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正題之前,請先看一段鳥窠禪師和白侍郎居易的公案,這一段公案,在景德傳燈錄以及釋氏稽古續略上面都有記載,大意是這樣的:在唐憲宗元和年間,白居易由中書舍人的官位,轉到杭州去當刺史。他因為聽到禪師的道風很盛,所以就入山禮座。到了山上,看到禪師正棲止在一棵松樹上打坐修行,於是就對禪師說:「禪師住處,好危險喔!」
禪師回答:「太守比我更危險呢!」
白居易說:「弟子位鎮山河,那裡有危險呢?」
禪師說:「一般眾生,煩惱熾盛,貪著欲塵,廣造惡業,譬如乾柴遇到烈火,一發即不可收拾,這不是更危險嗎?」
白居易聽了禪師高見之後,大為佩服!於是進一步請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聽了大不以為然說:「說這個!三歲孩兒也會說!」
禪師說:「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聽了之後,大大的讚歎禪師的識見,並且欣然接受,作禮而去。
上面所引的這一段公案,學佛的人大概都曉得。由此公案,不禁令人興起兩個問題:
第一:善惡的定義為何?
第二:何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兩句話,可以統攝整個佛法?
我們先研究第一個問題:善惡兩個字怎麼講?
我們先要明白:一切生命界,都有很強烈的求生欲望,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夠繼續生存下去,不但如此,還希望生活能過得平安快樂。
求生存與求安樂,這兩點是一切眾生的共同欲望。我這樣,別人也這樣,我們做人學佛的道理,就在推己及人,時時替人設想。我自己希望生存與安樂,不願別人侵害到我;那麼,我也就應該尊重別人的生存與安樂,不能去侵害別人。善惡的定義,就是依著這眾生的共同欲望而說的。
什麼是善呢?假如我們除了維持自己的生存與安樂之外,還能夠幫助別人去獲得生存,增進安樂;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去幫助別人得到生存與安樂,這種行為就是善的。
反之:什麼是惡呢?我們要是為了保持自己的生存與安樂,而去剝奪別人的安樂,危害別人的生存,這種行為就是惡的。
唯識學者以為「善」有兩種說法:
第一是就表現於外的行為而言,所謂「順益此世、他世為善」。就是說:一種行為,不但在過去對社會、國家乃至一切眾生有利益,現在也是這樣。不但現在對社會、國家乃至一切眾生有利益,將來也是這樣。這種行為,便是善的道德的行為。
第二是從自己的內心來說,所謂「離諸穢惡,自性清淨為善」。原來我們的內心經常都有貪瞋癡等煩惱在擾亂著,假若有一種方法,能夠使這些煩惱不起現前,我們的內心因此得以清淨,這個就叫做善法。唯識學說善法有十一種:
一、信:什麼叫做「信」呢?「信」是「信仰」,沒有絲毫的疑惑!信宇宙萬有,具足實事實理;信佛法僧三寶功德,甚深廣大;信善惡因果,絲毫不爽。信之本體清淨,又能令內心清淨,所以比喻為「如水清珠,自淨淨他」。這種純淨的心,為修學正法的根基,一切德行皆依此而發展,所以佛經上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二、慚:什麼叫做「慚」呢?「慚」是「慚自」。這是一種反省自己的自覺能力,從這自覺中,發現自己過去種種行為,確實是有很多不合道德的地方,於是慚恥之心不禁油然而生,由於自遣自責的緣故,種種的罪惡過失亦即由此而止。同時,一個真正具有羞恥心的人,不但自己不願自甘墮落,而且對於真理以及賢善之人,更是極端的恭敬尊重。
三、愧:什麼叫做「愧」呢?「愧」是「愧他」。這是一種對世間輿論的重視。當知:我們處在世間之中,並不是我們獨自一人而已,而是有著廣大的人群,在與群體共同生活之中,必定有大家所應遵守的道德行為。大家公認這樣做是合理的、有益於人群的,合乎道德律的,我們就這樣去做。反之,假使大家公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有害於社會的,不合乎真理的,為了尊重社會公論,避免世間的譏嫌,於是就「輕拒暴惡」,絕對不與暴戾、造惡的人來往,也決定不去做世人所認為不可做的惡事,以免內心時時感到愧疚。
四、無貪:什麼是「無貪」呢?「無貪」就是不貪著,對於五欲六塵無所耽著愛戀。
五、無瞋:什麼是「無瞋」呢?「無瞋」就是不瞋恚,遇到不順境界,不但不會對之生起瞋恚的心念,而且能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寧靜,進而更積極的造作一切善事,以改善目前身心所受到的逆境。
六、無癡:什麼是「無癡」呢?「無癡」就是智慧,對於一切事理的真偽是非,都能明了透澈,毫無錯謬。對於真理則切實履踐,對於邪說則毫無保留的捨棄。
七、精進:什麼是「精進」呢?精則不雜,進則不退,「精進」就是「勤勇」,也就是努力向上的進取心。佛法所說的精進,是專約止惡行善說,就是勤修一切善法,勤斷一切惡法,能對治懈怠,圓滿無量功德善事,十方三世諸佛,都因精進而得成佛,任何有益社會人群的善事,亦由精進而得成就。
八、輕安:什麼是「輕安」呢?「輕安」就是心中輕快安樂。當知:吾人無始以來的貪瞋癡等煩惱,活躍在吾人身心之中,就如同一個人肩負著極重的擔子一樣。由於煩惱的擾亂,以致行者在修諸禪定時,總是覺得惛沉不安,不能如法的將禪定修好,可是,一旦將貪等煩惱調伏、遠離,則如人釋去重負,身心立覺調和舒暢,對於禪定的修學,自然無不堪能。
九、不放逸:什麼是「不放逸」呢?「不放逸」就是不放蕩縱逸,不胡作非為,也就是說:時時刻刻防護自己的一念心,不讓它往不正當的方面發展,以免做出不道德的行為。因為不放逸是以「無貪」、「無瞋」、「無癡」及「精進」這四法為體,有防惡修善的功能。
十、行捨:什麼是「行捨」呢?「行」是「修行」,「捨」是「捨去」。捨去什麼?是說:修行人應當捨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以及法相、非法相等;好像行路一樣,如果不肯捨棄當下的一步,那麼就難以再向前一步,如此怎麼能達到修行的究竟圓滿境界呢?「行捨」也是以「無貪」、「無瞋」、「無癡」及「精進」為體的。
十一、不害:什麼是「不害」呢?「不害」就是不損害他人的生命、名譽、財產等等。不害具有大悲愍世的功能,因為眾生在這世間之中,平素所遭受的苦惱,也已很多很多。我們對待一切眾生,理應有所憐憫、同情,盡量減少他們的苦惱才對,怎能再去傷害他們,加重他們的痛苦呢?
以上十一種,都是善法,都是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源,本此十一種原則做去,必能離苦得樂,究竟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