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四、清淨三業,一生成就勸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庚四、清淨三業,一生成就勸

庚四、清淨三業,一生成就勸


   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淨,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爲自然,次於泥洹之道。

   這一段經文,是本師勉勵娑婆衆生,依厭捨門,清淨三業。依欣求門,一生成就。佛告彌勒菩薩,及一切苦惱衆生,你們聽了我前面説了許多,關於極樂勝妙,此土惡濁的因果事實,現在也可以生起欣厭的願心了吧!有了厭捨心,便能清淨三業。先要自厭生死老病痛苦,觀察此身,九孔常流,惡露不淨,多苦無樂。如省庵祖師所作觀身不淨偈説:「一興顛倒想,遂有幻緣身。膿血常交湊,腥臊每具陳。紙粘皮裹肉,藤絆骨繮筋。毛覆叢叢草,蟲居比比隣。内臟惟臭穢,外飾但衣巾。四大元無實,諸根豈有真。語言風自響,動轉氣相循。強號為男女,虚名立主賓。百年三尺土,萬古一堆塵。貴賤空回首,賢愚共愴神。徒生復徒死,誰識本來人。」又作八苦詩(見附表十),讀此等詩偈,便能對生死輪迴,老病災難等一切痛苦,深生厭離。更要作七種不淨觀(見附表十一),有什麼可令人愛樂。應該借假修真,自己下決心,絕斷殺盜邪淫等惡業,端身正行,多多做些世出世間的善業。如護生、印經、布施,梵行等,這樣便能使身業清淨。

   「修己潔淨,洗除心垢。」這二句,是説清淨意業。要把自己一顆,被煩惱妄想惡見,染污蓋覆的自性清淨心,用佛法智慧水,好好洗濯一番,不留半點垢濁,恢復原來潔淨的面目,才不會被貪瞋癡的妄心所使,造業受苦。

   「言行忠信,表裡相應。」這二句,是兼說清淨口、意二業,即是儒家所說忠恕之道,也就是至誠。用之於世間,則古道可復。用之於出世,則佛道可成。孔子説:「不誠無物」。《孟子》說:「至誠而不感動人者,未之有也。」《禮記》說:「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忠信,禮之本也。」古德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學佛 —— 有誠則靈。做人—有誠則美,無誠則醜。有誠則樂,無誠則苦。有誠則真,無誠則假。有誠則善,無誠則惡。修淨土法門,有至誠則三輩皆能往生。印祖説:「念佛無秘訣,在至誠恭敬,有一分誠敬,則有一分感應,有十分誠敬,則有十分感應。」孔子何以惡鄉愿,只為他似忠似廉,無非假面孔。孔子何以棄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夫,盡是俗 心腸。因此,佛弟子必須:説話要誠信,言與行相符,表裡要一致;不可花言巧語、妄言、惡口、兩舌、綺語。立心要誠敬,一片忠誠、至誠、虔誠、閑邪存誠;不可諂曲及欺詐。生活要誠樸,勤能補拙,儉可養廉;不可奢華、淫樂、浪費。待人要誠實,正直無私,信用第一。歸納來説:老實做人,老實念佛,必可清淨三業,往生極樂。

   「人能自度,轉相拯濟。」這二句,即是自度然後度人,也就是往相回向,與還相回向。如《八大人覺經》說:「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一世間大事,莫過生死;三界之内,確是火宅。還等什麼?想什麽?留戀什麽?還不趕快用功,辦大事,求出離,了生死。古人説:「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自己成就往生極樂,乘願再來娑婆度有情。自己得度,有了力量,輾轉互相拯拔,生死苦海中的有緣人。往生極樂,見佛聞法悟無生,才有善巧方便,普徧救濟衆生。如觀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説法。

   「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這二句,就是信願念行四門具足,詳如懸談中所說。扼要來講:至心精進,萬緣放下,全神貫注在一心修淨業上。不分心,不二心,無雜心,無間心,至誠心,恭敬心,懇切心。心無二用,什念不生。念佛,只有念佛。往生,只想往生。乾淨俐落,不拖泥帶水。如古德詩說:「一句彌陀萬事休,娑婆苦海莫相留,惟冀早見彌陀面,悟入無生再出頭。」又如《八大人覺經》說:「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四十二章經》也說:「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説,不畏前境,破滅衆魔,而得道果。」又我們每日在唱,普賢警衆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如果能有如是至心精進的馬達為動力,便能積累種種上求下化,六度萬行的功德,以及往生的資糧。淨業行人,所修善根功德中,稱念彌陀與修行十善,是往生淨土的根本業。故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清淨三業,盡報精修。

   「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這四句,是説短時勤苦,永得安樂。如省庵祖師説:「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懶惰一世,受苦多生。」印光祖師說:「佛既丈夫我亦爾,敢不自勉力修持。」希運禪師說:「塵勞逈脱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修行淨土法門,説易很易,説難很難。如果知道娑婆實苦,西方實樂,能有至心精進,欣厭熾然,就容易。没有的話,就難往生。所以古德給我們指出娑婆極樂十種苦樂對比;一、娑婆有不常值佛苦,極樂有花開見佛,常得親近樂。二、此有不聞説法苦,彼有水鳥樹林,皆宣妙法樂。三、此有惡友牽纏苦,彼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樂。四、此有群魔惱亂苦,彼有諸佛護念,遠離魔事樂。五、此有輪廻不息苦,彼有横截生死,永脫輪迴之樂。六、此有難免三途苦,彼有惡道永離,名且不聞樂。七、此有塵緣障道苦,彼有受用自然,不須經營樂。八、此有壽命短促苦,彼有壽與佛同,無有限量樂。九、此有修行退失苦,彼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樂。十、此有塵劫難成苦,彼有一生行滿,所作成辦樂。大家確實認清了此苦彼樂,當然肯一世勤苦,專修念佛。須臾之間,或幾年、幾十年,報盡命終,撤手西歸,永享快樂。明・楚石大師有詩勸說:「人生百歲七旬稀,往事回觀盡覺非,每哭同胞何處去,閒抛淨土不思歸。」「一朶蓮含一聖胎,一生功就一華開,稱身瓔珞隨心現,盈器酥酡逐念來。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樓無地著塵埃,法王為我談真諦,直得虛空笑滿腮。」如果宿根深厚,業障輕微的衆生,不須一生 勤苦,七日能得一心不亂,必可往生,不是須臾之間的事嗎?清朝普能法師作詩説:「我佛慈悲大願王,勸人念佛往西方,娑婆界内輪廻苦,極樂國中壽命長,七日持名 心不亂,六根清淨性昭彰,如來直指菩提路,句句明文在典章。」《蓮華世界詩》也説:「漸看鬢髮著霜痕,自省己非自討論,一世竟成何事業,百年還有幾朝昏。便須立志求安宅,休更甘心赴死門,樂國不遙歸有路,蓮臺好去覲慈尊。」諸上善人!讀這些詩,寧不努力加鞭!雖然勤苦,比起三途之苦,算得什麽?想到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更是一本萬利啊!

   「長與道德合明」,至「次於泥洹之道」,這十句,是說往生極樂,不僅能得快樂無極;而且心與福俱,名為合德。心與智俱,名為明道。福智長滿,是為淨滿,名為盧舍那佛。什麽是生死根本呢?即是無始無明。華開見佛悟無生,永拔生死的無明根,親證不生不死的大涅槃。一證永證,再不會有貪瞋癡等一切苦惱之患了。如《四十二章經》說:「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因為生極樂,就是證無住的大涅槃,不同二乘。以有大悲願力,自在隨意,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皆可隨緣去度衆生。所以説:極樂的菩薩,那種無為自然的境界,是次(接近)於佛果大泥洹(涅槃)之道。因此釋尊勸我們清淨三業,老實念佛,一生便可成就,如佛所證。

   本節所說:自厭生死老病痛苦,至無可樂者,此是知苦。宜自決斷,端身正行,至洗除心垢,此是斷集。言行忠信,至積累善本,此是修道。雖一世勤苦,至次於泥洹之道,此是證滅。乃三乘菩提聖道的心要,也是一代時教的總綱。如依《本經》而修,可無多劫難成之苦,而有一生成就之樂,凡有智者,豈可當面錯過!又豈敢輕視淨土,誹謗淨宗,造無間業,自誤誤人!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