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由
書籍目錄
(一)推由

(一)推由

隔條

   佛法的要旨到底是什麼呢?佛法三藏十二部,雖然說是卷帙浩繁,但是他的要旨,卻是非常簡單,說起來不外是個「淨」字而已。淨個什麼呢?就是淨化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的,只是因為被貪、瞋、癡等煩惱,財色名利等欲望所染汙,所以就由清淨變成不清淨了。一切佛法,就是在指導我們如何斷煩惱、去私欲,而回復到本來清淨的心性。所以,我們學佛而能把握這個淨字,就是一個善於學佛的人。否則呢?縱然是閱遍三藏,也祇可說是入海算砂,說食數寶而已,究竟有什麼益處呢?

   既然,千經萬論,都是指歸於如何淨心,可是在這當中,專門探究內心,教我們淨化內心的,大概要以唯識學這一門功課,最直截了當了,為什麼呢?從「唯識」這兩個字,就可以窺見其端倪。唯,是「唯獨」,有「決定」的意義。唯獨什麼呢?曰:「識」──心識。心識,就是指我們日用平常的心理活動。唯識學上說:世間的一切,唯獨是這個心識所變現的,「決無離心之境,定有內識之心」!心識是萬事萬物的主宰,內心清淨,則國土清淨;內心染汙,則一切身心世界,也隨著染汙。所以我們要消除髒亂,淨化社會,就要從根本的心識下手。

   可是,要淨心,得先要認識這個心,好像磨刀,得先找到刀,了解刀的特性,這樣才有下手處!那麼,我們的心是什麼樣子呢?這在唯識學上有很詳盡的闡述。譬如說:眾生主要的心識種類有那些?心識思維的範圍如何?這種思維是正確呢?還是錯謬的?心識生起的因緣如何?心識的助伴有那些?……明白了這些之後,才能進一步的去克制他、調御他,使他一直往正確的方向去活動,以至於轉染成淨,了脫生死,而達到學佛的終極目標。

   所以說,唯識學的研究,正是掌握了全部佛法的重心 ──淨心。也抓住了佛法中最根本的泉源 ──心識。

定 義

唯識定義

   「推由」,即是推求萬法的由來。

   在唯識學上有個最重要的旨意,即「萬法唯識」──宇宙萬有一切諸法,都祇是心識變現的假相。至於這能變現的心識,詳細說起來,雖是無量無邊,但是若就有情眾生中,心識作用最顯著的,則有八種,稱之為「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宇宙間之一切,森羅萬象,不過是這八個識所變現之假相而已!譬如:山河大地乃至青黃赤白等色境,當我們以眼識去攀緣時,固然覺得它們是有,但假若將雙眼緊閉,剎那間,則不見一物存在。由此可知,我們平素所見之一切境界,是由眼識之所變現,並不是心外實有的東西。又如:外界種種的音聲,當我們以耳識去攀緣時,固然可以分辨出是什麼音聲,但假若將雙耳堵塞,頃刻間,勢必感到萬籟俱寂。

由此可知,我們平素所聽到的一切音聲,是由耳識之所變現,離開耳識並無實在之音聲!其餘的香、味、觸等境界,各由鼻、舌、身等心識之所變現,離開鼻、舌、身識等之外,並無實在的香、味、觸等境,亦可比量而知。這個道理,唯識家稱之為「遮無外境」。「遮」是遮蔽,「無」是無有,「遮無」二字,表示「否定」。「遮無外境」即是否定了以心外境為實有的謬見!   
   為了說明「決無離心之境,定有內識之心」的論點,唯識家經常說的兩則例子:
   一則是「如人見有糞穢處,傍生見為淨妙飲食。如人所見淨妙飲食,諸天見為臭穢不淨。」此即所謂「隨福見異,垢淨唯心,業自差殊,實無粗細」。

   再一則是「天見寶嚴地,人見為清水,魚見為窟宅,鬼見為猛火」。同是江河中的流水,何以所見各異呢?因為這四類有情,能變之心識,各各不同,致使所變的境界,亦各相違。若外境是實,則不應隨著各類有情能變心識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由以上二例,更說明了「遮無外境」或「唯識無境」,確實是千古不易之真理!

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
心能地獄,心能天堂。
心能凡夫,心能賢聖。
(法華玄義)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