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一、敬禮稱供 甲二、發願造論 甲三、勸請聽法 甲四、正明主論 甲五、勸請修行
乙一、出離心 乙二、菩提心 乙三、正見
丙五、應成派特法
【頌曰】此復以現除有邊 及以空分除無邊
若知即空現因果 則邊執見不能奪
此復具慧諸所化機引生遠離二邊中見之決定方便,是用現分破除自性有之常邊,以自性空之空分破除世俗中無諸法之無邊。即于空性之中現起善因生樂果等緣起不誣之理,若又已知,則執常斷二邊之邊執見不能劫奪動搖前述之正見矣。此頌是應成宗不共正見。
自續以下各宗無能以現分除有邊,以空分除無邊者。至若以現除無邊,以空除有邊,則內道各宗之所共也。應成宗不但能以現分除無邊,且能以現分除有邊;不但能以空分除有邊,且能以空分除無邊;故為最上,故為希有。
順世外道許現見為有,不見為無。但許今生,不許前後生。許種能生芽,謂為已除斷見之無邊;許前生後生是自性空無,謂為除常見之有也。
今應成宗雖亦許三生無自性,而承許之理非同順世,又非同唯識宗所許之遍計無自性。順世外道說前後生無,是世俗無之全無;應成宗所說前後生無,是世俗有之自性無。是故內外各宗皆有一種遣有遣無之方便。內道並許有為法從緣起生,以遮遣斷邊;凡有為法皆剎那變壞,以遮遣常邊。唯識派依他起即緣起,又是實有性,故依他起性既能除常,亦能除斷。內道共許緣起並除常斷,故說緣起因是正理王。
至於一異正理,則但除常邊,不若緣起因之並除二邊也。應成自續二派,皆以說諸法在世俗中無、是斷邊,皆以諸法有自性、是常邊。
緣起因者如說:芽非實有(宗),依緣起故(因),譬如鏡中影像(喻)。若有人問曰:芽是實有之芽否,則答曰:否。問曰:何故非實有?則答曰,因芽是依緣而生起之故也。譬影相,是依鏡、形象、與無垢等緣而生者,彼影像非實有,故此依種子等緣而生之芽亦非實有。問者遂能依於緣起之因,而悟芽非實有。由緣起因所立之理智,即緣起理智。依此因能除常斷二邊者,因芽是緣起,能除世俗中無芽之斷邊;以芽非實有,能除勝義中有芽之常邊;此內道各宗所共之緣起因也。至於應成宗則較此更細。上述之緣起因,芽非實有是所立,依緣起故是能立。就應成宗解之,在能立中,不但有緣起之能立,且含有無自性之能破。故此能立,不但如餘宗以緣起之能立除斷邊,且能以其無自性之能破,破芽是實有之常邊。此緣起能立因中,所以包有能立能破者,今且分別詳言之。由其是緣起故,知此芽乃是依分別心往施設處假立而有者,此有是現分,如此之現分,顯然非實有,故能除常。至其所以非實有者,尚有得而言之。緣起一語,全譯當為「依因仗緣而起」,由說依字,即知芽是依于他者,既依於他,則無不依他而能自立自由自成之性,亦如線香,不能不依手扶而自立于棹上然,是謂無自性。故由說「依」字,即能除有自性之常邊。仗者,互相仗托之謂,亦能除有自性之常邊。此乃緣起因中有能立以除常邊之理也。
又由無自性之能破觀之,知所無者乃是自性,則自性以外必另有一法存在。此處唯「自性」是「無」,故世俗中一切法皆非「無」而應「有」。無自性乃是空分,此無自性能見世俗有,故空分能除斷邊也。然則可見餘宗僅能以所立芽非實有故除常邊,以能立是緣起故斷邊,今在應成宗,不但以能立是緣起故除常邊,且能以所立芽非實有除斷邊。所立是空分,能立是現分,故應成特法,乃在以現分除常,以空分遣斷也。諸法性空之能立因,有(一)一異因,(二)依因判決,(三)依果判決,四依因果四邊判決及五緣起因而為五種,在用前四因觀察諸法是否性空之後,更須以所得結果與緣起因相印證,若與緣起因相合,則結果為正,否則為誤,例如以一異之因觀察後,其結果若不合緣起,則墮斷邊,故緣起因乃眾理之王,其餘四因則如臣僕,臣僕所作須順王旨,否則得罪。唯其決定諸法是緣起,更能決定諸法是性空,甫於緣起得決定,立即能除常邊與斷邊,立即同時現起現空二分之決定,自續中觀師猶不能達此理,可想見其難矣。即應成中觀師,亦須于觀察正見已達圓滿分齊之後,始能於此理得真正決定。由決定了知緣起之力,現起空分之了知,乃是二諦同時現起于心中之境界。我輩凡夫心中,乃于一時現起勝義諦決定,於另一時現起世俗決定者,其能後得位同時雙緣二諦,唯佛為然。某一補特伽羅,若能于現分緣起甫生決定,又同時能生空性見,如見影像,雖影像現似形相而實無形相,以引起影像非形相之決定者,則彼補特伽羅已獲觀察正見達到圓滿之分齊。先賢對于現空二分同時現起,是同現于一心中乎?抑是分別現于同轉之二心中乎?爭論雖多,要而言之,若能有上述之境界現前,謂影像現時為緣起,知影像中無形相現前時為性空,甫定現分是緣起,立定空分是性空,則為達到清淨分齊。此時不但能用緣起義決定性空義,且能用性空義決定緣起義,即所謂顯性空為緣起者也。
龍樹說性空是中觀道理,緣起亦是中觀道理,故性空緣起雖非是一,實乃相同,實乃一事而異名,如云有兔,及云寒光,皆月之異名也。或曰:若緣起性空成為一事,則是緣起亦性空,性空亦緣起,二者全無別矣。答曰,是又不然。謂一事者,謂一相互關連之事,其關連之情形,是如能了性空,即能了緣起,若不解緣起,即不解性空。若就諦實而言,則緣起是世俗,性空是勝義,二者乃不可立為一事者也。
總之,能了知緣起是性空,及能了知性空是緣起,始能了知緣起與性空二者為因果法,了知二者有因果關係,始能建立緣起、建立性空也。或曰︰然則了知空性為因果之理何如?將顯空性為因乎?為果乎?空性者,無為法也,常法也。常法不得有因果,敢問汝將常法顯為因果之理何在乎?若顯空性為因,則空性是因,如種子等;若顯空性為果,則空性是果如苗芽等,于是空性成為可飲可食之法矣,烏乎可!答曰,空性本身無因果可見,誠如尊言。但吾人心中卻能現起空性為有因果之法,如觀待于果,而後有因,觀待于子,而後有母。以須觀待,故名緣起。以是緣起故有因果。由有果故立因名,若無果則因名不能立,一如無子不能立母名然。緣起之關係所以能成立者,由于有因果故。因果關係之所以能成立者,由于是性空故。若無性空,則無緣起,若無緣起,則無因果。蓋善因能引樂果,惡因能引苦果,待因之善惡,起果之苦樂,故因果成立而後緣起成立。由于是緣起,故能顯其性是無、是性空。由于是緣所生,故非自生,非自性生,而是無性,是性空也。然則若無性空,則無緣起,若無緣起,則無因果,其理明矣。此即吾人心中所現空性是有因果法之理也。此復由性空故,始能相待,由須相待,故是性空,前已言之矣。
《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謂性空四門。色即是空,謂色之自性空也。空即是色,謂色之性空,乃觀待色法,乃色所有之法性也。若無有色,則無有色之法性,即無有「空」矣。空須觀待色法,故空即是色也。由無數微塵許自性,始能令色法現起,猶如有虛空而後有山河房舍也。若無性空,則處處皆是自性,焉有諸法。吾人欲安置一碗,須先有一安置碗之空處,與色法現起之須有性空,其理正同。破除礙對、即得虛空;破除實有,即得性空;既得性空,始能現起俗諦諸有緣起之法,其理亦同。在因位中,固須有如此性空理;即在道位,亦須有性空之決定,始能生起種種本尊。即在果位,亦須有法身自性身,始能生起化身報身。
不但因、道、果位如此,即在純名假有之上建立因果,亦須性空。彼由分別心所安立之無自性補特伽羅,造無自性之業,受無自性之果,亦須性空。知由性空以見緣起之理,始能引生空性正見,除常除斷。若被常見斷見所奪,則于積集二資糧,心不深生愛樂,二資糧既不圓滿,故亦不能成佛。
彼墮斷邊所以不能積集福德資糧者,因其謂無世俗諸法,世俗諸法均是錯亂心識所現,善惡趣之業果,取捨均無其義,遂不從(不信從)業果,不樂善行,故不能集福也。且此有情,因前生習氣,但喜惡行。因放逸故,但種惡因,終至趣三惡趣。來説,像與表又墮常邊所以不能積智慧資糧者,因執常見,故許自性,既許有自性,即不能生無我空慧,未生空慧則不斷二障,不能證得遠離二障之法身。是故宜力求不墮於常及不墮於斷。此復須得中觀正見,達得正見觀察之圓滿分齊。通達空性之人,所有信因果心,強於未達空性之人多倍。於空性所得決定愈多,則所生因果信念愈強。觀其人信因果之強弱,而知其解空 性之高低;其信因果之強弱,又可由觀察其人對善惡取捨嚴明之狀而知也。因果不苟之人,易得佛果。以其于能引佛果之善業,必不顧身命而往求之也
已述應成特法竟,今當述勸請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