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目錄
二、本論的主要內容

二、本論的主要內容

作者: 法 尊

   本論以三個要點爲它的骨幹,稱爲「三種要道」。三士道次第,如整個房屋的結構,三種要道,就是房屋的棟樑。三種要道就是:一、出離心,二、菩提心,三、清淨見。

   一、出離心,就是厭離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脫心」。學佛的人,若沒有正的出離心,所作的一切功德,只能成爲感人天善趣的因,不能成爲解脫生死的正因。若以出離心爲發起(動機),或爲出離心所攝持(掌握),所作不論大小何種功德,就是布施畜生一握粗糠,或經一日一夜受持一戒,都成爲解脫生死的資糧。修學的次第,須先思惟人身難得,壽命無常,息滅貪求現世五欲的心;再思惟業果不虛,生死衆苦,和三有流轉道理。若能看整個三界如同火宅, 深可怖畏,毫無顧戀,決意出離,一心趣求涅槃妙趣,便是發起了眞出離心。由此進修戒定慧三學,才能證得解脫涅槃。沒有出離心,就不能發起菩提心,所以出離心是菩提道次第的第一個要點。

   二、菩提心,就是總觀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無有出期,爲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證得無上菩提。學佛的人,若未發起大菩提心,所修一切功德,或墮生死,或墮小乘,都不能作成佛的正因;這個人也不能算是大乘人。若發起了大菩提心,雖然沒有其他功德,也可稱爲菩薩;所作任何善事,都能成爲成佛的資糧。所以在上士道中,修菩提心最重要。
   修菩提心的次第,本論說有兩種:一是金洲大師傳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一是靜天論師的自他相換的教授。這兩派教授,都是以出離心爲基礎,進一步思惟一切有情,都被我執煩惱所縛,善惡有漏業所漂,長期沉溺生死大海,爲衆苦所逼惱,深發大慈悲心。爲救拔有情出離生死苦海,能犧牲自己的一切安樂,而急於利他,求大菩提,就是發起了大菩提心,由此進修六度四攝,經三阿僧祇劫,圓滿福智資糧,才能證得三身四智無量功德莊嚴的大菩提果。

   三、清淨見,也稱爲離增益、損減二邊的「中道正見」。一切法唯依仗因緣而生起或安立,本來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性(就是涅槃,也是依斷障來安立的)衆生由無始傳來的妄執習氣,於無實性法,執爲有實性,就是「增益執」也叫做「有見」、「常見」等。一切法雖無實性,但依一定的因緣,決定當生、當立,並非全無。譬如鏡中人影,本無實體,但由明鏡、空間、光線、人體等因緣會合,自然便有人影現起,且能發生應有的作用。若說「諸法既無實性,就該完全什麼都沒有,所見所聞,都是錯亂」,這就是「損減執」,也叫做「無見」、「斷見」等。反之,則爲「增益執」。這「斷」、「常」二見,都不合於眞理,偏於一邊,所以又叫做「邊見」。「中道正見」既不執諸法實有自性,也不撥無 (否認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諸法,如實了知「諸法仗因緣而有, 故無(獨立的)自性」而不墮「常邊」,也了知「諸法旣仗因緣而有,就有(不亂的)因果」而不蘊「斷邊」。由此正見,不墮二邊,故名「中道」。無始傳來的無明實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也是生死的根本,要由此清淨見才能斷除。若未得此見,僅有出離心、菩提心,任 憑如何修學,終不能斷任何煩惱。所以清淨見是大小乘一切道的命根,最爲重要。

   修此見法,先以四理或七相,觀察衆生無始時來所執的「我」,衆生無始時來所執的「我」,通達「我空」;再以四理或破四生等理,觀察衆生無始時來所執的「實法」,通達「法空」。四理就是:一、 認識所破的我;二、決定我與五蘊的或「一」或「異」,二者必居其一;三、認識我與五蘊是一的不合理;四、認識我與五蘊是異的不合理。七相就是:一(「我」與五蘊是一)、異(我與五蘊是異)、能依(我依五蘊)、所依(五蘊依我)、具有(我有五蘊)、支聚(五蘊合聚爲我)、形狀(五蘊組合的形式爲我),從這七方面,認識執我的不合理,四生就是: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破四生的道理,本論引中觀諸論所說)。以「四理」來破所執實法,先認識所執實法與構成它的支分,再以我和五蘊爲例,照上述以四理破我的道理來破。旣通達無始妄執的「我」及「實法」空,再詳細推察緣起道理,得知諸法雖無性而有「緣起因果」。如果還覺得緣起因果與自性空各是一回事,就是還沒有眞正通達中道深義。若是由見諸法因果緣起,就能破除內心實執,了達諸法實無自性,才是得了「中道正見」。這樣的正見,不只是由見空來破常執,而且由見有(緣起的有)的力量來破常邊;不只是由見有來除斷執,而且由見空(無實性空)的力量來破斷邊。這尤其是中道正見的特殊作用。

     本論中士道以前一切法門,都是引生出離心的方法;上士道中廣說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毘缽舍那」一章,詳細抉擇清淨正見。全部菩提道次第論,以此三種要道,爲主要內容。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