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推斷 – 五
書籍目錄
二、奇經八脈
三、十五別絡
病態推斷 – 五

病態推斷 – 五



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爲洞泄 1。夏傷于暑,秋爲痎瘧 2。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爲痿厥。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四時之氣,更傷五藏。 (素問生氣通天論)

詞 註

1・「洞泄」:泄瀉的一種,其症頻頻下利,完穀不化,俗稱水穀利。和餐泄大致相同。
2・「痎瘧」:李念莪說:「痎者,瘧之通稱也」。

語 譯

   春天傷了風邪,當時雖不發生疾病,但是邪氣留戀不去,到了一定時間,便要引起泄瀉。夏天傷了暑,到了秋天,可發生瘧疾。秋天傷了濕,上逆引起咳嗽,下行可成痿症或厥逆。冬天受了寒邪,到了春天,可以釀成溫病。四時的氣候,性質各有不同,對人體內臟的影響也就因而有異。

按 語

   本節總的說明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的密切關係,而人體受到了致病因素的侵襲,並不都是立刻發 病的,有的需要經過一個時期才能發生,就是後世謂伏邪的理論根據。

凡病傷寒而成溫 1 者,先夏至 2 日者爲病溫 3,後夏至日者爲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4 備。 (素問熱論)

詞 註

1・「溫」:指溫熱病而言。
2・「夏至」:節氣名,過了這一節氣,說明已進入暑天,古人用此作爲病溫、病暑在命名上的分界線。
3・「病溫」:生氣通天論:「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傷寒論:「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生氣通天論是指出了患溫病的原因,傷寒論是敍述溫病的症狀,後世更進一步發展,又區分爲新感溫病與伏氣溫病。
4・「暑當與汗皆出,勿止」:「與」予也,這是講暑病的治療應掌握的總的原則。意思是說暑邪唯一出路,應從汗解,所以說,暑當與汗皆出。「勿止」,告誡語,教導後人在治療上不要盲目的止汗。

語 譯

   大凡傷於寒邪而變成溫熱病的,發於夏至以前的,稱爲溫病,發於夏至以後的,就稱之爲暑病。暑病應當使之出汗,使暑熱從汗一同發散,因此,暑病汗出,不可止濇。

按 語

   本節所講的「暑」是狹義的暑病,單純的指伏氣的熱病而言,並不是概括了夏令的一切暑病,這是研究本節經文首先應該明確的。所以開始時就指明凡病傷寒而成溫,這就說明了伏氣的根源,他與伏氣春溫,完全是同出一源,惟以發病的時令不同,故有溫病與暑病的區別。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麤爲之俛仰 1,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寃 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淸 3,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 4 之變,病之形能 5 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詞 註

1・「俛仰」:「俛」同俯。「俛仰」馬蒔說:「喘息麤氣,不得其平,故身爲之俛仰。」是形容呼吸困難的狀態。
2・「煩冤」:張景岳說:「冤鬱而亂也。」卽煩悶的意思。
3・「清」:集韵:「清,與清同,寒也。」
4・「更勝」:張景岳說:「更勝,迭爲勝負也,卽陰勝陽病,陽勝陰病之義。」
5・「形能」:「形」指病的形狀。「能」與態同。故「形能」猶言疾病的症狀。

語 譯

   黃帝說:陰陽怎樣運用於醫學上呢?岐伯說:如陽勝則身體發熱,腠理緊閉,氣粗喘促,甚至引起呼吸極度困難,無汗發熱,牙齒乾燥,煩悶,如見腹部脹滿則死,這是屬於陽勝之病,像這種病在冬天寒冷的氣候比較適宜,在夏便不能適應了。陰勝的病怕冷,出汗,身體欠溫,帶有清冷的感覺,或戰慄而寒,甚則手足厥逆,如見手足厥逆,而腹部脹滿,也有死亡的危險,這是屬於陰勝之病,這種病在夏天炎熱的氣候比較適宜,而冬天氣候寒冷時則難以耐受了。這就是陰陽更勝的變化,所表現的症狀和病理機轉。

按 語

   本節經文的內容,是從陰陽偏勝的具體病理上,說明疾病陰陽與氣候陰陽的重要關係。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