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得令得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一、未得令得

一、未得令得


   分為接受律儀的對境,能受律儀的所依及如何受持。
   首先是接受律儀的對境,阿底峽尊者在《尊長事次第》只簡單說到具有德相的上師,後面沒有詳細解釋。先賢說,「只有願心,安住在願心學處還不夠,必須同時具備行心律儀。」這個見解和勝敵論師相同,說明應該到具有菩薩律儀的善知識面前請求受戒。《十法經》也說,接受他人勸化受持菩薩律儀,這個他人也包括聲聞,是指可以經由聲聞勸化產生出離心,但最終還是要在具德上師前受發心律儀。換句話說,聲聞不能當作菩提心的受戒師,因為他 們只有願心學處,沒有行心學處。

   第二是能受律儀的所依,勝敵論師說,「凡是身相圓滿,又有意願的善男子善女人,都可以接受菩薩律儀。」這裡包括天龍等,只要具備發心意願,都可以成為律儀所依。《道炬釋論》說,「只要厭離生死輪迴,憶念死亡無常,具有智慧及大悲心,都可以受持。」這也包括按照前面道次第修心,約略了解並生起菩提心的有情。

   第三是如何受持,分為三點討論,前行儀軌、正行儀軌、結行儀軌。前行又分為受殊勝皈依、積集資糧及淨修意樂。

   1.受殊勝皈依:包括莊嚴處所、安布塔像、陳設供物,勸請皈依 及開示學處。

      莊嚴處所:要遠離毒蛇猛獸及失戒的罪惡眾生,整理清掃地基,塗抹牛的五淨物(印度習俗),再灑上栴檀等上妙香水,擺設氣味濃郁的鮮花。

      安佈塔像:供奉三寶象徵物,如雕塑或繪製的佛菩薩像、經典及法本,端正放在床座或善妙的高台上。

      陳設供具:盡力準備豐盛的供養,如懸掛幡蓋香花、音樂、飲食及各種莊嚴器具,用花鬘裝飾或鋪設上師寶座。過去先賢還會事先供養僧伽、施食餓鬼,以積集資糧。如果真的沒有能力準備各種資財,也可以依照《賢劫經》所說的碎布供養;若有能力,應該以正直無諂心慎重廣修,使同修友讚歎不可思議,生起歡喜心。據說西藏善知識在芒宇及桑耶地區,聚集到阿底峽尊者前請求發心,尊者回答,「如果供養粗鄙下劣,不容易生起菩提心。」安置的聖像,一定要有開光的釋迦牟尼佛像;供設的經典,至少要有《攝頌》以上的般若經典。

      迎請諸佛:接著按照《尊長事次第》,先迎請虛空聖眾,再念誦三次《供養雲陀羅尼》。弟子沐浴更衣,合掌聆聽上師開示福田海會的功德,引發清淨信心。然後觀想面前虛空無量諸佛菩薩雲集,心意平整緩急適中的念誦《普賢行願品》七支供養文。有些前輩主張,「依照龍樹、寂天菩薩傳承,要修七支供養;依照彌勒、無著菩薩傳承,只要修頂禮及供養二支。因為懺悔支要追悔,使心處於不悅意的情況,這和菩提心所要引發的悅意境相反,為避免影響發心喜悅,特別允許暫時不必修懺悔支。」這種講法不合道理。阿底峽尊者在《發心律儀》說到禮敬供養等,這個「等」包括其他五支,所以《尊長事次 第》指的就是七支。否則龍樹和寂天菩薩也應該同意不必修懺悔,以免影響菩提心。

      勸請皈依:對上師起清淨信心,將上師視為佛陀親臨般恭敬頂禮供養,首先右膝著地、雙手合掌,然後發菩提心,在上師面前祈請「如同過去諸佛及已入大地的菩薩,最初為了成就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心。我某某某今天也依止上師,為了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心。」念三遍後,受大乘殊勝三皈依,佛是世尊薄伽梵,法是大乘滅諦及道諦,但是獲得不退轉聖位的登地菩薩,以三寶為皈依境。

   就時間來說,不只今生,從現在到尚未證得無上菩提以前,為了救度一切有情,都要皈依佛為導師、皈依法為正行、皈依僧為助伴,要有這種意樂才算受殊勝皈依。如《道炬論》說,以「不退轉菩提心」發強烈意樂,不管將來碰到什麼情 況,都不退失菩提心。這裡的動作和前面一樣,右膝著地、雙手合掌,念誦「請上師攝受我、護念我!我是某某某,從現在起直到證得大菩提藏,皈依諸佛薄伽梵兩足尊。請上師攝受我、護念我!我是某某某,從現在起直到證得大菩提藏,皈依寂靜離欲法離欲尊。請上師攝受我、護念我!我是某某某,從 現在起直到證得大菩提藏,皈依不退轉聖僧眾中尊。」念誦三遍。在三寶面前一一皈依,請上師護念,後面再加上不同的皈依文,這是阿底峽尊者所傳,和其他儀軌略有不同。

      開示學處:皈依後,上師應該為弟子依序解釋各個學處。 
   2.積集資糧:在發心儀軌,這部份也講到禮敬及供養七支等。《釋論》也說憶念諸佛及菩薩、憶念過去及現在的善知識,他們如何修行成就、如何發廣大願、如何利益眾生之後,應修七支供養。前面已經講過供養上師的道理,此時應該可以產生定解。七支供養,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或《入行論》的偈頌。 
   3.淨修意樂:《道炬論》說先觀察有情遭受的痛苦,然後開展自己的菩提心;這樣才能讓慈悲心更明顯,更穩固,步驟如前面所示。

   正行儀軌,分為儀態及儀軌二方面。

   1.在儀態方面:弟子右膝著地或蹲踞在上師面前,恭敬合掌。如 ……

…… 以下內文,請看原書。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