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識頌
五識頌

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瞋癡。

   此頌前五識。首句言五識與八同體。緣境之時。單屬現量。以前五 識。乃八識精明之體。映在五根門頭了境之用。以初映境時。當第一 念。未起分別。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故名爲現量。境即性境。若起 第二念分別。則是同時意識。相應而起。則屬比量。故云性境現量。 言三性者。乃善惡無記三性。由此五識體非恆審。故三性皆通。問曰 五識現量本無善惡。何以通三性耶。答曰。此約同時意識。而引自類種子。同時而起。則三性皆通。此指意識任運而言。非專五識也。問曰。若前與八同體。然八識畢竟無善無惡。而五識何獨通耶。答。八識畢竟不起分別。五識則有任運分別。約後分別位義說通耳。眼耳身。

   三二地居者。此言三界五識行止之地也。二地者。謂欲界五趣雜居地。 色界初禪離生喜樂地。以欲界五識全具。初禪天人以禪悅爲食。不食段食。故離舌識。既不受食。則亦不聞香。故無鼻識。但有眼耳身三識而已。居者。止也。謂此三識亦止於初禪。若至二禪定生喜樂地。以入定中三識亦無。故云居止於此。徧行二句。頌相應心所也。其相應心所。通有五十一。而前五識。但具三十四心所法。餘不具者。互相違故。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此頌初句言五識所依之根。次句言生識之緣。三句言了境之用。言依根者。謂八識精明之體。今映五根門頭。各了自境。不能圓通者。以被五色根之所籠罩。故各別區分。然五根乃四大所造。有浮塵勝義。今淨色根。乃清淨四大所造。爲勝義根。則浮塵根不足依也。 且如盲者見暗。與有眼處暗無異。足知根壞而見不壞。則所依乃淨色根耳。言淨色者。舊解但云四大初成之淨色。此最難曉。唯天眼能見。愚謂淨色。即無明殼也。何以明之。且妙明眞心。本來圓明廣大。今變而爲識。則被無明拘礙。及結色成根。而無明識體栖托其中。是爲五蘊之衆生。且此妙心。非無明力。誰能裹此而入軀殼之中耶。故中陰身。亦有形狀。但輕薄耳。鬼神五通。乃淨色之用。足可徵矣。九緣等者。言生識之緣。謂八識生起。共有九緣。但具緣多寡之不同耳。九緣者。謂空。明。根。境。作意。分別。染淨。種子。根本。此九通爲生識之緣。以有爲之法、非無緣而生、偈曰。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三七。後三五三四。謂眼識必仗九緣方生。耳識八緣。 除明緣。以暗中能聞故。鼻舌身三識。除明空二緣。故唯七耳。相鄰 次第也。應云八七。後意識五緣者。謂除分別與根。以根乃七識染淨 依故。七識三緣者。但有作意種子根本耳。八識四緣者。謂根。即末 那。境。即種子根身器界。作意。即徧行一。種子。乃八識親生種子。 此通言生識之緣。意取前五識。因便及後三也。鼻舌身。乃合中取境。以合方知故。眼耳。離根取境。以合則壞根故。此言了境之用也。愚者難分一句。言小乘人。唯依六識三毒建立染淨根本。不知八識三分。以根乃相分色法。識乃見分心識。以不知此。只說根識相生。縱許五識依五根生。則六識依何爲根耶。經云根能照境。識能了別。二乘不知。故爲愚者。此上八句頌有漏識。下四句頌無漏成智。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此四句頌轉識成智也。變謂變帶。相謂相分。以五識一向緣五塵相分境。以此識同八齊轉。今托彼相。變帶觀空。而此方成智。其相雖空。亦未離空相。以不能親緣眞如無相理故。智有根本後得。根本智 緣如。名眞智。後得智緣俗。名爲假智。果中不詮眞者。正謂佛果位 中尙名假智。此破異師計也。以安慧師宗言。後得因中緣如。故此破之。圓明初發。謂八識轉大圓鏡智。初發之時。此前五識即成無漏。以同體故。所謂五八果上圓。若此五轉成所作智。在佛果中則能現三類身。謂大化。小化。隨類化。以此三身應機利物。以在因中有外作用。故果上亦成利生大用也。參禪無明一破。則五根門頭皆光明智照。 如鏡照物。不將不迎。終日應緣。了無一法當情矣。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