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可以放下事物之前,你必須完完全承認它們的存在,我們禪坐的目標,是善巧地讓潛意識能在意識中顯現,讓我們意識到所有的絕望、恐懼、痛苦、壓抑與憤怒,人們都有緊緊追求著崇高理想不放的傾向,因而對自己感到非常失望。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我們有時覺得自己不盡理想或不該憤怒,由於諸多的應該和不該,於是,我提起了去除惡事的欲望。此欲望具備了正直的特性,去除惡念、憤怒與嫉妒似乎沒什麼不對,因為一個好人是「不該這樣的」,因此內心產生罪惡感。
在反觀這件事情上,我們意識到想達到這理想的欲望,與想除去這些惡事的欲望,這樣做的話,就可以放下了。所以,與其去成為完人,不如放下那個欲望,因為留下來的,只剩清淨的心。所謂無須成為完人,是因為清淨心才是是否成為「完人」的關鍵。
在理知的層面上,「滅」是很容易了解的,但「實現」它可能相當困難,因為它勢必要與我們所無法忍受的共存。例如:當我剛開始打坐時,我有個想法,認為打坐會使我更仁慈、更快樂,我期待能經歷極喜的心境,但是在前兩個月裡,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仇恨與憤怒。我心想:「太可怕了,打坐反而使我更糟糕!」
但是,後來我反觀如此強烈的仇恨與憤怒產生的原因,發覺我大部分生命裡的許多時候都在試圖逃避這所有的一切。我曾經是個讀書狂,不論走到那兒,都必須帶著書,只要恐懼或瞋怒一出現,我就會打開書本來閱讀,或者抽煙,或大口大口地吃點心。我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是個仁慈的、不會瞋恨他人的人,以致於一直壓抑著任何瞋怒或忿恨的跡象。
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剛出家的幾個月裡,會拼命想找事做的原因,其實我是在試圖找事情來使自己分心,因為在禪坐中我開始記起所有故意要忘掉的事,從童年到成人的記憶不斷在心中浮現,於是憤怒與仇恨開始變得很明顯,似乎把我整個人都淹沒了,但我內心也開始意識到必須耐得住,所以我便忍了下來。
所有過去三十年的生活裡所壓抑的仇恨、憤怒,在這時沸騰到頂點,後來在禪坐的過程當中,它自己燃燒、消滅,這就是淨化的過程。
要讓這個「滅」的過程起作用,就必須願意受苦,這就是我為何強調忍耐的重要所在,我們必須打開心房面對痛苦,因為在包容痛苦中,苦才會止息。
當我們發現身體或精神上受苦時,就去面對當下真正呈現的痛苦,我們完全接納它、歡迎它、注意它,讓它原貌呈現。也就是面對一個不愉快的情況,我們必須耐心對待並加以忍受,我們必須忍受無聊、絕望、疑惑與恐懼,才能了解痛苦自會消滅,無須去逃避它。
只要我們不允許事物消滅,就是在造新業,如此一來,只會強化我們的習氣,當事物生起時,我們執著並加以造作,而使每件事都更加複雜,這麼一來,這些事情會在我們往後的生命中不斷重複再重複。
我們不能隨著欲望與恐懼團團轉,還指望達到平靜,我們該反觀欲望與恐懼,使之不再迷惑我們,在我們能放下之前,必須先了解到底是什麼在迷惑我們。我們必須知道:欲望與恐懼皆是無常、苦、無我的,一旦看穿、透徹它們之後,苦就會自行消滅了。
將「滅」與「消滅」作明白的區別是非常重要的-消滅是內心產生想消滅某物的欲望,而「滅」則是讓任何已生起的現象自然結束,所以它不是欲望!它不是我們心中所創造的,但卻是生起而後終歸息滅的──有生必有死的。
因此,「滅」不是自我,它不是從「我想消滅」的意識而來,而是得自當我們讓已生起的自然息滅。如要這麼做,我們必須捨棄渴望,也就是放下它,這並不表示要拒絕或丟掉,所謂的「捨離」,意思就是「放下」。
然後,當它滅時,你就經驗到「滅」、「空」與「無著」了。「滅」,是涅槃的另一種說詞,當你放下並讓它息滅時,剩下的就是平靜了。
各位可經由自己的禪坐而經驗到那種平靜,當你讓欲望在心中息滅時,剩下的就是平靜,這才是真正的平靜,也就是「不滅」。當你真正認知它的本然時,你就了解滅諦了,這當中是無我的,但警覺與清明仍是存在的。喜悅的真義是平靜的,是出世的心。
如果我們不讓它滅,我們就會自以為是地行事,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時直到我們開始禪坐,才會開始了解:原來我們的生命裡有多少的恐懼與自卑是來自於童年的經驗。我記得小時候,有個非常好的朋友,他背叛我、拒絕我,從那次後我沮喪了好幾個月。
這件事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後來我在禪坐中了解到,就如這般的小事件對我後來和人群的關係影響有多大……。我一直很害怕被人拒絕,我竟不曾想到這件事,直到這個記憶在禪坐時不斷地在意識裡浮現,這顆理性的心才明白:不斷去憶想童年的悲劇是很荒謬的;但如果到了中年時它們還不斷在你的意識裡顯現,或許它們是在試圖傳達有關你孩提時就已形成的成見。
當你開始感覺到記憶或困擾般的恐懼在禪坐中生起時,不但不要因它們而感到挫折或生氣,反而要誠心接受它們,如此一來,才可以放下它們。你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不必看到這種種的一切,這麼一來,它們能生起的機會就微乎其微了;你也可以致力於許多重要的事,讓自己忙碌不斷,那麼就絕不會意識到這些焦慮與莫名的恐懼,可是一旦你放下時又會如何?欲望或妄想變動了,接著它轉向滅,它結束了,最後你會具備欲望是會滅的內觀,因而說第三聖諦的第三行相是:「已知苦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