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 結
書籍目錄
三、總 結

三、總 結


   比丘別解脫戒及三昧耶戒,皆是先受後學;菩薩戒可以先學後受。 然比丘戒較沙彌及近事戒難於受持;菩薩戒較比丘戒易犯難持;三昧耶戒則爲難中之難。 故阿底峽尊者云:「我於別解脫戒及菩薩律儀皆無違犯,獨於三昧耶戒則不能無所觸犯。」故極難也。 不特此也,修學密乘之人於受持三昧耶戒時,又須關照共同之戒;於受持共同戒中,又須照顧三昧耶戒。倘不得其要領,必生極大困難。故當由博返約,始不致錯亂脚步。故知深通戒律者,方能知人之有罪無罪;方能知其何者爲持,何者爲犯。以戒相太繁,而互相關顧之處頗多,不可以表面之觀察,卽爾判斷是非。而眞通戒相者,又恐自顧自護之不暇,何暇觀察他人之是與非耶?慨夫去佛時遙,,律風不整,僧俗競趨於名利,眞假混和而不清,此又無關乎紅與白,舊之與新。然亦有秉承佛制者,如西康德格之竹箐寺(紅教),在竹箐仁波車將上位前,必按照印度規則托鉢乞食,最低限度須實行數月 ,而後登位;且竹箐仁波車在年青時,由依止師教其藏文、經律等時,對於其師,仍復執弟子禮,絕不以其活佛地位之高,而失壞其師徒禮節。其每半月誦戒時,亦按照佛制,以戒臘之少長排其班次。其他如巴邦寺(白敎)之規則,每半月誦戒,有時堪布集於護法之前,以白色哈達,一頭置於比丘之頂,一頭置於護法之手,問比丘言:「大德於此半月中清淨否?」其清淨者,自答清淨;不清淨者,則默然。然後按其所犯之戒,如犯根本大戒者則令出院。 因康藏喇嘛最信護法,故不敢於護法前說虛誑語。其他類此者,尚有數處,皆是紅白教寺廟。貢噶寺及竹籌寺每半月誦戒時,其儀式之隆重與如法,爲他處所僅見。其儀如是:

   在誦戒時,大衆集於戒堂前,漱口誦咒,然後大衆相對作禮,遍袒右肩,右膝著地,雙手結比丘印置於左膝。口誦:「諸大德憶念我比丘某甲,……」然後入戒堂誦心經及普賢行願品偈,懺摩畢,堪布 (住持人)陞座。先誦沙彌戒,令沙彌有過者懺悔。 懺悔畢諸沙彌出堂。然後閉門誦比丘戒,有罪者懺悔,無罪者默然。誦戒畢,大衆奏樂於前,由堪布率領眾僧繞寺一周,每人皆遍袒右肩,跣足而行,此等儀式隆重嚴淨,爲余等親身參預所得印象。世謂紅白敎不守戒律,是外道法,試問外道有此儀式乎?然彼等從未向外宣傳,而一般道聽途說者,因一二人之傳虛,致千百人之作實,以致佛徒之間互相毀謗,誠所不宜也。至如喇嘛修法用甘露及三昧耶物等,此爲康藏各派佛教所共同,並非紅、白教所獨有。 余昔在理化黃教寺廟中,親見其用三昧耶物。拉薩三大寺亦均如是。 余等到滬後,一面爲尊重漢地風俗習尙,一面又遵照三昧耶戒,故每次會供時,甘露及三昧耶物,雖用未嘗示人,恐不知者生謗。今有甚多疑紅、白敎專用甘露與三昧耶物者,不知黄教亦復如是。在密戒中不用此三昧耶物者,反而違犯三昧耶戒,故密顯昔日親近黃敎之太空法師,彼於會供時亦用此物,余初疑之,後得師解釋,方知其義。今班禪大師紀念堂安福天 喇嘛修法及會供時亦用。故修無上密法者,根據密典所說,視三昧耶物之五甘露、五肉同於五方佛,五智慧 (漢地密部經典中亦有甚多用此物者),而其規則須用三淨肉、五淨肉,絕非殺生也。密教規則如是,若非修法時隨便受用此物,亦犯墮罪,信之與否各人自由。且此之規則亦傳之於印度,而印度之旃拖羅種,以無分別心修此大法,反易成就。旃陁羅爲印度五種族性中最下賤者,最受壓迫者,在無上密法中,則一躍而爲最高地位;故印、藏大成就者,多隱於旃拖羅中。 故康、藏喇嘛無論何派均有其特殊根據,若漫無研究,卽爾判斷某教爲邪教,某宗爲外道等,不顧客觀事實,以主觀主義一筆抹殺,此研究學術者所不取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