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個要『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心」呢?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具體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菩提心,要真正發度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什麼叫度呢?度是幫助他、協助他。幫助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破迷開悟,是幫助他斷煩惱,恢復清淨心,這是最重要的。如果把這個標準放到最低,幫助他,教他孝親,教他尊師重道,教給他慈心不殺,修十善,這是標準放到最低,這是接引一般眾生。沒有學佛的、不學佛的,要用這個方法教他,這是人天法。已經學佛的,要教他真正回頭,三歸依是回頭。教他守法,教他守規矩,這就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對於老修,那就是要勸他「發菩提心」,一定要自行化他。
(1)修行要先斷煩惱
四弘誓願裡面,第一個是願,菩薩願;第二、第三是菩薩行;第四個是菩薩果位。願發了,從那裡做起?從斷煩惱做起。煩惱不斷,自己不能成就,也不能夠度化眾生。煩惱斷了之後,才學法門。所以現在學佛,學了幾十年,學了一輩子,在佛法上,什麼成就也沒有。原因在那裡呢?他順序顛倒了。他一開頭學,就學「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煩惱無盡誓願斷」那一條他不要了,所以他永遠學不成。為什麼呢?他那個器是有漏啊!好像這個茶杯底下破了一個洞,怎麼裝都裝不滿,它有漏嘛!漏就是煩惱的代名詞。所以學佛的程序是先斷煩惱,先修清淨心,一定要按著佛的程序去做。程序是什麼?程序是戒、定、慧。
給諸位說,前面「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在三學裡面是戒學;「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兩句是定學;後面「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是慧學。它有次第的啊!不能躐等啊!後後一定是包括前前,前面包不了後面。我們現在不懂,臘等,好像蓋大樓一樣,下面三層不要,我蓋第四、第五層,那怎麼蓋法呢?沒法子蓋,永遠也蓋不成功啊!這是現代人學佛所犯最大的一個錯誤。所以諸位要想真正成就——是先斷煩惱,再學法門。
我今天勸大家去念《無量壽經》。念經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斷煩惱。為什麼呢?不念經,就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是煩惱。念經,至少我念一遍一個小時,我這一個小時不胡思亂想;念兩小時,我兩小時不胡思亂想,所以你每天念得愈多愈好。你能夠一天念八個小時,八小時不胡思亂想;你念上一年、二年、三年,心清淨了,漸漸的妄想少了,妄想少了才可以學法門,那時候你聽經,我這一講,喔!你豁然大悟,開悟了。現在你聽我講經,聽上三十年都不開悟。什麼原因呢?因為你煩惱在嘛!你聽經裡頭摻雜著煩惱,煩惱障礙了你悟門,你開不了悟。你要是沒有煩惱的話,說老實話,幾次經聽了,一定開悟,悟了以後就證果。
中國古人教學,你看出家人講五年學戒;那個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啊!不是經、律、論三藏去學律藏,不是的。遵守老師的教誡。老師教你什麼呢?在教下,就是教你讀經,教你工作,其他的什麼都不教。常住什麼事情分配給你工作,你好好去作。工作是什麼呢?修福。教你讀經,一天教你念多少遍,那是什麼呢?那是修戒、定、慧;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就修好了。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因此,讀經不能想裡面的意思,不能一面念一面去想,那個想就是胡思亂想。為什麼呢?因為經沒有意思。經要有意思,怎麼可以有兩種講法、有很多種講法呢?譬如講,這個「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我們在台灣有台灣的講法,你到日本有日本講法,到美國有美國講法。為什麼呢?他們社會道德觀念、法律跟我們都不一樣。可見得這個東西它只是原理、原則,沒有意思,沒有意思硬給它安個意思,那叫打妄想,是錯的。所以經典在什麼時候,什麼講法;在什麼處所,什麼講法,它沒有一定的講法,也沒有一定的意思。你怎麼學的啊?真正會學的,學清淨心。什麼都不想,只是去念,到時候人家請你講經,你見人就說人話,見鬼就說鬼話,這個東西還能準備嗎?
有許多人講經,筆記抄了好多好多的。這等於是說什麼呢?病人來了,大夫給他看病,藥方老早就下好了,你照我藥方生病,這個才對啊!不是我的藥方錯了,是你生的病病錯了,這種講經不就變成這個樣子了!
現在講經就是這個樣子啊!諸位要曉得,他老早都預備好了,藥方都開好了來給你治病。你們想想看,那一個大夫是把藥方開好的等你來看病的?你就真正明瞭這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很不簡單啊!我跟同修們講的是真話,你老老實實修戒、定、慧,修清淨心,修覺、正、淨;然後經本一展開,你自自然然就會了,自自然然講得契理契機,自他都得受用,得真實的利益。
《觀經》上講的三福,前面的二福,第一是人天福,第二是二乘權教菩薩福,第三這是大乘菩薩之福。在大乘菩薩福是相當不容易,不單是大乘菩薩;我們在前面跟諸位說明的人天跟二乘,都不容易。就是說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今天幾個人能夠做到?這就是為什麼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總而言之一句話,沒福嘛!諸位想想,那有沒有福的佛呢?沒有。佛是二足尊啊!二足尊,第一個就是福德;福德圓滿,智慧圓滿。不僅僅是佛福德是圓滿的,小乘阿羅漢那個福報也了不起啊!這個就是說明福德的根基是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
(2)什麼叫發菩提心
什麼叫做「發菩提心」?從三福裡面看,我們知道人天沒有發菩提心,小乘也沒有發菩提心,前頭都沒有說嘛!所以阿羅漢跟辟支佛,佛門常講他只得半個解脫,法身、般若他都沒有,原因就是小乘沒有發菩提心。那發菩提心究竟是什麼呢?世尊在《觀無量壽經》裡面跟我們講了至誠心、深心、發願迴向心三個。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解釋,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我們把《觀經》跟《起信論》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就很清楚了,不難理解。原來菩提心就是講的真心;真誠之心。
所謂「至誠」是誠到了極處,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那麼我們現在這個心誠不誠呢?真不真呢?也許有人說我心真誠;自以為真誠。這個真誠沒有標準就很難講了。那個標準在那裡呢?前清曾國藩先生在他讀書筆記裡面,將這個誠字下了個定義,這個定義跟佛家所講的標準倒很相似。曾國藩說什麼叫做誠呢?「一念不生謂之誠」。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只要你心裡面還有念頭,還有妄想,這個心就不誠了。佛法裡面講「真心離念」,真心裡頭沒有念頭啊!有念頭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我們一天到晚用什麼心?我們用的是妄心,從來沒有用過真心。現在佛教菩薩要用真心;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下統統用的是妄心。真要求我們用真心;真心就是真誠之心,心裡面沒有妄念,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那個心是真心,那個本來無一物,連這一句也沒有,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起作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
自受用叫深心;什麼叫做深心呢?深心是好善好德,一句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一念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止於至善,深心具足了。自自然然好德好善,不是學來的。像前面講的孝、敬、慈、善,都是出於自性流露出來的,不是到外面學得來的,這個就是深心,是性德自然地流露。對人是大慈大悲——以慈悲對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大慈大悲啊!怎麼是慈悲之極呢?度我們這個眾生這一生成佛道啊!我們這個是眾生哪!我們這肉體是四大和合而生的,是眾生;我們的情識是受、想、行、識四蘊和合的,我們的身心都是眾生,唯有大慈大悲才度得了我這個眾生啊!換句話說,不是真誠求生西方,不要說對人,對自己也一點慈悲都沒有,度不了自己,希望諸位對這個意思深深去思惟,細心去體會。所以經上講的三心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個體兩個作用;二個作用裡頭,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這叫菩提心。
那麼用儒家的話來講,菩提心就是誠意、正心;在佛門裡面講深心、大悲心是把儒家的正心分開來說,正是不邪。佛法分開來講,對自己是深心,這是儒家講的正;對別人是大慈大悲,這也是儒家講的正。儒家把這兩個合起來講,合講成一個正心;佛法把儒家這個正心開作兩個,一個是對自己,一個對別人。
(3)發菩提心的障礙
經論上跟我們所說的我們多少能體會到一些,可是這個心不容易發,我們很想發,發不起來。為什麼呢?佛在經論上常常講的二障,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只要有這兩種障礙在,菩提心永遠發不出來。阿羅漢二障破了一個,煩惱障他破了,所知障沒破,所以菩提心發不起來。權教菩薩所知障可能破了,煩惱障沒破,也見不到心性。諸位想想這個東西多難啊!圓教裡面前面十信位的菩薩,同樣的煩惱障破了,所知障沒破,必須到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二障才破啊!真心顯露了,這個時候叫做發菩提心。所以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就是剛剛開始,不是很深,是大乘剛剛入門。《金剛經》亦復如是,《金剛經》是大乘入門。什麼樣的根性適合呢?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人,它那個起信的標準很高,用的是大乘,這個第三福就是講的大乘。所以妄想太多了,是非人我太多了;想發發不起來,這是真的。煩惱就是講的見思,見惑思惑不能不斷啊!這個東西要是不斷,說老實話,往生都靠不住,修其他的法門是決定不能成就,念佛到了臨命終時,你一念情執起來,往生就去不了。有的人說,我現在還年輕,現在到往生時間還很早,現在打一點妄想,有一點情執不要緊啊!這一些觀念大錯特錯,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現前不能放下,臨命終時自己作不了主。我們看到許多人一生念佛,到臨終時放不下,臨終業障現前了,這個多可怕!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真的是很少。原因絕對不是經典有錯誤,是我們自己錯解了經義,自己修行不如法,造成重大的過失。
三福我們這一次講得很詳細,就是因為它太重要了,像蓋房子一樣,它是基礎啊!要如何去修呢?確確實實在淨宗法門裡面來說,這叫易行道,比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但是,也不是你想像那麼容易;跟別的法門比較起來,是容易,因為別的法門你想想看,要斷見思煩惱,破塵沙煩惱,至少要破一品無明,這個多難啊!淨宗法門不必破無明,也不必斷塵沙,也不必斷見思,這個就太容易啦!可是,念念要與阿彌陀佛相應,煩惱不斷沒有關係,能往生。二六時中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幾個人能做到呢?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續讀下文(請點按這裡↙) ……
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妄念太多了啦!這個就是我們講的念佛間斷、夾雜。實在說,你為什麼會間斷?為什麼夾雜?你對這個法門還沒搞清楚,還沒有真正重視它,這個就是懷疑,所以你是間斷、夾雜、懷疑統統都有,你念的功夫不得力啦!真正功夫得力的人,說老實話,他確確實實一切都放下了,那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呢!
無量劫來於這個法門當中,無數次的修學都沒有一次能成功,追究它的原因就在此地,情執放不下啦!佛在《楞嚴》上講:「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我們的修學就是因地不真,病在此地啊!所以學佛的人就是要用真誠之心,用真誠的心念這一句佛號,跟阿彌陀佛就有感應。那麼用真誠心念佛,我們處世、待人、接物呢?那個心假一點沒關係。你這個一天到晚用兩種心,對佛用一種心,對一切眾生又用一種心,你對那個佛的心也不真誠。也許就有人說了,那我要用真心對人,人家都騙我,我不是吃虧上當了嗎?你既然學佛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還怕吃虧?還怕上當?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了。這個就是我們往往想用真心,不敢用;想用真心,怕用。原因就在此地。我吃虧算什麼嘛!上幾次當也不算什麼嘛!過幾年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個世界與我都不相干了,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這個關係太大太大了。假如這個心一發,真的發起來了,那就恭喜你,你是菩薩了,你的地位在阿羅漢、辟支佛之上。一發就是菩薩,不發就是凡夫。換句話說,凡夫跟菩薩沒有別的差別,就是用心不一樣;菩薩用真心,凡夫用妄心。
這個妄心我們中國人常講三心二意。諸位要知道,三心二意是佛教裡面的術語。什麼叫「三心」呢?心、意、識。唯識學裡頭所講的,「心」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是指第六意識,這是講三心。「二意」呢?第六識叫意識,第七識叫意根;一個意根,一個意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以下統統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個心,凡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的都是不覺,所以他沒有菩提心。菩提心一發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就是圓教初住菩薩;《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菩提心一發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這個佛,天台家所講的,是分證佛,不是圓滿佛;他的心跟圓滿佛所用的心是真心,絕對不是妄心。古人用月亮作比喻,把十五的滿月比做佛果,成佛了,圓圓滿滿。將菩薩比喻作月牙,你看初三初四就有個月牙了。我們要問初三月牙放的光明,跟十五的光明有沒有兩樣?你們想想看有沒有兩樣?沒有兩樣,是一樣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假啦!十五的月光好比說佛,那個初三初四的月光是菩薩。他們都是真正地真心放光明,不是假的,所以叫分證佛。
那麼菩薩有四十二個階位,四十二個階級。這個階級怎麼分呢?就是他這個光明是愈來愈大。像月亮從初二還看不到,初三看到月牙了,初四又大一點,初五又大一點,好比菩薩的果位愈往上升,他見的性愈接近圓滿,一直到成佛,這是究竟圓滿。可見得菩提心是非常非常地重要,一定要發。但是要發菩提心,先要修小乘;要修小乘,先要修人天福報;就好像我們想要念研究所,先念大學,想念大學得先念中學,想念中學得先念小學,逐漸逐漸把自己的程度往上提升。佛法教學也是三個大階段——人天的佛法,小乘的佛法,菩薩佛法。
(4)無上菩提心——一心念佛求生極樂
那麼菩提心既然這麼難,同修當中念佛修淨土的人很多,淨土法門在佛法裡面,它是屬於大乘,還是屬於小乘呢?我們讀了許多祖師大德的著述,都告訴我們,淨土不但是大乘,是大乘中的大乘,是一乘當中的一乘,究竟圓滿的大法。那麼現在問題就來了,要不要發菩提心呢?《無量壽經》上明白地告訴我們,上輩往生要發菩提心,中輩往生也要發菩提心,下下品往生還是要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決定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麻煩就大了,我們這個菩提心發不起來呀,那往生就沒指望了,的確給我們一個很大很大的困惑。
幸好蕅益大師將這個問題給我們解決了。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講別的,也不講至誠心,也不講深心,也不講大悲心,統統都不講了,只講我們發一個真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蕅益大師說這一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仔細去想一想,蕅益大師講這個話有沒有道理呢?真的愈想愈有道理,愈想老人家講這個話真的講到究竟圓滿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與佛光壽相同,那不是究竟,不是無上菩提是什麼呢!所以有許許多多老太太們,沒有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的;他念佛,甚至於她經都不會念,就念這一句佛號,念了幾年,人家預知時至,不生病,會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她要沒有無上菩提心,她怎麼能做到呢?證明蕅益大師這一句話一點都不錯,可知蕅益大師給我們真正的信心,使我們知道這一念求生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
我們知道當然之理,還不知道所以然之理。所以然之理在那裡呢?在《觀無量壽經》裡頭,它的確是有理論的依據,可見得蕅益大師說話不是自己隨便說的,不是他自己想的,他有經典做依據。
再有,念佛法門求生西方,絕對不是自了漢,絕對不是小乘,佛在《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確確實實是如來第一弟子啊!這是講發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