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一、略中四頌
書籍目錄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
釋頌文科判為三:
二、開演正教義
丙、正教授引導弟子之次第
第四、明一生之修法者
第五、明修心之量
第六、明修心三昧耶
第七、義明修心學處
甲四、正明主論
乙一、出離心
乙二、菩提心
乙三、正見
丁二、斷相違法
丁三、正贊無過大師
丁一、此法為求解脫者堪入之理
戊一、略中四頌

戊一、略中四頌



甲一、引入此論方法如何  甲二、本論  甲三、總結 


甲二、本論乙一、讚緣起因相 乙二、正稱讚 乙三、結讚 


丙一、由聖教無染門讚無過大師 丙二、讚佛為解脫道大師 丙三、隨念佛恩


丁一、說緣起空義法 丁二、斷相違法 丁三、正贊無過大師

丁一、說緣起空義法複分略廣 戊一、略中四頌 戊二廣說 

【頌曰】由彼彼依緣 說彼彼性空
    離此更何有 稀有善教誨。
    愚者執何法 堅固邊執縛
    智善彼即是 戲綱盡斷門。
    此教于餘未能見 故唯稱尊為大師
    外道竊名以飾贊  如于野牛呼獅子。

    稀有大師稀有依 稀有勝說稀有怙
    極善宣說緣起教  于彼大師我敬禮。

初頌正說緣起性空理,彼彼指有為無為法,有為無為皆依緣起,故皆性空, 即此二句已能使人離斷常二見,此處彼彼依緣仍以有為法為主,有為法虛妄如幻, 唯識家亦能知之,所謂以有為法為主者,就有為法粗相抉擇其無自性,則對於無 為法之無自性亦易了知,龍王請問經云,緣生即無生,彼無生性故,依緣故說空, 依空解諸苦。本頌即本此處經義而開演者,例如茶杯,訊其如何而生,則知由因緣生,非自性生故,說茶杯是無生,彼無生性一語,即答上句彼無自性生意。三 句以其依緣故說為空,而非實有,此偈系就空義諦說緣起理。再譬之如苗芽等依 水土日光種于諸緣而生,即非自性生,如為自性生,則苗芽不待水土諸緣直由苗 芽而生苗芽,而實不能,故知自性之中,原無生性,再簡捷言之,凡法依他力而 始有生,即非自性生,如不依他力而生,則為自性生,苗芽非自性生理征尚多, 專就非自性生一點,尚不能遠離斷常二邊,必知其依緣起,故非自性生,始能斷 除二邊執著,經偈首二句有緣生即性空、性空即緣生義,凡有為法皆由與緣牽引 和合而後生,故曰緣生,亦曰緣起,藏文為敦則,敦即依義,所依為佝,即因與緣,依賴因緣即無自性,如鐘擺動必依發條人工諸緣和合而後擺動,原非自性擺 動。如電發光必依機器水火力諸緣和合而後發光,非自性發光,但恒人往往不加 分析,誤為自性擺動,自性發光,心中暗起一種自性執著,必經人教授,加以分析乃能悟入緣生無自性理。通常一切耳目所接,一切諸法莫不如是,若不分析即 皆執為各有自性,加以分析則知皆依緣起,緣複依緣一切皆無自性,因此之故,內外諸法有雖是有,但為依緣之有,而非自性之有。知其為依緣有故,則斷見之過可遮,知其非自性有故,則常見之過可遮,由遮二邊,故得二種定知,由依緣 義生起估諦定知,由無自性義生起真諦定知。入中論有云,任何一法,皆依緣有,由此之故,即離四邊,以此智慧斷盡戲綱,緣生無生之理,略說如是。

所謂善教海者,即以依緣而生,征明無生之理,遮斷二邊,由遮二邊得二諦 正知,以二諦正知雙修福慧,感得法色二種佛身,故為善教侮中之稀有者。

次頌愚者,總謂凡夫及初業有情,此處特指執緣起法有自性有情,如苗芽依 水土諸緣而生,而此類有性于諸緣上執有自性生,彼以為如無自性即不能生,從 唯識家起,以下二部有情皆包在內。彼謂火生煙,火與煙本具有能生力,何以故,火不能生水,乃至虛空不能生餘物,以虛空等本身即無能生餘物力故,彼如是於 緣起法上反執自性,執為實有,墮為斷常二邊。中現智者善達緣起法即無自性, 即非實有,故對於一切依據緣而生諸法上所起一切戲論綱,皆悉破裂。又愚者墮于二邊,為生死縛,智者為離戲綱,從生死得解脫,故餘派皆不了知緣起法與緣 起義,中觀派不特了知緣起法,且了知緣起法上無上之義,所以能遠離二邊,解 脫生死。門宇當作法門解,中觀派以緣起為征明無自性之方便,將自生、他生、 共生、無因生諸戲綱盡斷無餘。月稱菩薩云,斷盡四生者,其喻無薪即無火。

三四頌,此教之教,指說緣起即空之教,言餘教皆未見及於此,唯世尊見及,故唯世尊可你大師。如謨底外道、仙人外道、等六種外道,雖各自立大師之名,直如野狐冒獅王名,觀彼狐。身實無獅和,據阿奢黎倫敦傑所著印度有四種常見 外道,一種斷見外道,斷見外道又稱遠離外道,彼不承認有過去因緣,問心依何 有,謂依身有,問身依何有,謂依四大有,問死後四大何歸,謂四大還歸四大,故彼不承認有前生,複不承認有後生,彼謂身死心斷,如汝內道所謂阿羅漢究竟邊心,無有來去,又如火滅成煙,煙入於空,故無來生,智者以理以量視彼所說 如小兒語,而亦妄稱大師,真如狐竊師名,又西藏所謂謨底外道者,自造有謨底 經,自以所見為解脫道,亦自有其理智抉擇,自有其所證定境,略似空明定,於 彼擇義所證境,立為究竟境,解脫而非解脫。複有一種有情,不用理智,不立宗義者,內道所謂宗義者,不論其為經部或婆沙部或唯識派或中觀派,皆由皈依三寶之門,以其理智抉擇一切性相,而認定生死苦惱根蒂為何,內外一切法根蒂為 何,得其決定,始立以為宗義,但外道之理亦須了知,以外道各有所認為解脫道 者,或觀 字,或住瓶氣,於禪定中偶得道境,即認為解脫道,而立種種異名, 或名離一切苦,或名離生死,實則不過一種定,或一種見耳,而即謬許為究竟道, 以視能仁所示緣起究竟道,相去懸絕,彼等皆未夢見,故由外道思維所見之理, 所立之說,所具之小小功德,至何境界,即知佛為稀有大師,即由佛見無謬甚深 緣起空理,說無謬甚深緣起教,安置眾生於究竟解脫道,故為眾生真正皈依處,稀有勝說者,以種種理種種方便為眾生說,調伏眾生,而為眾生依怙也,兒以一 切外道加以比較,愈益驚歎,惟佛始為稀有大師,惟佛說始為稀有勝說,惟佛始能作眾生善知識,為眾生稀有依估,如彼外道者,有認為一切皆大自在天所造, 就認為一切皆神我所造,此與正淨解脫道不啻相背而馳,皆屬邪見邪說,不能作 眾生真正善知識,如何能如佛稱為大師,稱為勝說,稱為依怙哉,故于世尊應敬禮。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