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一、須於相續中生起正見之理
書籍目錄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
釋頌文科判為三:
二、開演正教義
丙、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第四、明一生之修法者
第五、明修心之量
第六、明修心三昧耶
第七、義明修心學處
甲四、正明主論
乙一、出離心
乙二、菩提心
乙三、正見
丁二、斷相違法
丁三、正贊無過大師
丁一、此法為求解脫者堪入之理
丙一、須於相續中生起正見之理

丙一、須於相續中生起正見之理



甲一、敬禮稱供 甲二、發願造論 甲三、勸請聽法 甲四、正明主論 甲五、勸請修行

乙一、出離心 乙二、菩提心 乙三、正見 

今當述正見,此分五科。


丙一、須於相續中生起正見之理 
丙二、生見之方便 
丙三、乃至現空別起,仍未通達空性 
丙四、見已生起之分齊 
丙五、應成派特法


丙一、須於相續中生起正見之理 


【頌曰】不具通達法性慧 雖修出離菩提心
    終不能斷生死根 故勤方便通縁起

   內道正見分世間、出世間二種。能正知由善因生樂果,由惡因生苦果之理,為「世間正見」。此處所將說之通達無我之慧為「出世間正見」。

   明善惡因果之世間正見,能滅除斷見執;明人法性空之出世間正見,能滅除常見執。

   外道之不許前生後生、謗無業果,故墮斷邊,此可以世間正見破除之。外道之許大梵天,自在天等創造情器世間辦法,許彼是世界主宰,又許生死是有邊際,故墮常邊;此可以出世間正見破除之。外道許世間有常法,同時又許有解脫,而不知解脫者,乃是由不解脫轉變為得解脫之謂。既有轉變,豈得是常,既許梵天等主宰是常,又許彼等已得解脫,自語相違,不攻自破。天主等既是造物之因,故其因應是常,所造之法是能得解脫,須有變異,故又許其果非常,不變之常因須有變異之無常果。在因位是常,在果位是斷,故外道或墮於常,或墮於斷,或並墮常斷。

   凡內道皆許有業果,故無有墮斷邊者。唯自續以下,唯識、有部、經部,並許諸法有自體,是詡實有,故皆墮於常邊。外道於有業果立為無,自續以下諸內道於無自性立為有。前者為斷見,後者為常有。執斷見者墮大寒地獄,受無邊苦,故所宜遮。執常見者犯不得出輪迴脫生死之過患,乃至未捨常見以前,均無解脫之望。

   《四百頌》云:「有者往善趣,無者往惡趣,如實達正見,即能證解脫」。有者,謂執常見之人皆往善趣受輪迴苦。無者,謂執斷見之人皆往生大寒地獄受苦。自有常見以上者,不問其如何勤修三學,菩提心及出離心,均不能由輪迴中得解脫。蓋執常見者其見是邪見而非正見,無能斷生死根本之慧故也。

   法性,亦名實相,亦名實際,又名法界、自然相、自住相,異名同實,皆是諸法性空之義。吾人見瓶時,但見瓶之相,而不能見瓶之實相。瓶之實相,乃瓶相以外之實際法相。此實為何,即瓶是諦實所無,自性所無。此諦實無或自性無之實相,因無明所蔽,故不能見。遂因見瓶之相以為是諦實有,由瓶相而生實執,由實執而生煩惱,由煩惱而造業,由業而流轉生死輪迴。

   吾人能見瓶之生、住、異、滅相,而不能見瓶諦實無之實相。吾人能見金質之瓶相為金瓶,但亦不能見金質之瓶之諦實無。因不能通達此實相,故是無有通達法性實相慧。欲求在自相續中生起此慧,必須勵行三事而後有望,三事維何?

   一、為依止能無倒了知一切經教要義之善知識,從之聽聞無垢正法,尋求教授。
   二、為觀上師本尊無二,殷勤向之啟請加持,積資淨障。
   三、為勵力求聞廣大經論教授,依聞思力,求了經教要義。 

   須知通達空性慧為極大之慧,其生起時有賴於廣大福德資糧,將此三者合一修習,能於相續中引生正見,乃文殊親告宗喀大師生起正見之最勝方便。宗喀大師就文殊求聞正見,文殊以極簡要之語告之,師不能解。復請,文殊乃告之曰,汝依此三者勤力修行,當有空性慧生起之日。師依言而修,遂得解空正見。吾人應知此乃宗喀大師示現吾輩,以空見生起之不易,故先示現向文殊請問,繼復示現文殊所告之三合一敎授修習,遂得生起正見。非宗喀大師真實不能了空,真實須請問文殊而後始知修生起空見之敎授也。智慧廣大如宗喀大師尚須如此,我輩凡夫可不努力積資淨障,勤求聞思而逐得生空慧乎?若不如此修習,則雖云修習中觀正見,終不過聊種習氣而已。苟未生起空慧,雖依上述生起出離心、菩提心教授勤苦修習,或專修禪定,上生無色界,得五通、八大成就,終不能解脫生死苦。不僅此也,即在相續中真正生起出離心,亦須觀待空慧、無空慧則出離心亦不能真實生起也。

   又小乘聲聞,獨覺果,亦須有空慧始得成就,況在大乘佛果,此乃入行論密意。或曰,汝昨謂菩提心是成佛必要條件,今又說空性見是成佛必要條件,豈不相違,以必要條件不容有二也。答曰,是不然,皆無過也,此等皆解脫因也。空慧是得解脫之主因,二乘所共之因。菩提心及出離心則有共、有不共,是求得解脫之助伴。

   《入行論》云:雖盡修十六行相,若不知空性,則餘十五行相皆不生起,其意蓋明指空性見乃解脫因,其餘十五行相乃所以成熟自己之相續者也。是故修出離心亦用以成熟相續,令此相續中能生空慧。及空慧已經生起,彼時出離心方得謂為圓滿生起,方得使吾相續真正獲得解脫。又若初時無有出離心,則因不厭生死途亦不力求正見,因厭生死,方求出離,既求出離,始欲解脫,為求解脫,方尋正見也。

   總之,聲聞獨覺以空慧為主,以出離心為助伴;大乘人亦以空慧為主,以出離心、菩提心二者為助伴。依出離心而修空慧,所得解脫為小乘之涅槃。依出離心菩提心二者而修空慧,所得之果為大乘之佛位。是故無智慧之方便不能得解脫,無方便之智慧所得者亦非圓滿解脫也。無智慧之方便者,如當行布施時,於施者、受施者及施物三者,均執有自性,墮於常邊。此執有自性之實執心,所行布施,不僅無助於解脫,且為成佛魔障。其餘持戒忍辱乃至禪定諸度,若有實執,皆無助於求得解脫者。未解空性,專習禪定,不問達到何種境界,皆與外道之禪定無別。天行外道修得無色界有頂禪定,在定中住經八萬大劫,出定之時,見其頭髮被鼠咬碎為巢,立生瞋心,遂墮地獄,此可知無空慧而修定者終不免輪迴苦,終不得解脫,蓋以彼未能摧毀生死根本也。經云:「若未斷我想,從此復生惑。」然則生死根本者 何,無明是也。《釋量論》云:「雖廣修慈等,終不斷重過;為有無明故,宜勤求正見」。此謂不修空慧但修菩提心等,不能斷生死重過之無明,欲斷此根,須修空性正見也。

   內道大小乘各宗,各別許有一生死輪迴之根本。隨佛說小乘諸經行者稱曰小乘;隨大乘經行者稱曰大乘。經部、行部是小乘二宗,唯識、中觀是大乘二宗。四宗而外,別無內道宗派。漢藏佛教,宗派雖多,所依必是佛經,必是此四宗之一而後可,否則依於外道邪說,雖自名佛法,實非佛法也。藏地各宗又各自許為中觀宗,且各皆自許為中觀應成、自續二宗之應成宗。此應成宗中又復各標特法,異派紛歧。此諸宗派,欲謂其為佛法,則雜染甚多,至不醇正;欲謂其非佛法,則既有謗法之嫌,復非他人所樂聞,言其是非,至為不易。總之,宗派之生起,依於各各所見之不同,其中有為真正中觀應成宗者,有非真正中觀應成宗者,但彼後者既非自續,唯識,亦非有部、經部,然則其見之是否為佛法,亦成疑問。若謂為是,則上述四宗外尚當有第五宗,此固不可。若謂為非,則必召大諍。

   印度四宗,各許有不共之生死根,有部所許生死根,為常一自在之補特伽羅我執。經部許無方分時分之極微為生死根本。唯識許自證分為生死根本。自續許諸法詡實有為生死根本。中觀應成宗則以人法一我執無明為生死根本。既各有如此生死根本之建立,於是有部則破常自在之我後為得解脫,自續、唯識、經部則各將其獨立自在之我破滅後為得解脫,應成宗則謂通達無明所執之人法我是無是空之後為得解脫。自續唯識解無明之義,謂於外境之真實不明為無明。自宗應成宗則如俱舍所說,謂無明者是明之反面敵對,此明又非任意之明,其敵對之反面又非「但無」及「但非」二者。例如「假」之反面敵對為「真」,而非「無假」及「假」以外之任何第三者(非假)。又如「親」之敵對反面為「仇」,既非「無親」,亦非「非親」。「無親」於「親」不成敵對,以此人但是孤立而已。「非親」於「親」亦不成敵對,但與此人不相識不相涉而已。又如「和」之反面為「反」,而不是「不和」及「無和」,以不和僅止於不和,不必相反,「無和」亦僅止於無和,不必相反也。此處之「明」,是通達空性之智慧,「無明」乃與此智慧相互敵對而行違反者也。乃與此智慧相互敵對而行違害之邪慧也。與通達二無我慧相違害之邪慧所具取境之行相,或轉入外境之姿態,須與二無我慧取境之行相不同而且相害。通達無我慧之取境行相是取無我為無我,邪慧或無明之取境行相是取無我為有我。換言之,彼由分別心安立人法為有我者即是無明。《四百論》云:「因緣所生法,執為真實有,佛說是無明。」如是解釋無明,是龍樹、提婆師徒密意。然則此無明何以是生死根本耶。《寶鬘論》云:「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若時有我執,依此起惑業,由業復受生」。意謂因有法我執無明,遂生人我執無明,由有人我執無明,遂生三毒煩惱,由此煩惱造起新業,由新業力引後有果而復受生,遂有輪迴。《入行論》及《靜意請問經》中亦說人我執是生死根本。《靜意請問經》云:「有如斷樹根,枝葉皆枯萎,若斷薩迦耶,生死根亦斷。」《八千頌》亦云:「因執我、我所,遂有生死流。」其他經論同此說者猶多。生死根本既是人法我執,除無我空慧外,但修出離心,菩提心,永不能摧毀我執,即永不能脫離生死;此修空慧之所以最要也。或曰,然則永摧我執無明者,誰歟?曰,緣起義。或又曰,上文說空性能斷生死根,今又說緣起義能摧毀我執無明,緣起是世俗,空慧是勝義,則緣起與性空二義之關係為何如,曰緣起即是性空。或又曰,若爾,則世俗亦勝義矣。曰,不然。若能通達世俗緣起,更依此修習,則能證得勝義空慧,非謂世俗即勝義也。有此空慧,逐能斷人法我執,不墮輪迴。

   原頌:「故勤方便通緣起」,至為重要。通達空性之關鍵,但在緣起,若不通達緣起,則或墮斷邊,或墮常邊,終不能了解遠離二邊之中見,故了中觀必在已了緣起之後。故宗喀大師不直接說明勤方便通空性,而殷重說明勤方便通緣起。至於無我空慧所以能斷無明者,以此慧能破除無明所取之境故。破我執無明之方法,非如從肉中拔刺,但用針將刺從根挑出,不問皮肉如何,而先須無我空見為能對治,以破除我執無明所取之外境,即所對治之「我」。此所對治境之我,乃至未能生起無我空慧以前,無能破除,此慧一經生起,立能破除之。唯我執邪慧與無我空慧二者,同在一心相續中,我執何獨不能將無我慧滅除乎?此則當知,我執及空慧二者中,後者能摧毀前者,而前者則不能摧毀後者,蓋以無我空慧有正理為後盾,能契入人法二境實相,其力大。我執無明但於人法上增益有我,不能契於人法之實相,其力小。又我執與無我慧,非如「有瓶」與「無瓶」之能互相否決。空慧能除無明,無明決不能除空慧也。相續中若有無我慧生起,我執立被排除,二我執若經除去,則其他煩惱亦因以除。因煩惱之所以生起,全是對外境所起愛憎之心之所招致,此愛憎之心即是無明。若斷無明,煩惱自然不起,如斷身根,餘根皆滅。是故諸煩惱不必一一修習對治,但修空慧,以斷諸煩惱之根本,即無明,則一切煩惱悉淨。是故空慧者,有如太白萬應仙方,能除萬病,然亦非謂一修空慧,諸苦即能頓斷,應知此尚有次第,即無明斷則業斷,業斷則生斷,生斷而後苦斷也。

已釋須生正見之理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