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具足眾戒
書籍目錄
7、具足眾戒

7、具足眾戒

   我們接著講第二句:『具足眾戒』。這個「眾」,範圍很廣、很多。戒在佛法裡是非常非常地重視,但是能將戒律的真正含意說清楚,實在也不多見。在台灣受戒的風氣很盛,但是究竟什麼叫戒,沒搞清楚也就胡裡胡塗受了,受了之後胡裡胡塗,也不曉得是持還是不持,都不知道,這是我們學佛同修要注意的。你看三歸第一個是覺而不迷;如果對戒律沒搞清楚,那是迷惑顛倒,那是不覺。三歸沒有,說老實話,戒律就沒有了,「具足眾戒」是建立在覺、正、淨這三自歸的基礎上。我們把這些事實搞清楚了,才知道佛法修學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容易。佛告訴我們,我們自性本心之中具足萬德萬能,德能裡面就有一份是戒律;可見得戒律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現在我們起心動念、言語動作,往往都犯過失,甚至於犯了很嚴重的過失。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迷失了自性,才有這些錯誤的行為產生。一切錯誤違背了自性,也是違背了自性之中的境界。

(1)戒律是凡聖的標準

   初學佛的同修,特別是知識分子,往往對於佛法的理論非常羨慕,佛法的境界也非常地嚮往,但是提到佛法的戒律,這就搖頭了,就不太滿意了。我知道很多人有這個觀念,我本人在最初接觸佛教的時候也不例外,我對於戒律就不太滿意。什麼原因呢?因為我覺得戒律就是我們的生活規範,生活規範是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規範,我們今天學他豈不是開倒車?要學三千年前的人,還得學印度人,這怎麼能叫人甘心,怎麼能叫人情願呢?因此對於這個戒律,老師雖然說很重要,我們不好意思反駁,心裡總是不服。我們是現代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沒有必要去學印度人,還得做印度古人,怎麼也講不通,這個癥結就在此地。

   我的老師——章嘉大師,非常慈悲。我跟他三年,每一次下課,我去告假的時候,他老人家很慈悲都送我到門口,輕輕地點醒我一句——「戒律很重要」。我聽的卻是耳邊風。到大師圓寂的時候,火化是在北投,建了一個小塔,我們在塔邊搭了一個帳棚,守了三天三夜。我認真做了一次深深地反省:我跟大師三年,他究竟教了我些什麼?這一反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戒律很重要」這一句,因為這一句他至少給我說了幾千遍。我就想到假如不是真正的重要,他不會這麼多次的提醒我,我實在是冥頑不靈,不能體會其中的奧祕!這一認真反省,於是乎就有一點覺悟,才發現到佛所制定的戒律跟我們世間的禮節,跟世間的法律不一樣。為什麼呢?說我們世間之禮,佛家的戒律相當儒家的禮,儒家講禮,夏、商、周三代有新有革就不相同。當然每一個國家的禮也不相同,古今之禮都不一樣。我們過去把戒律看作是儒家的禮,所以不能接受,現在我們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到底明白了什麼?這才發現佛家的戒律是「凡聖」的標準。換句話說,這個標準是永遠不變的,我們要從凡夫昇華到聖人的境界,那就一定要重視品德的修學,這是高水準的道德理念、道德行持,不是我們世間一般的禮貌能夠涵蓋的。

(2)持戒就是守法

   發現這一點,我就有了理論的基礎,於是回過頭來認真地讀戒經,認真地來研究戒律;同時從戒律裡面,我們認識了佛所講的戒律,所謂是「三聚淨戒」,這「三聚」那就包含得圓滿、廣大無邊。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持戒就是守法;守法這一個理念,範圍是無限的深廣。佛是我們的老師,老師的教誡是法,我們要遵守;不僅僅老師給我們制定的戒條是法,老師在經典裡面字字句句是給我們最寶貴的教誡,那是法,都得遵守啊!除了老師教誡之外,世間的法律要遵守,國家的憲法要遵守,法令規章要遵守,社會的道德要遵守,風俗習慣要遵守。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佛法教育範圍廣大無邊,因時、因地教學的設施就不相同,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由於交通的發達,資訊的便捷,已經把地球縮小了,我們隨時可以在世界各個地區去觀光、旅遊;我們也有弘法利生的使命。我們到別人的國家,他們國家的法律,我們要懂得,我們要遵守;他們那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我們也要遵守;社會道德也要遵守,這樣才能夠跟那個地區的人民融合成一片,佛法教育才能夠深入推行。所以戒律在今天來講一定要了解它有很深遠的含意,絕不僅僅限於戒條。那麼即使是佛經裡面所講那些戒條,戒條裡面有「性戒」,有「遮戒」,我們也要辨別清楚。

(3)性戒(殺盜淫妄)不可改

   「性戒」是本身就是罪過,譬如說殺生、邪淫、偷盜、妄語,你不受戒也是罪過;不能說不受戒就可以做,不受戒也不能做,這個叫性罪。佛給我們講的這四條是性罪——殺、盜、淫、妄,其他的是「遮罪」。什麼叫遮呢?這是防禦。就是預防,怕我們犯罪,怕我們做錯事情,所以佛制定了許許多多的規範,防止我們行為上發生了錯誤,這一些說了很多。至於講到威儀,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風度。由此可知這是隨著時代、地區、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的不同,可以隨時隨地修改的。世間法律也是如此,隔個幾年,法律條文就要修訂一次。為什麼修訂呢?當時適用,現在社會大幅度在進步,不適用了。所以戒律條文——殺、盜、淫、妄、酒這五條,實在講只有前四條是性罪,這四條是決定不能改的,其他戒條都可以修改,都可以因時、因地來修訂。

(4)遮戒須現代化、本土化

   佛教的戒律傳到中國來,在中國唐朝就做了一次大規模的修訂。什麼人修訂呢?我們知道「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就是戒律的修訂本(修訂的戒律),也就是戒律的現代化,戒律的本土化。可是你要知道百丈大師是唐朝時候人,他是依照當時社會大眾的需要,來修訂戒律的條文。百丈大師的清規在我們《大藏經》裡面有,這在祖師著述裡面我們可以讀到,假如我們今天要把它搬出來用,那就又錯了!我們去做唐朝人,這個做古人去了,這個時代要開倒車了,決定不能適合於現代生活規範。因此我想我們在座的同修,出家、在家,大家都受過戒了,那個戒律都受了,能不能做到?不能做到。為什麼不能做到?因為那是古時候的戒律;我們是現代人,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都不一樣。怎麼個作法呢?很可惜!今天佛門沒有一個很大的律師出來,這個律師是指經、律、論——經師、論師、律師,不是世間那個律師;佛門的律師,為我們現代人制定一套適合於現代的戒律,那我們接受;受了戒律之後,條條都可以做得到啊!不像現在,光是受,一條也做不到,還不如不受的好。為什麼呢?形式上受了,又掛一個破戒的罪名,你說這個何苦呢?不受嘛,犯的過失有啊!不會再掛一個破戒的罪名。這是我們要知道事實的真相。學佛頭腦要清晰,要明理,要把事實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才會被我們接受,被我們喜愛,這個很重要。這是佛法修學的根本,剛才說過了,這個根本是建立在三歸的基礎上,所謂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5)戒律的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那麼換句話說,佛家戒律,它的綱領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律雖然很多很多,精神就這兩句話。「諸惡莫作」,是小乘戒,是自律,對自己的;也就是我們儒家所講的獨善其身。「眾善奉行」,是大乘戒,是菩薩戒,是處眾的,跟大眾在一塊是眾善奉行;就是儒家講的兼善天下。個人獨善其身,處眾兼善天下。實在講,儒家所講的這個原則,跟佛法講的沒有兩樣。因此,這個精神表現在事相上非常之廣泛。佛教給我們的戒條,我們要遵守;國家的憲法、法律規章,我們要遵守,都在這個眾戒範圍之內。

   善與惡的標準有很多層次,就像我們學校一樣,學校的校規,規範學生的行為。小學生的校規跟中學生不一樣,中學生的校規跟大學生不一樣,大學生的校規跟研究所、博士班的又不一樣。為什麼呢?班級愈高,年齡愈大,愈是開放;年歲小,班級低,愈是要受約束。我們佛法教學也是如此。初學的人要受很多約束,等你做了羅漢,做了菩薩了,那都開放了;雖然開放,他心裡頭清淨,絕對不會有犯錯的行為。世法、佛法,沒有兩樣啊!我們中國人常講「英雄所見略同」;佛的教育跟我們世間大教育家所給我們定的規範不謀而合。

(6)眾病之源——妄想、執著、分別、煩惱

   持戒目的在那裡呢?持戒就是守規矩。人能守規矩,他的心平靜的;不守規矩的人,心是浮躁的,因為常常犯罪,心裡常常有恐懼感,你想想看,他怎麼能定得下來。一個真正守法、守禮的人,沒有過失,他的心是定的,所以這是修定的基礎。「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家修學的樞紐就是在「定」,戒是手段,用這個手段來得定;心定了之後,智慧就現前了。智慧沒有法子想。智慧是什麼呢?是定心的起用;換一句話說就是清淨心起作用,那就是智慧。我們今天沒有智慧,心不清淨——妄想、執著、分別、煩惱很多,所以這個心不清淨;我們看人、看事、看物,雖然在面前,往往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心不清淨。乃至於我們身體多病也是如此。

   病從那裡來的呢?我們中國人常講「病從口入」,是你吃東西不小心,這個說法也有道理。我們想想看那一個人不貪吃,特別是中國人,不但貪吃,還都要吃活的,殊不知肉類裡面帶的病菌就非常多,比蔬菜多得多。這些病菌是傷害你身體的,短時間你不能覺察,日久天長,經年累月地累積,病就發作了,所以這個說法是很有道理的。素食的人和肉食者體質就不相同,一般講素食的人身體應該要健康一些,但是我們往往看吃素的人身體也不健康,照理說他應當要健康。他為什麼不健康呢?那這個病應該還有一個來源,不一定是飲食;那是什麼來源呢?妄想。妄想多的人會生病,所以有禪定的人不生病。於是乎我們這才發現一切的病源——病的最根本的根源——就是妄想、煩惱、執著。這是第一個根源。

(7)簡化飲食、健康長壽

   第二個是飲食,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去掉,飲食簡化。實在講飲食愈簡單愈好,我們要吃好,特別是中國人要講色、香、味;實在講中國人長命的不多,所謂「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是醫藥比較發達,壽命好像延長一黠,但是要看平均年齡還是超不出七十歲。我們把這個病根找到,從根源上把它消除。我們的心清淨,飲食簡單,愈是簡單愈是健康的飲食。你看牛、羊,牠就一種飲食,牠吃青草,牠們身體比我們強壯得多,牠沒有講求色、香、味。再看看外國人,外國人的飲食比我們簡單,雖然他們吃肉食,多半只吃牛肉、雞肉,這是他們的主食,他們不像我們中國做得這麼多花樣,吃起來實在講沒什麼味道,我們中國人是很難下嚥的。但是他們的身體健康超過我們。我們想想原因在那裡?單純。這個我也要跟各位同修說一點淺顯的道理,我們這個身體就是一部機器,這好像是一個大工廠,每一個部門都有一些工作的人員。擔任消化的,這是胃;你每一天只吃一樣東西,它這個消化簡單、容易,這裡面工作的人工作得很舒暢、很舒服,因為不複雜,每一天工作它做熟了。你每一天要講究花樣,吃許許多多東西,增加它的困難,它忙不過來啦,增加它的痛苦,這就是增加了胃、腸的負擔。長年累月地,它怎麼會不出毛病呢?怎麼可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呢?所以同修們要明白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要想健康、長壽,第一個心要清淨——少煩惱、少妄想。第二個飲食簡單,愈簡單愈好。

    那麼我再舉一個事實的例子告訴諸位同修,我過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平常吃飯,他的飯量不大,一小碗飯,一個菜,從來沒有兩個菜,都是青菜豆腐,天天就吃這一樣,他老人家活到九十七歲才走。其實他曾經給我們說過,他要想住世,他還可以多活個幾十年,沒有問題的,這得生死自在,來去自如。九十七歲了還在講台上講經說法,行動不必人扶,也不必拿手杖。什麼原因有這麼好的身體呢?就是我剛才講的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飲食簡單。那我們再看看中國大陸,中國大陸鄉村、農村裡面長壽的人很多。美國曾經派一個考察團到中國大陸去調查:為什麼他們生活那麼樣的清苦,人的壽命卻那麼長?結果發現是他們吃東西簡單。真的,農村裡面的人日出而作,日沒而息,他們沒有什麼想的,他們思想單純,沒什麼妄想,也沒什麼欲望,生活簡單,這就是長壽的因素,非常符合這個道理。

   這是我們講到持戒,講到養生;因為持戒的目的就是得清淨心。有時候我們看到有一些持戒的人,戒律持得非常精嚴,但是他不能得定。為什麼不能得定呢?他分別、執著很重。看到這個人破戒,哎!他心裡很不高興,生氣,無名火就起來了;看到那一個破戒又不高興了。我們大家想一想這個人是真持戒還是假持戒?戒律持得再嚴,他已經犯了很大的過失,只可以說他這個戒律之嚴是修世間有漏的福報,他不是在學佛。因為學佛是要修定的,他不能得定,因為他心裡面的妄念太多。所以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就對了。我持戒,別人不持戒與我不相干,我修定。如果我能把世間一切人的過失都不放在心裡了,這個人才能夠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見到別人的過失,實在講就是自己的大過失,你沒有過失怎麼會見到別人的過失呢?見到別人的過失正是自己的過失。這個道理懂得的人不多,我們細細想想祖師的話是正確的,我們應該要依教奉行。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