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書籍典藏
書籍分類
上一篇
目錄
目錄
宗喀巴大師略傳
法尊法師略傳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架構
菩提道次第祈願文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一章 前行引導
一 、歸敬頌
二、造論原因
三、造者殊勝
四、教法殊勝
五、聽聞軌則
六、說法軌則
七、結行軌則
第二章 親近善知識
一、善知識的德相
二、善弟子的德相
三、如何依止上師
四、依止上師的功德
五、不依止上師的過患
六、小結
第3章 修學方法
一、上座前行
二、上座正行
三、上座結行
四、座間修行
五、破除邪執分別
第4 章 思惟人身難得
一、思惟暇滿的道理
二、思惟暇滿的意義重大
三、思惟暇滿難得的原因
四、如何攝取心要
第二部 共下士道
第五章 思惟死亡無常
一、思惟死亡必來
二、如何修習死亡無常
三、小結
第6 章 思惟三惡趣苦
一、思惟痛苦
二、思惟地獄道痛苦
三、思惟畜生道痛苦
四、思惟餓鬼道痛苦
五、小結
第七章 皈依三寶
一、皈依的對象
二、皈依的方式
三、無著菩薩傳授的皈依後修習次第
四、阿底峽尊者傳授的皈依後修習次第
五、供養的意樂
六、皈依的利益
七、小結
第八章 深信業果
一、思惟總業果
二、說明十不善業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第九章 思惟苦諦
一、希求解脫的中士意樂
二、苦諦為第一諦的原因
三、思惟生死總苦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第十章 思惟集諦
一、煩惱是輪迴的根本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第十一章 十二因緣
一、支分差別
二、支分略攝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第十二章 解脫正道
一、以暇滿人身滅除輪迴
二、以三學滅除輪迴
三、略說戒學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第十三章 發菩提心
一、趨入大乘
二、唯有發心才能入大乘門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第十四章 受持發心儀軌
一、未得令得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第十五章 修習菩薩學處
一、修習理由
二、破除邪見
三、解釋學處次第
第十六章 布施波羅蜜多
一、定義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第十七章 持戒波羅蜜多
一、定義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第十八章 忍辱波羅蜜多
一、自性
二、趣入方便
第十九章 精進波羅蜜多
一、自性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第二十章 靜慮波羅蜜多
一、自性/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第二十一章 般若波羅蜜多
一、自性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第二十二章 四攝法
一、數量決定
二、作用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第二十三章 概說止觀
一、修習止觀的功德及重要性
二、止觀的自性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 奢摩他
一、修止資糧
二、住所緣前如何修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第二十五章 毘缽舍那
一、通達真實義理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修習要道
一、道次第大綱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下一篇
返回本書目錄
返回書籍列表
關於佛說
索取結緣品
書籍分類
佛說
》
第四部 上士道 》
第十九章 精進波羅蜜多
》
一、自性
書籍目錄
宗喀巴大師略傳
法尊法師略傳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架構
菩提道次第祈願文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一章 前行引導
一 、歸敬頌
二、造論原因
三、造者殊勝
四、教法殊勝
五、聽聞軌則
六、說法軌則
七、結行軌則
第二章 親近善知識
一、善知識的德相
二、善弟子的德相
三、如何依止上師
四、依止上師的功德
五、不依止上師的過患
六、小結
第3章 修學方法
一、上座前行
二、上座正行
三、上座結行
四、座間修行
五、破除邪執分別
第4 章 思惟人身難得
一、思惟暇滿的道理
二、思惟暇滿的意義重大
三、思惟暇滿難得的原因
四、如何攝取心要
第二部 共下士道
第五章 思惟死亡無常
一、思惟死亡必來
二、如何修習死亡無常
三、小結
第6 章 思惟三惡趣苦
一、思惟痛苦
二、思惟地獄道痛苦
三、思惟畜生道痛苦
四、思惟餓鬼道痛苦
五、小結
第七章 皈依三寶
一、皈依的對象
二、皈依的方式
三、無著菩薩傳授的皈依後修習次第
四、阿底峽尊者傳授的皈依後修習次第
五、供養的意樂
六、皈依的利益
七、小結
第八章 深信業果
一、思惟總業果
二、說明十不善業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第九章 思惟苦諦
一、希求解脫的中士意樂
二、苦諦為第一諦的原因
三、思惟生死總苦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第十章 思惟集諦
一、煩惱是輪迴的根本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第十一章 十二因緣
一、支分差別
二、支分略攝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第十二章 解脫正道
一、以暇滿人身滅除輪迴
二、以三學滅除輪迴
三、略說戒學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第十三章 發菩提心
一、趨入大乘
二、唯有發心才能入大乘門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第十四章 受持發心儀軌
一、未得令得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第十五章 修習菩薩學處
一、修習理由
二、破除邪見
三、解釋學處次第
第十六章 布施波羅蜜多
一、定義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第十七章 持戒波羅蜜多
一、定義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第十八章 忍辱波羅蜜多
一、自性
二、趣入方便
第十九章 精進波羅蜜多
一、自性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第二十章 靜慮波羅蜜多
一、自性/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第二十一章 般若波羅蜜多
一、自性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第二十二章 四攝法
一、數量決定
二、作用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第二十三章 概說止觀
一、修習止觀的功德及重要性
二、止觀的自性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 奢摩他
一、修止資糧
二、住所緣前如何修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第二十五章 毘缽舍那
一、通達真實義理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修習要道
一、道次第大綱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宗喀巴大師略傳
宗喀巴大師略傳
法尊法師略傳
法尊法師略傳
如何閱讀本書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架構
本書架構
菩提道次第祈願文
菩提道次第祈願文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一章 前行引導
第一章 前行引導
一 、歸敬頌
一 、歸敬頌
二、造論原因
二、造論原因
三、造者殊勝
三、造者殊勝
四、教法殊勝
四、教法殊勝
五、聽聞軌則
五、聽聞軌則
六、說法軌則
六、說法軌則
七、結行軌則
七、結行軌則
第二章 親近善知識
第二章 親近善知識
一、善知識的德相
一、善知識的德相
二、善弟子的德相
二、善弟子的德相
三、如何依止上師
三、如何依止上師
四、依止上師的功德
四、依止上師的功德
五、不依止上師的過患
五、不依止上師的過患
六、小結
六、小結
第3章 修學方法
第3章 修學方法
一、上座前行
一、上座前行
二、上座正行
二、上座正行
三、上座結行
三、上座結行
四、座間修行
四、座間修行
五、破除邪執分別
五、破除邪執分別
第4 章 思惟人身難得
第4 章 思惟人身難得
一、思惟暇滿的道理
一、思惟暇滿的道理
二、思惟暇滿的意義重大
二、思惟暇滿的意義重大
三、思惟暇滿難得的原因
三、思惟暇滿難得的原因
四、如何攝取心要
四、如何攝取心要
第二部 共下士道
第五章 思惟死亡無常
第五章 思惟死亡無常
一、思惟死亡必來
一、思惟死亡必來
二、如何修習死亡無常
二、如何修習死亡無常
三、小結
三、小結
第6 章 思惟三惡趣苦
第6 章 思惟三惡趣苦
一、思惟痛苦
一、思惟痛苦
二、思惟地獄道痛苦
二、思惟地獄道痛苦
三、思惟畜生道痛苦
三、思惟畜生道痛苦
四、思惟餓鬼道痛苦
四、思惟餓鬼道痛苦
五、小結
五、小結
第七章 皈依三寶
第七章 皈依三寶
一、皈依的對象
一、皈依的對象
二、皈依的方式
二、皈依的方式
三、無著菩薩傳授的皈依後修習次第
三、無著菩薩傳授的皈依後修習次第
四、阿底峽尊者傳授的皈依後修習次第
四、阿底峽尊者傳授的皈依後修習次第
五、供養的意樂
五、供養的意樂
六、皈依的利益
六、皈依的利益
七、小結
七、小結
第八章 深信業果
第八章 深信業果
一、思惟總業果
一、思惟總業果
二、說明十不善業
二、說明十不善業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第九章 思惟苦諦
第九章 思惟苦諦
一、希求解脫的中士意樂
一、希求解脫的中士意樂
二、苦諦為第一諦的原因
二、苦諦為第一諦的原因
三、思惟生死總苦
三、思惟生死總苦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第十章 思惟集諦
第十章 思惟集諦
一、煩惱是輪迴的根本
一、煩惱是輪迴的根本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第十一章 十二因緣
第十一章 十二因緣
一、支分差別
一、支分差別
二、支分略攝
二、支分略攝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第十二章 解脫正道
第十二章 解脫正道
一、以暇滿人身滅除輪迴
一、以暇滿人身滅除輪迴
二、以三學滅除輪迴
二、以三學滅除輪迴
三、略說戒學
三、略說戒學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第十三章 發菩提心
第十三章 發菩提心
一、趨入大乘
一、趨入大乘
二、唯有發心才能入大乘門
二、唯有發心才能入大乘門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第十四章 受持發心儀軌
第十四章 受持發心儀軌
一、未得令得
一、未得令得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第十五章 修習菩薩學處
第十五章 修習菩薩學處
一、修習理由
一、修習理由
二、破除邪見
二、破除邪見
三、解釋學處次第
第十六章 布施波羅蜜多
第十六章 布施波羅蜜多
一、定義
一、定義
二、趣入方便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第十七章 持戒波羅蜜多
第十七章 持戒波羅蜜多
一、定義
一、定義
二、趣入方便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第十八章 忍辱波羅蜜多
第十八章 忍辱波羅蜜多
一、自性
一、自性
二、趣入方便
二、趣入方便
第十九章 精進波羅蜜多
第十九章 精進波羅蜜多
一、自性
一、自性
二、趣入方便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三、差別
第二十章 靜慮波羅蜜多
第二十章 靜慮波羅蜜多
一、自性/二、趣入方便
一、自性/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第二十一章 般若波羅蜜多
第二十一章 般若波羅蜜多
一、自性
一、自性
二、趣入方便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第二十二章 四攝法
第二十二章 四攝法
一、數量決定
一、數量決定
二、作用
二、作用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第二十三章 概說止觀
第二十三章 概說止觀
一、修習止觀的功德及重要性
一、修習止觀的功德及重要性
二、止觀的自性
二、止觀的自性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 奢摩他
第二十四章 奢摩他
一、修止資糧
一、修止資糧
二、住所緣前如何修
二、住所緣前如何修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第二十五章 毘缽舍那
第二十五章 毘缽舍那
一、通達真實義理
一、通達真實義理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修習要道
修習要道
一、道次第大綱
一、道次第大綱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
佛說
》
一、自性
一、自性
精進的定義,就是把心專注在善所緣,具有勇悍的行相,《入行論》說,「精進,就是以勇悍心觀察善所緣。」《菩薩地》說,為了行持攝善法及饒益有情的事,勇悍,不顛倒造作三門善業。
上一篇
返回本書目錄
返回書籍列表
下一篇
書籍分類
佛學基本
佛學定課
入門學佛
佛學概述
六道業因
生死當下
經典法傳
經文本
經文解說
懺文本
懺文解說.儀軌
法要慧得
淨土法門
般若.禪智解
奢摩.止觀
中觀.唯識
南傳佛教
藏傳佛教
實修見真
念佛求生淨土
靜 → 禪修
佛.道.儒集
與『佛』有緣
中國『儒』思
無為之『道』
健康護道
康健食譜
保健有寶
治病經.方.心得
閱讀世間
心.識.苦.集
「世間方法」論
前人今兒
講不完故事
宗喀巴大師略傳
法尊法師略傳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架構
菩提道次第祈願文
第一部 道前基礎
第一章 前行引導
一 、歸敬頌
二、造論原因
三、造者殊勝
四、教法殊勝
五、聽聞軌則
六、說法軌則
七、結行軌則
第二章 親近善知識
一、善知識的德相
二、善弟子的德相
三、如何依止上師
四、依止上師的功德
五、不依止上師的過患
六、小結
第3章 修學方法
一、上座前行
二、上座正行
三、上座結行
四、座間修行
五、破除邪執分別
第4 章 思惟人身難得
一、思惟暇滿的道理
二、思惟暇滿的意義重大
三、思惟暇滿難得的原因
四、如何攝取心要
第二部 共下士道
第五章 思惟死亡無常
一、思惟死亡必來
二、如何修習死亡無常
三、小結
第6 章 思惟三惡趣苦
一、思惟痛苦
二、思惟地獄道痛苦
三、思惟畜生道痛苦
四、思惟餓鬼道痛苦
五、小結
第七章 皈依三寶
一、皈依的對象
二、皈依的方式
三、無著菩薩傳授的皈依後修習次第
四、阿底峽尊者傳授的皈依後修習次第
五、供養的意樂
六、皈依的利益
七、小結
第八章 深信業果
一、思惟總業果
二、說明十不善業
三、輕重差別
四、說明十善業
五、思維別業果
六、思維因果後如何正行
七、生起下士意樂的量
八、破除邪執分別
第三部 共中士道
第九章 思惟苦諦
一、希求解脫的中士意樂
二、苦諦為第一諦的原因
三、思惟生死總苦
四、分別思維六道痛苦
第十章 思惟集諦
一、煩惱是輪迴的根本
二、集業
三、死亡
四、結生
第十一章 十二因緣
一、支分差別
二、支分略攝
三、幾世圓滿
四、生起中士意樂的量
五、排除錯誤見解
六、抉擇能趨入解脫道的體性
第十二章 解脫正道
一、以暇滿人身滅除輪迴
二、以三學滅除輪迴
三、略說戒學
四、如何對治煩惱
五、分別說明斷除煩惱
第四部 上士道
第十三章 發菩提心
一、趨入大乘
二、唯有發心才能入大乘門
三、如何策發菩提心
四、略說七重因果
五、正式修習七重因果
六、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教授
第十四章 受持發心儀軌
一、未得令得
二、已得守護
三、還出方便
四、願心學處
第十五章 修習菩薩學處
一、修習理由
二、破除邪見
三、解釋學處次第
第十六章 布施波羅蜜多
一、定義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實際財施
五、意念財施
六、小結
第十七章 持戒波羅蜜多
一、定義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第十八章 忍辱波羅蜜多
一、自性
二、趣入方便
第十九章 精進波羅蜜多
一、自性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第二十章 靜慮波羅蜜多
一、自性/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第二十一章 般若波羅蜜多
一、自性
二、趣入方便
三、差別
四、如何修習
五、總結六度
第二十二章 四攝法
一、數量決定
二、作用
三、如何攝受眷屬
四、解說四攝
第二十三章 概說止觀
一、修習止觀的功德及重要性
二、止觀的自性
三、止觀雙修的道理
四、次第決定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 奢摩他
一、修止資糧
二、住所緣前如何修
三、住所緣時如何修
四、住所緣後應該如何修
五、引生住心
六、成就奢摩他
第二十五章 毘缽舍那
一、通達真實義理
二、抉擇補特伽羅無我
三、抉擇法無我
四、差別
五、止觀雙修
六、修習毘鉢舍那成就的標準
總結
修習要道
一、道次第大綱
二、金剛乘的修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