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趣入方便
書籍目錄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二部 共下士道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三、解釋學處次第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二、趣入方便

二、趣入方便


   修習忍辱的方法有很多,首先說明思惟修忍勝利及思惟不忍過患。

   修忍勝利,如《菩薩地》說,「菩薩首先觀察修忍有許多功德,堪忍眾生則來世不遭怨敵、不與親友乖離、心常喜樂、臨終無悔、往生善趣天界。因為了解,不但自己忍也勸人忍,經常讚揚忍辱功德,看到別人忍辱而歡喜慶慰。」《攝波羅蜜多論》說,「如果菩薩興起想棄捨利益眾生的念頭,佛說忍辱是最殊勝的法門,能防止退失利他心。世間所有圓滿快樂都來自於忍辱,因為避免了瞋恚的過失。忍辱,是有力者的殊勝莊嚴,是難行者的穩固靠山;忍辱,是息滅瞋火的甘露妙雨,能去除今生來世所有過患。大丈夫身披忍辱鎧甲,抵擋惡人惡語利箭,不但利箭無法穿透造成傷害,反使惡人心生慚愧,讚歎大丈夫忍辱美名,就像身上佩帶的花鬘飾品,人見人愛。」又說,「忍辱是巧妙的工匠,能成就暫時人天美妙色身,也能成就具有三十二相、八十好的究竟莊嚴佛身。」

   忍辱,讓菩薩在面對惡行眾生時,仍不退失利他心;可從摧壞眾多善根的怨敵手中,解救眾生;可忍受眾生惡劣傷害,成為美妙的莊嚴飾品。被煩惱逼迫的行者,靠著忍辱的力量摧伏煩惱;受瞋火煎熬的眾生,靠著忍辱的甘霖澆息瞋火。惡劣暴徒舉起邪箭,也無法穿透忍辱鎧甲。佛陀身相金色微妙、莊嚴燦爛,使人目不暫捨,就是靠著忍辱工匠的巧手,方能打造出種種上妙功德。《入行論》說,「若能努力摧伏即將出現的瞋心,今生與來世都會獲得安樂果報。」經常修習忍辱,不但今生恆處安樂,來生更能避免墮入惡趣往生善趣,甚至獲得究竟勝利的果報,所以說現後皆安樂,這些利益都來自於忍辱的功夫。如果對忍辱與安樂之間的因果關係還沒生起堅固定解,應該好好修習。

   瞋恚過患,分為不能現見及能現見的過患。

   1.首先說明不能現見的過患

   如《入行論》說,「好不容易花了千劫的時間,累積布施、供養諸佛等上妙功德,又持守戒律經常行善,卻被一念瞋心破壞所有善業功德。」這是馬鳴菩薩所說,《文殊室利遊戲經》也說,瞋恚可以摧壞百劫累積的善根。《入中論》也說,「光是一剎那瞋心,就足以摧毀百劫修習布施、持戒等積聚善業的功德。」瞋恨的對象是誰,才有如此嚴重的後果?有人主張是菩薩,有人主張所有眾生都算,前者較符合《入中論》的見解。如說,「瞋恨菩薩,致使百布施持戒等功德,一剎那摧毀殆盡。」瞋恨的所依,《入中論釋》說,「即使是菩薩起瞋心,都能毀壞善根,更何況非菩薩的凡夫?過失更嚴重。」

   或者說不管瞋恚的對象是誰,不管瞋恚的理由是否屬實,都會破壞善根;不一定要瞋恚菩薩才算,如《集學論》引一切有部的律典說,佛陀問:「各位比丘!大家是否看見眼前這位比丘向裝有佛陀頭髮指甲的佛塔五體投地?」比丘們回答:「是的,世尊。」佛陀又說:「因為他發心清淨,這位比丘因頂禮所覆蓋的塵土,由此向下八萬四千由旬,一直到地界最下方的金輪世界,此間所有塵沙數目乘以千倍,就是這位比丘應該獲得轉輪王位的次數。」接著鄔波離尊者到佛陀面前,恭敬合掌請問:「世尊!既然這位比丘的善根如此廣大,怎樣才能讓這麼廣大的善根減少、消滅、甚至永遠消失?」佛陀回答:「鄔波離!如果這位比丘對同修起微小的瞋心,光是這點過失,我就看不到前面說的福報。鄔波離!再大的善根都會被瞋心減少、消滅、盡除。連對一棵枯樹都不應該起傷害心,更何況對有意識的眾生?」

   他宗把「摧毀善根」解釋為,先破壞善根快速感果的能力,延後善果成熟的時間,讓瞋心果報先成熟,等到瞋恚果報結束,將來遇到善緣,之前的善根種子還是會生出善果;因為世間道不能斷除所斷種子,在見道前不能斷除煩惱種子。自宗認為這個講法不對,有五個理由:(1)凡夫以四力對治,淨除惡業後獲得清淨,雖然不能使這個惡業種子消失,但是將來遇到他緣,也不會再生異熟果報。(2)已經感生異熟果報的善惡業,雖然果報現前沒有斷除種子,但是將來遇到他緣,也不會再生異熟果報。(3)獲得加行道的頂位及忍位,雖然沒有斷除邪見及惡趣的惡業種子,但是將來遇到他緣,也不會再起邪見墮入惡趣。(4)前面講過「業依重者先受報」,若說某個業報先成熟,暫時壓制其他業報成熟,光是這樣不足以成立「破壞」的條件,經典上沒有這種講法。(5)暫時延異熟果報成熟,不等於破壞善根,否則一切有力的惡業都會壞善根,事實卻不是如此。基於以上理由,清辯論師說四力對治惡業及邪見損害善根,就等於破壞種子感果能力,使種子形同敗種;即使將來匯聚其他助緣,種子也不會發芽,也不會感果。

   雖然藉由四力懺悔可以清淨罪業,但會導致證道時間延後,兩者並不矛盾。例如有人破壞布施及持戒而無法獲得圓滿身受用的果報,但是修習能捨能斷的習氣還在,相續中仍然留有捨心與斷心的等流果,將來還是很容易生起布施及持戒等善行。又如有人破壞布施及持戒的等流果,但沒有破壞異熟果報,將來還是可以獲得圓滿身財受用。又如不瞋恚受記菩薩,原本一劫之内可以得證菩提,但因為瞋恚,不管多麼努力,進展仍然有限,絕不可能在一劫之內證道。總而言之,淨除惡業,不必盡斷惡業種子,也能阻止它產生作用;破壞善根,也不必盡斷善根種子,這是很重要的觀念。唯有依止佛陀聖教及正理,以善觀察慧思擇,才能了解這麼深奧難察的因果關係;尤其應廣讀經典,詳加思惟。由此可知,產生惡業引生粗暴不悅意的異熟惡果,破壞善業引生無量悅意的異熟善果,都屬於不忍的不能現見過患。

…… 以下內文,請看原書。

三、耐怨害忍
四、安受苦忍
五、諦察法忍
六、如何修習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