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章節
無章節
一、通問 
一、通問 

一、通問 

疑問

問: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大事是何等事?(余萍)

答:大事者,生死也。請細思想,人間之事,尚有大於此者乎?惟此事獨佛能了之,所以應世,來為眾生解決此事也。

問:人生究竟為什麼活著?佛教如何說法?
  (施無畏)

答:此名人生觀,各個觀點不同,佛法謂是善惡業力牽引。一度來受果報。悟者借此尋求解脫,迷者再造新殃,再受後報。

問:世上宇宙真理是否有一個?誰(哪一個宗教)是唯一真理?(黃聖吼)

答:此問題頗籠統,宇宙之大,事物之多,要從何處說起。茲可說,各事物各有真理,若歸納之,有一個總真理,所謂「萬法歸一」。此「萬法歸一」,名「一真法界」,而不與萬物俱,萬物生滅無常,「一真法界」,如如不動,所以名為真也。何種宗教悟得此理,且有把握辦得到,便是真理宗教。

問:佛與聖人有何區別?(李中心)

答:聖人種種不一,有世間及出世間兩大類,此兩類又分若干種,世間聖人,僅以我國而論,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伯夷柳下惠等皆是也。出世間聖人,十地菩薩降而至緣覺聲聞等皆是也。佛則與此兩類皆不同,即上兩類聖,所知所能者,佛皆知能,佛所知所能者,上兩類聖,有所不知不能。

問:佛教救世有出世的獨立人權,為何摻雜世間的善惡是此非彼?(陳問耘)

答: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說煩惱,何顯菩提。

問:佛前供養之香、花、茶、餅、果,各項有何意義?(莊慶賢)

答:此有事理之別。事者,依俗禮常用之品供養表示誠敬而已;理者,因諸供養中,以法為最,故取物以代法也。香表精進,燭表智慧,花表忍辱,茶水錶布施,餅果表禪定。尚有塗香一種,顯教多不用之,乃係持戒之意,合此為六波羅密也。

問:有人說佛教不燒金紙銀紙,但用果、香、花、燭、茶、供養佛菩薩什麼意思?(王計)

答:金銀紙箔,皆是給鬼之物,佛故無用。供佛亦不過表我誠敬,佛豈真享,惟佛陀慈悲戒殺,制限素食,故供獻亦只用果茶等類。

問:有人問,佛家供佛用,果、香、花、燭、茶,什麼意義,請老師明白開示。(阿桃)

答:供具本有多種,總以不殺物命為原則,然細論之,所供之品,亦有取義,即以所舉者而言,果為食物表顯禪定,香表精進,花表忍辱,燭表智慧,茶者水也,表顯布施。

問:每尊佛像胸前,皆雕上一個卍字型大小,不知它的來源為何?(謝智遠)

答:佛身有三十二種瑞相,不同常人,此字即瑞相之一也。

問:中國第一代出家是什麼法師?(釋心川)

答:佛教入華之始,周秦漢魏,尚無定論,何能言漢土出家之第一人。假承認始自漢明帝,據漢法本內傳,略云「時司空劉峻德及道士呂惠通等,共千人,請求出家,帝皆許之」;便可謂劉等為始。又據梁高僧傳及費長房三寶記,云曹魏高貴鄉公甘露年間,穎川人朱士行為漢土出家之始。代遠年湮,古事難得確證者,非止此也,在未發現他說時,暫存其兩說,聊作參考資料可耳,亦不必定泥之。

問:要具備哪幾個條件,才為僧寶?(陳心願)

答:為獻身救度眾生,先捨離眷屬田產,入寺求比丘剃度,此謂出家。(從俗言)再經受沙彌以至比丘具足等戒,方稱僧寶。佛家律制如是,凡少明戒律者,無不知之。

問:在家居士為何不能收皈依弟子?(陳心願)

答:僧者眾也,乃指一切比丘之集團,皈依僧,實皈依其集團。在家人不過近事男女耳,並非比丘,無資入此僧團,何能僭分,妄受皈依。

問:信佛之人,未知可以深信命卜相士所判斷之命運否?(善因)

答:命由心造,相命之士豈能支配我心?沙彌救蟻延命之事,是其前鑒也。

問:做善事,種善因,將來可得善果,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念經念咒為什麼會種福,則頗令人費解?(黃冠中)

答:既信種善因得福果,當知種惡因得苦果。請細體察眾生日日所作:身多殺盜淫,口多妄語惡口兩舌綺語,真正善事,渺乎渺矣。推其造作之本,惟在於「意」,意善則身口現善,意惡則身口現惡。誦佛經咒,惡意不生,惡不生之時間,即是種福之時間。

問:佛說人們終日在苦海愁波中掙扎殘喘,可是為什麼又說人身難得呢?(黃冠中)

答:人身愁苦,能啟生厭出離之心,苦而不極,能得如法修行機會。若天則享樂忘憂,修羅瞋恨不釋,畜愚癡,鬼饑渴,地獄受苦無間,皆無解脫之緣,所以貴乎人道也。

問:觀音菩薩據說久已成佛,其佛號為何?(周慧前)

答:據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云,號正法明如來。乃過去無量劫之事,安能說何年月。

問:無數恒河沙佛國是不是即是三千大千世界?(蔡世芳)

答:三千大千,有能算之數位,悟河沙是難算之數位。

問:大乘之「六度」與小乘之「五戒十善」有何異處?(蔡世芳)

答:五戒十善,修己之義多,六度益他之義多,此其異處。

問:在路上遇見出家僧寶,不知可在路上頂禮或如何?(陳林洲)

答:居士見僧寶,自應頂禮。但在通衢馬路,方便合掌問訊可矣。緣路上車馬往來,若匐匍頂禮,則礙交通也。

問:凡遇初面大德,向其頂禮,因何內心反覺悲感,如遇久離至親一樣,雙眼欲淚,是何因緣?(顏佛兆)

答:此乃至誠懇切之心,親近恭敬之極,而有之表現也。

問:具有神通之和尚,如何僅見於文字,今日是否仍有實例,臺灣有否?(張弓)

答:真有神通者,皆秘而不宣,凡自炫者,皆無道也。夫如是,其真有道者,人何能知。

問:「觀音得道」一書,為一佛教民間暢讀小說,請問,此書內容,觀音得道經過,是否正確?(香遠)

答:齊東野語,信口捏造。只是夕陽西下時,一般閒散漢,在丘隴樹根邊,向村翁鄉婆之取笑誠耳。

問:佛經甚多,遍閱為難,祈選擇若干部有註解有買處之佛經名稱,並指示閱讀先後之次序!(沈鍾五)

答:為答此問題,先敬奉一語,在初機求學時,只宜照前人所修者去作,暫不可講求考據,是此非彼!研究次第,不妨由簡入繁,首從《八大人覺經》起,接研《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梵網經》,此為應有常識。《淨土三經》,此屬求定之行門。《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三十唯識頌》,《金剛經》,《般若心經》,《永嘉禪宗及證道歌》,此性相兩學,多主於慧解。《大乘起信論》,此融會性相,可以調和偏執。經過此一階段,然後再研大套典籍,比較易入矣。以上各書,諒台省流通佛經之店或皆有之。

問:佛教以虛寂為宗,無來無去,並不相信輪迴之說,只因佛教對於印度婆羅門教的輪迴一說未予破壞,該「未予破壞」是否有同情迷信之意?(張鴻聲)

答:眾生大夢未醒之時,即有輪迴。現相宛然,便非迷信。此不能說同情婆羅門,喻如中國人有口吃飯,外國人也有口吃飯,甚至各種動物,皆有口吃飯,此是現實問題。不能說誰同情誰,至云無來無去,那是說的法身,與無明識神,小有分別。

問:佛教所謂「因果輪迴」與「極樂世界」是否僅在「正心養性」使人易信而一而已,抑是真有其事?(張椿萱)

答:初學之人,何能明瞭心性,越詳說,越不懂,倘能精進不退,五六年後,再提此一問題,並不為遲。所詢「因果輪迴極樂」等,皆真實不虛,切勿疑而謬解,漭漭蕩蕩招殃禍也。

問:不識多文之乩童,坐壇時則能詩能畫,下壇後則無所知,何以故?(楊慈晞)

答:或有通文之鬼狐憑依之耳,此等怪誕事,修道人宜遠避之。

問: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阿羅漢能現種種神通。現今有阿羅漢否?假若證四果阿羅漢臨終後神識到何處去?(耀耕)

答:我輩凡夫,不識聖者,不敢言現世有無。若至圓證四果,是已斷分段生死,任運自在,不能言神識到何處矣。

問:魔王能驅群魅擾亂正法,佛陀於金剛座下成道前,魔王亦曾威逼利誘企圖破壞;魔王是否超脫業報之外?否則應即身墮入地獄矣。或云魔係代表自性無明及情欲之詞,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確指有物對立?法身遍一切,如義魔是否亦即佛?(黎明時)

答:魔既擾亂正法,便是起惑造業,報盡因熟,自食其果。世尊被魔,乃係八相成道,善巧說法,非真實也。魔表無明,語亦不虛,蓋萬法唯心,覺時是佛,迷時即魔耳。

問:人畜之間的阿修羅是指何物?(黎明時)

答:有福無德,似天似神之一種眾生耳。

問:「夢」在佛學作何解釋?夢境是否預告人的吉凶禍福或其他?(黃槐庭)

答:夢係心識或業所幻之境,故有時與吉凶相應耳。

問:相命學有關於佛學嗎?或是另外一種的秘法?(莊慶賢)

答:業占相吉凶之事,而維持生命者,佛家謂之邪命。四眾弟子,皆不應為,以其涉迷途而背正覺也。

問:佛徒食前合十恭敬當作何觀想?(翟孟秋)

答:盡虛空俱是三寶,遍法界無量眾生,作如是觀,如是供養。

問:單獨誦經,不解其中的意思有沒有利益?(蕭金榮)

答:誦經與研經,均有利益,研經能開智慧,誦經能得定也。

問:蟻身如是之小。本性與九界眾生一樣乎,或有減少?(王慧香)

答:一勺水與一池水之濕性,並無有異。惟勺與池之水,各如其量而已。

問:立身處世能對各方面圓滿是聰明乎抑智慧乎?(楊素月)

答:在世法上說,無甚區別,勉強說智慧似體,聰明似用而已。

問:洞明因果,無妄想可生,無煩惱可起,是否為智慧之證?(楊素月)

答:在出世法上說,可說是智慧作用。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