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這個標題容易引起爭論。「粗淺的」,這個字通常有否定的含意,不過這裏是取其嚴肅的意義。
我們開始讀一本很難的書時,總期望能獲得啓發,但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徒勞無功的經驗。我們常會因此抱怨,開始就不應該閲讀它;這種懊惱是難免的,也沒有錯。不過我們倒不如說第一次閱讀一本太難的書,就期望太高,這才是一種錯誤。對讀者而言,培養正確的閱讀方法才是重要的。
什麼是正確的閱讀方法?答案是要遵循重要而有用的規則。這個規則簡單的說就是:第一次閱讀一本困難的書,最好能一口氣讀完,不要爲了不懂的地方而停下查證或思考。
把握你所了解的部份,並且不要因爲不能馬上會意而停頓下來,只管繼續往下讀,而保持這種態度繼續讀到終篇。不要因爲你有不懂的地方而灰心、停頓下來。如果你爲了這些阻礙而停下來,那很可能會前功盡棄,因爲你常會因爲無法突破這些困擾而索性放棄閱讀。相反的,如果你能很快讀過一遍,那麼第二次閱讀時,你就能了解更多,吸收更多。
讀完一本書,縱使你所了解的只有百分之五十或更少,但對你第二次的閱讀,將會有莫大的幫助。儘管你不會重讀,但對一本眞正難的書,你了解一半總比你因一開始就唸不懂因此停頓下來,以致於完全不了解還來得好。
大部份的人都一直認爲,不懂的部份要特別花工夫研究,所以一碰到生字,就要我們去查字典,碰到不明瞭的隱喩或論述時,就告訴我們去查百科全書或其他的參考資料。此外,還教導我們參考註解,學者的短評,或其他次要的資料來源。但是太早查證參考資料,對我們不僅沒有幫助,而且會妨礙我們的閱讀。
舉一個很貼切的例子。強迫高中學生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凱撒大帝」(Julius Caeser)、「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或「哈姆雷特」(Hamlet),一面閱讀一面查閱所有古字的註解,研究所有學者的註脚,如此會導致他們無法眞正閱讀莎翁的戲劇。因爲讀到後面時,經常就已經忘了開頭、或已經讀過的部份。其實,強迫他們做假學問是沒有必要的,而應該鼓勵他們一口氣讀完一個劇本,並一起討論第一次速讀的心得。而因爲對於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們能做更進一步仔細的研究。
這個規則同樣適用於解說性作品,只要你能確實遵循這個規則,你會發現效果非常理想。
以亞當・斯密的「國富論」(Adam Smith’s The Wealth of Nations)爲例,這是一本基礎經濟學的書。(我們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爲它比較像教科書,而且是一本比較專門的理論書,且還適合一般讀者閱讀。)如果你一定要弄懂每一頁的每一個字、句的意思,才要翻到下一頁,那麼你將很快就放棄閱讀它。爲了這種固執,你可能會失去機會了解亞當・斯密以很淺顯的文字所談論的很多重要理論,像生產的資本、租金、利潤等,壟斷的弊端、自由貿易的合理。俗語說爲了幾棵樹,而失掉一大片森林,這眞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