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開示加行法
書籍目錄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
釋頌文科判為三:
二、開演正教義
丙、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第四、明一生之修法者
第五、明修心之量
第六、明修心三昧耶
第七、義明修心學處
甲四、正明主論
乙一、出離心
乙二、菩提心
乙三、正見
丁二、斷相違法
丁三、正贊無過大師
丁一、此法為求解脫者堪入之理
第一開示加行法

第一開示加行法



丙、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如何者,共分七義:
第一、開示加行法
第二、正行
第三、違緣轉成菩提道用
第四、明一生之修法
第五、明修心之量第
第六、明修心三昧耶
第七、義明修心學處

第一、開示加行法

【頌曰】 先學諸加行

謂先依四加行修,而後可入正行,四加行者:
一、思暇滿難得 二、思死無常 
三、思維業果  四、思生死過患

   僅標此四,其廣雖不如《菩提道次第》所說,然功德相等。於此當知加行與正行之分野。或譏黃教學人一生只在加行中者,此未明加正界說。約成佛而說,惟證得大金剛大持位,是正行。其成佛之前一剎那,尚是加行。約密乘而說,圓滿次第為正行,生起次第為加行。生起次第又對菩提心為正行,而菩提心為加行。今以修菩提心為正行,則以前四為加行。四加行中,思生死過患,以思維業果為加行。而思維業果,又必以前二為加行。凡法以此遞為加行,非一成不易。若嚴格而論,凡有修有學,皆在加行,直至成佛,始名正行。今成佛者何人,而敢妄分頓漸,謗人囿於加行乎哉。或謂菩提心一念即生,非關修得,則菩提心自性能生,是無因生,即是常矣。或又謂菩提心是本有,眾生本性即佛,徒為污染覆蓋,故不得見。法在去染,見本來佛。如是,則佛亦曾被污染,豈知宇宙並無污染佛乎。今謂眾生僅有成佛種子,佛則非修不得,彼所云云,謗有污染之佛,其過非小。又皈依三寶,依止善知識,勤行禮拜,依金剛薩綞百字明,悔除罪業,如是之法,得除污染。然此惟為修行之一種,不得謂只此便可成佛。須知向上大有事在,成佛非簡易事。佛之身語意無量功德,皆非無因而至。如無因者,則佛應有自性,佛應是常,此不應理。佛積諸勝因,而成佛果。眉間白毫放光,照澈三千大千世界。口宣圓音,能通異類、眾生得解。具大智慧,遍一切所知境。如是諸身語意功德,皆從修習戒定慧三學,集聚福德智慧二資糧而來。經三大阿僧祗劫長期之修習,非無因也。為明加行正行,縱論及此。今仍回溯本法之四加行。

   本法為修心教授,將令菩提心生起,須具有大悲心。將令大悲心生起,必先具出離心。大悲者,於他有情,受一切苦時,為之感動,心生不忍,即名為悲。寂天菩薩云,自苦猶未夢見,何緣得悲他苦。今為此立一喻,有母令子往安樂處,其子至彼,非安樂地,反受諸苦。此母非不愛子,以愚昧故,不知彼處非安樂,是苦,誤稱安樂,以誤其子。眾生不觀自苦,即不能知他苦,徒事興悲,猶同愚母誤子,無有是處。出離者,謂思維輪迴,生死過患,生遠離心。此於生死過患,必須數數思維,而後出離之心得成猛利。如囚在獄,歷歷思維獄中黑暗無光,居處不淨,飲食粗惡等過患,自不能堪。而後出離此獄之心,至為猛利。若或此囚不思獄中多種過患,惟思少許過患,則出離此獄之心,雖有而不猛利。若或此囚怠情成性,隨遇而安,乃至即就此獄,作種種利己事,方且視獄如天堂,樂而忘返,決定不生出離此獄之心。眾生欲出輪迴之獄,必歷歷思維輪迴之諸種過患,始能生起猛利出離心。若僅約略思維,則心非猛利,甚至沈迷現世名利,方且以苦為樂,決定不能發出離心也。出離心為一切功德之根本,為大悲心之前導。而出離心依思維業果而生。設不信業果,則出離之名尚不願聞,何況有出離心之生起。故修出離心,須思維生死過患與業果。

   出離心亦名解脫心。不思維生死過患與業果,何能成就是心解脫。更前,應思死無常,與暇滿難得。宗喀巴大師云,應思暇滿無常,勿貪現世利樂。凡夫只計較現世利樂,非觀暇滿無常,不能破除其耽著現世利樂之心顛倒執。若在發菩提心菩薩及阿羅漢,不惟不執現世利樂,即後世利樂,亦復不執也。依菩提道次第所示六加行,學者當先掃除靜室,如法安置佛相經典,陳設供品,安排舒適座位,然後入坐,生起善心所,乘此善念之力,而行供養。於供養時,觀想面前虛空中有大如意寶樹,上有廣大蓮花座,具十二層蓮瓣。中央最上層主尊相,為具善慧、能仁、金剛大持功德之宗喀巴大師,體為自己根本上師。心中有釋迦牟尼,牟尼心中更有大金剛持。由金剛持心中放光,左為深觀派傳承諸師,以文殊為主尊。右廣行派傳承諸師,以彌勒為主尊,宗佛以下十一層蓮花,次第顯現無上瑜伽部諸尊,次瑜伽部、行部、事部諸尊,次賢劫千佛、諸大菩薩,次緣覺聲聞,次空行勇識等。依次在外周匝圍繞。最後一層。為護法海眾。如是成就五聚圖相,說名資糧田。能聚福德,故曰資糧。可播植生長諸善種子。故曰田也。

   想資糧田竟。繼依菩提道次第,修禮讚,供養,懺悔,隨喜福善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發願迴向等七支。或誦普賢行願品,隨文入觀,則七支具足。莫謂七支淺近,是初業所修,過去諸大菩薩,皆以常修七支而先見佛,實為大菩薩行。今謁見貴人,尚有贄見之禮,何況面佛,豈可不修七支那。次供曼達,用銀或銅制之曼遮盤。如無法器,亦可暫用手印代之。觀想日月須彌四大部州等,盡世界一切所有,及眾生一切福報受用,悉入曼遮,以供獻於諸佛菩薩,而由三門祈禱:一、請加持消除從思維暇滿起,直至生起菩提心中間與善心相違之一切違緣,二、請加持生起從思維暇滿,直至生起菩提心中間,與善心所隨順一切順緣;三、請加持消滅內外一切秘密災障。如是啟請後,觀想力強者,可如普賢行願品,一一身化為剎塵身,以廣大之須彌四洲,供養剎塵佛。若觀想力弱者,但想一曼陀羅亦可。所想應是清淨剎土。此關本身未來成佛緣起,必清淨莊嚴,福德乃大。又曼遮盤非大,日月須彌等非小,於曼遮盤中,供獻日月須彌,喻如從針孔觀山河,非山河小而針孔大也。故勿以不相容而不能代為疑。如是供曼遮一次,等於播灑福種,福報不可思量。不費一錢,成就如許大有益事,學者作此,輕而易舉,何難之有。

   學者依上三種祈禱而供,勿謂現世福利,不在啟請中。須知啟請第三,消滅內外秘密災障,即已包括增長世間福利等在內。既供養啟請已,則串習所緣境而修。須加集福懺罪二種緣起,喻如稼穡之事,先播種子於良田中,得日光水土和合為緣,益以除草去石等事,而後苗得滋長,收穫可期。此中緣念,喻如播種。集福,喻如日光水土和合為緣。仟罪,喻如除草去石等事。故緣念與集福懺罪必應和合而修。更求上師加持,始有成就。修慧修定,亦復如是。於修定中破沈掉等過患時,亦必如此。此三合修,通一切功德。上來略說六加行竟。

   今當說修,修有二種:一、觀察修,二、專住修。一切修法不離此二。於止觀中,亦有觀住相間,而修之時。修菩提心,如不先觀察粗細二分,出離心,思維死無常等事,僅專住一境,修無分別,則菩提心不能生起。頗公大師云:觀察修非難行事,眾生從早至晚,十二時中,於世間法,如何爭名逐利,乃至自贊毀他,陰賊險狠,傾陷虞詐等,皆刻刻觀察,無微不至。此是眾生串習而修之觀察。今但轉此串習之觀察修以修佛法,甚是現成。些言極能揭發觀察修之精義。故在修時多以觀修為主。非一心專住修定,即能成佛。專住修者甚至並非真正修定,而反成相似定。故應以觀察修為主,而包括住修,此應了知。

   復次,修分二時,謂入座,下座。人座時修者,分初中後三段,初懺罪集福;中,正修所修法;末,發願迴向。下座時修者,一、常具正念,二、不放逸,三、守護根門,四、飲食知量。上座時是正修。下座時,明修外應作之事,故亦名為修時。下座為未修時。飲食知量者,如金剛乘,有飲食偷伽,其飲食,須與所修法,及身心相應。法能相量,便是合量。又學菩薩行者,食時,想此食布施身中眾生小蟲,如服藥而食。此是菩薩行飲食所知之量。又金剛乘別有睡眠瑜伽。顯教亦說,當如世尊右脅吉祥而臥,作獅子臥,以善心所入臥等。類此甚眾,茲但略說,不復縷舉。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