨向險道。具有大乘種性的菩薩,既然了解眾生是無始劫來的母親,怎麼可能不起悲心、不努力救度,這根本就沒有道理。如《攝波羅蜜多論》說,「看到眾生緊閉慧眼向險境躓蹶,立誓要利益眾生的大乘菩薩們,誰能不起悲心?不努力幫助眾生去除愚癡?」

菩薩 1

   要知道上士的安樂、上士的氣度、上士的力量,就是靠著擔負起眾生事業,以他人利益為前提而來;如果只緣自利,和畜生有什麼區別?身為大士夫,應該專心謀求他人暫時及究竟利樂。《弟子書》說,「有一點草可以吃、有一點水可以喝,就感到滿足快樂,這是畜生的本性;大士夫整天勤行利他,正顯出與眾不同的氣度、安樂及力量。如同太陽駕馭七馬遊巡四洲,驅除黑暗;大地承載萬物一視同仁,無所揀擇。大士夫無私的本性也是如此,一味利他成辦眾生安樂。」

   看到眾生被痛苦逼惱,能不辭勞苦利益眾生,才稱得上是大士夫、大智者。如《弟子書》說,「見到眾生無明黑雲遮蔽慧眼,被煩惱蠱惑迷墮火坑;菩薩就像自己頭上著火,急急忙忙趕去救度,這才是大士夫、大智者的行為。」進入大乘,是產生一切自他利樂的本源,是消除一切煩惱衰損的妙藥,是智者前往菩提果位的要道,不管眼見、耳聞、心念、身觸,都能長養眾生利樂;雖然一味實踐利他,卻能圓滿自利無虞匱乏,具足所有善巧方便。有這麼殊勝的大乘法門,真是稀有奇妙!我可以學習這個妙道,實在獲益匪淺!我應該竭盡所能修習大乘要道。如《攝波羅蜜多論》說,「最清淨的智慧,才能引發最殊勝的大乘法,這是諸佛遍智的出生處,如同世間眼目可以清楚視物,如同日光可以照亮黑暗。」從各種角度思惟大乘功德,引發修習意樂及恭敬心,使行者眞正趨入大乘。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