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
指色界的四禪天和無色界的四空處。
八定
指色界的四禪定與無色界的四空定。四禪定是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四禪定;四空定是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八宗
律宗、華嚴宗、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真言宗、禪宗、淨土宗。
八佛
八佛名號經所說東方之八佛,卽東方難降伏世界之善說稱功德如來、東方無障礙世界之因陀羅幢星王如來、東方愛樂世界之普光明功德莊嚴如來、東方普入世界之善鬬(duò)戰難降伏超越如來、東方淨聚世界之普功德明莊嚴如來、東方無毒主世界之無礙葯樹功德稱如來、東方側塞香滿世界之步寶蓮華如來、妙音明世界之寶蓮華善住沙羅樹王如來。
八邪
與 八正道 相反的八種邪道,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八正道〉(術語)總謂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聖道支。聖者正也,其道離偏邪,故曰正道。又聖者之道,故謂之聖道(Āryamārga,巴Arīyamagga)。玄應音義三曰:「八由行,又作遊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聖道,或言八正道,其義一也。」
一、正見Samyak-dṛṣti,巴Sammā-diṭṭhi(正者Samyak及Sammā也,以下略之),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而明之也。以無漏之慧為體,是八正道之主體也。
二、正思惟(一saṁkalpa,巴一saṁkappa),既見四諦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長也。以無漏之心所為體。
三、正語(-vāc,巴-vācā),以真智修口業不作一切非理之語也。以無漏之戒為體。
四、正業(-karmānta,巴-kammanta),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業住於清淨之身業也。以無漏之戒為體。
五、正命(-ājiva,巴同),清淨身口意之三業,順於正法而活命,離五種之邪活法(謂之五邪命)也。以無漏之戒為體。
六、正精進(-vyāyāma,巴-vāyāma),發用真智而強修涅槃之道也。以無漏之勤為體。
七、正念(-smṛti,巴-sati),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也。以無漏之念為體。
八、正定(-samādhi,巴同),以真智入於無漏清淨之禪定也。以無漏之定為體。
此八法盡離邪非,故謂之正。能到涅槃,故謂之道。總為無漏,不取有漏,是見道位之行法也。七覺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經以七覺八正為次第者,是數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此中正見之一,是八正道中之主體,故為道,亦為道分道支,餘七者是道分道支而非道也。
八念
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念出入息、念死。
2.阿那律八念經中所說的八念是:一、道從無欲,非有欲得;二、道從知足,非無厭得:三、道從遠離,非聚會得;四、道從精勤,非懈怠得;五、道從正念,非邪念得;六、道從定意,非亂意得;七、道從智慧,非愚痴得;八、道從戲樂,非戲行得。
八法
1.又名八風。見八風條。2.地水火風爲四大,色香味觸爲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總稱爲八法。3.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門,都不離此八法。
八味
佛的大涅槃境界共有八種的法味,卽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淨、虛通、不動、快樂。
八重
比丘尼的八波羅夷.見 波羅夷 條。
八音
佛所特有的八種聲音,卽極好音、柔輭音、和適音、尊慧者、不女音、不誤音、深遠音、不竭音。
八風
又名八法,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因此八法常爲世人所愛憎,而且又能煽動人心,所以叫做八風。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時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體弱的痛苦;三、病苦,卽患病時的痛苦;四、死苦,卽臨死時的痛苦;五、愛別離苦,卽與所愛分離的痛苦;六、怨憎會苦,即與仇人見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陰熾盛苦,卽五陰的作用熾盛,蓋覆真性,故死了之後,復須再生。
【五陰】:五蘊的舊譯,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見五蘊條。
【五蘊】:蘊是積集的意思,五蘊就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就是一般所說的物質,變礙為義,是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受就是感受,領納為義,其中包括苦、樂、捨三受;想就是想像,於善惡憎愛等境界中,取種種相,作種種想;行就是行為或造作,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識就是了別的意思,由識去辨別所緣所對的境界。 在此五蘊中,前一種屬於物質,後四種屬於精神。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五蘊〉(術語)梵語之塞犍陀Skandha,舊譯為陰,又譯為眾,新譯為蘊。陰者積集之義。眾者眾多和聚之義,亦蘊之義也。是顯數多積集之有為法自性。作有為法之用,無純一之法,或同類,或異類,必多數之小分相集而作其用故,則概謂之陰,或蘊(陰者蔭覆之義,舊譯之一義也。見陰條),大別之五法:一、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二、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三、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四、行蘊,其他對境關於瞋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也。五、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也。以一有情徵之,則色蘊之一即身,他四蘊即心也。心之中,受想行之三者心性上各為一種特別之作用,故名之為心所有法,即心王所有之法(略云心所),識之一者為心之自性,故名之為心王。蓋五蘊為身心之二法,如色界欲界有身之有情,從五蘊而成,如無色界無身之有情,自四蘊(除色蘊)而成也。毘婆尸佛經上曰:「五蘊幻身,四相遷變。」增一阿含經二十七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為幻法。」
八迷
卽生、滅、去、來、一、異、斷、常的八種迷見。/八宗綱要下曰:「遣八迷,故說此八不,此即今宗所顯理也。」
八海
見 九山八海 條。
八倒
對生死的無常無樂無我無淨,執定爲常樂我淨者;是凡夫的四倒;對涅槃的常樂我淨,執定爲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二乘人的四生倒。這兩種四到合起來就是八倒。/止觀五曰:「止是淨水,蕩貪婬八倒。」
八教
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合稱爲八敎。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因此四教是教化眾生的法門,故名化法;化儀四敎是頓教、漸教、秘密敎、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化儀。以上八敎,都是天台宗所立。
八梵
八種的梵音,即不男音、不女音、不強音、不輭音、不清音、不濁音、不雄音,不雌音。
八乾
又作八犍,即八犍度。/廣弘明集三十曰:「五部橫流,八乾起執。」
八棄
即比丘尼的八波羅夷罪。波羅夷,華譯爲斷頭,又譯作棄,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會被擋棄於佛法的門外。
八智
四法智與四類智,合稱爲八智。見 四法 與 四類智 條。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證欲界四諦之智,謂之四法智,證上二界四諦之智,謂之四類智,四法四類,合為八智。即觀八諦正斷煩惱之無間道位謂之忍,既斷煩惱之解脫道位謂之智。總有八忍八智。是無漏智之初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觀欲界及上二界之四諦之真智也。觀欲界之四諦有四,是曰四法智。觀上二界之四諦有四,是曰四類智。
八會
華嚴經是七處八會的道法,所以稱爲八會之經;慈恩寺傳序曰:「八會之經謂之為本。」。
八慢
八種的驕慢,即如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大慢。
八齋戒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又作八關齋戒,八支齋法等:一,不殺。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身不塗飾香鬘。七,不自歌舞,又不觀聽歌舞。八,於高廣之床座不眠坐。九,不過中食。此中前八者為戒而非齋,第九者正為齋戒。即合八種之戒與一種之齋戒而名八齋戒,是成實論智度論之意也,若俱舍論之意,合第六塗飾香鬘與第七歌舞觀聽為一戒。以前七為七戒,第八為齋戒,合為八齋戒。俱舍論十四曰:「何等名為八所應離?一殺生,二不與取,三非梵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六塗飾香鬘,舞歌觀聽,七眠坐嚴麗床座,八食非時食。」又曰:「離非時食是齋亦齋支,所餘七支是齋支非齋。如正見是道亦道支,餘七支是道支非道。」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齋戒》(術語)清心之不淨謂之齋。禁身之過非,謂之戒。大乘義章十二曰:「防禁故名為戒,潔清故名為齋。」周易韓康伯注曰:「洗心曰齋,防患曰戒。」
八輪
八正道 法輪。
八遮
三論宗所說的八不中道。見八不中道條。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三論宗所明之八不中道也。遮者遮遣,八遮者謂遮遣不生不滅等與生滅等之八迷也。性靈集六曰:「八遮蕩穢,一真簡淨。」
八輩
指四向四果的聖人。
八墮
比丘尼的八波羅夷。
八憍
八種的憍(jiāo)慢。憍慢是恃才傲物的意思,因其氣慨好像鳥類的凌高視下,故文殊問經配八憍於八種之鳥:一、盛壯憍,如鴟(chī)鳥。二、姓憍,如梟鳥。三、富憍,如鵰鳥。四、自在憍,如鷲鳥。五、壽命憍、如烏烏。六、聰明憍,如鵲鳥。七、行善憍,如鳩烏。八、色憍,如鴿鳥。
八穢
出家人購置田宅、種植耕栽、貯聚穀栗、畜養奴婢、畜養群畜、藏積金銀錢寶、藏積象牙刻鏤等物、藏積銅鈦釜鑊以自燒賞。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一,置買田宅。謂比丘當依眾居止,勤修出世清淨無為之道。若私置田宅,以圖自足,是為不淨。二、種植根栽。比丘當勤修道業,於世間資生之事,不生貪著。若不為眾,私自種植田園,內妨行業。是為不淨。三、貯聚穀粟。謂比丘當乞食資身,清淨活命。若不為眾,私自藏貯穀粟米麥,是為不淨。四、畜養奴婢。謂比丘當閒居靜處,修攝其心,行安樂行。若不為眾,畜養奴婢,驅使作務,是為不淨。五、畜養群畜。謂比丘當持禁戒,慈心不殺。若畜牛馬等孳生之類,以污梵行,是為不淨。六、藏積金銀錢寶。謂比丘當以清雅為高,安貧樂道,身無長物。若貪積世間所重金銀資財等物,資生求利,計算出納,有乖道行,是為不淨。七、藏積象牙刻鏤等物。謂比丘當奉佛戒,志尚儉素,於諸玩好,心不貪戀,布衣草座,常懷知足。若貪世間稀有雕飾之物,是為不淨。八、藏積銅鐵釜鑊以自煮爨。謂比丘於眾居止,當於眾同餐,或乞食自活,勵精梵行,成就道業。若藏積釜鑊,以自煮爨,背眾而食,是為不淨。
八魔
煩惱魔、陰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四魔又加無常無樂無我無淨之四為八魔。是前四為凡夫之魔,後四為二乘之魔也。涅槃經二十二曰:「八魔者,所謂四魔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法華文句六曰:「圓教法身安處空理,無復通別二惑八魔等畏,故言踞師子床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魔》(術語)梵語,魔羅Māra之略。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害人命,障礙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為魔王,其眷屬為魔民魔人,舊譯之經論,作磨,梁武改為魔字。婆沙論四十二曰:「問曰:何故名魔?答曰:斷慧命故名魔,復次常行放逸有害自身故名魔。」智度論五曰:「除諸法實相,餘殘一切法,盡名為魔。(中略)問曰:何以名魔?答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智度論六十八曰:「魔秦言能奪命者,唯死魔實能奪命,餘者亦能作奪命因緣,亦奪智慧命,是故名殺者。」義林章六本曰:「梵云魔羅,此云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故名魔羅,此略云魔。」玄應音義二十一曰:「魔莫何反,書無此字,譯人義作。梵云魔羅,此翻名障,能為修道作障礙故。亦言殺者,常行放逸斷慧命故,或云惡者,多愛欲故。」慧琳音義十二曰:「魔羅唐云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異名也。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留難事,名為魔羅。以力為名,又略去羅字。」
八難
八個見聞佛法有障礙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瘖(yīn)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此中地獄、餓鬼、畜生屬三惡道,因業障太重,很難見聞佛法;北俱盧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曉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脫死;無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人方,那裡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脫死;患了盲聾瘖啞的人,自然見聞不到佛法;世智辯聰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毀謗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後,都見不到佛和聽不到佛法。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謂見佛聞法有障難八處也,又名八無暇。謂修道業無閑暇也。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生;四鬱單越(新作北拘盧洲),以樂報殊勝,而總無苦故也;五長壽天,色界無色界長壽安穩之處;六聾盲瘖啞;七世智辨聰;八佛前佛後,二佛中間無佛法之處。維摩經方便品曰:「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途八難。」同天台疏三曰:「言八難者:三惡道為三,四北鬱單越,五長壽天,六盲聾瘖啞,七世智辯聰,八佛前佛後。」淨心誡觀法曰:「四百四病以夜食為本,三途八難以女人為本。」大乘義章八末廣說其相。
八觸
將獲得初禪定的人的身上所發生的八種感觸,即:一、動觸,即在坐禪的時候,身體忽然生起顫動的現象;二、痒觸,即身體上發痒,好像無置身之處。三、輕觸,即感到身輕如雲,好像在天空中飛行一樣。四、重觸,即感覺身重如山,不能移動分毫。五、冷觸,即感到身冷如冰。六、暖觸,即感到身熱如火。七、澀(sè)觸,即感到身如木皮。八、滑觸,即感到身滑如脂。
八覺
八種的惡覺,即瞋覺、惱覺、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族姓覺、輕侮覺。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八種之惡覺也,覺猶言念:一、欲覺,貪欲之念也。二、瞋覺,瞋恚之念也。三、惱覺,惱害他之念也。四、親里覺,常憶親戚鄉里之念也。五、國土覺,常憶國土安危之念也。六、不死覺,富有財寶常憶不死之念也。七、族姓覺,常憶族姓高貴之念也。八、輕侮覺,恃己才德常輕侮他之念也。見華嚴經十三。
八辯
八種佛所特有的辯才,即不嘶喝辯、不迷亂辯、不怖畏辯、不憍慢辯、義具足辯、味具足辯、不拙澀辯、應時分辯。
八纏
無慚、無愧、嫉、慳、悔、眠、掉舉、惛(hūn)沈。纏是煩惱的別名。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纏為煩惱之通名,而特舉八法名為纏:一,無慚,令於所造之罪自省無恥者。二,無愧,令於所造之罪對他無恥者。三,嫉,令於他人之盛事心不喜者。四,慳,令於所有之財與法心生吝著者。五,悔,令於所作之善事追悔者。六,眠,使心闇昧者。七,掉舉,使心不安靜者。八,惛沈,使心惛重者。俱舍論二十一曰:「纏八:無慚愧嫉慳並悔眠及掉舉惛沈,(中略)品類品說有八纏。」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八種之根本煩惱也。纏,為纏縛之義,指煩惱而言。八種者,無慚,無愧,嫉,慳,悔,眠,掉舉,惛沈是也。
八大
八大地獄。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地獄》(界名)梵語曰那落迦Naraka,泥犁Niraya等。譯為不樂,可厭,苦具,苦器,無有等。其依處在地下,因謂之地獄,是譯義也。大乘義章八末曰:「言地獄者,如雜心釋,不可樂故,名為地獄。地持中釋,增上可厭,故為泥黎。泥犁胡語,此云地獄。不樂可厭,其義一也。此兩釋皆對厭心,以彰其過,非是當相解其名義,若正解之言地獄者就處名也。地下牢獄,是其生處,故云地獄。」俱舍頌疏世間品一曰:「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具,義翻為地獄。以地下有獄故,非正翻也。」法華文句四曰:「地獄此方語,胡稱泥犁者,秦云無有。無有喜樂,無氣味,無觀無利,故云無有。」總之地獄有三類:一根本地獄,八大地獄及八寒地獄也。二近邊地獄,十六遊增地獄也(此依俱舍論若依智度論則以八寒水八炎火為近邊地獄)。三孤獨地獄,在山間曠野樹下空中等。
八大地獄
八個大地獄。地獄大約分爲三大類,即根本地獄、近邊地獄、孤獨地獄。在根本地獄中,又分爲縱橫兩大類。縱的有八大地獄,又稱爲八熱地獄;橫的也有八大地獄,又稱爲八寒地獄。
八大辛苦
即八苦。見 八苦 條。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八苦》(名數)前五苦中,開生老病死苦為四苦。涅槃經十二曰:「八相為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
八大明王
八大金剛的別稱。大妙金剛經說八大菩薩現身作八大明王,即金剛手菩薩現身降三世,妙吉祥菩薩現身作兩臂六頭六足之大威德金剛明王,虛空藏菩薩現身作大笑金剛明王,慈氏菩薩現身作大輪金剛明王,觀自在菩薩現身作馬頭金剛明王,地藏菩薩現身作無能勝明王,除蓋障菩薩現身作不動尊金剛明王,普賢菩薩現身作步擲金剛明王。
八大夜叉
寶賢夜叉、滿賢夜叉、散支夜叉、眾德夜叉、應念夜叉、太滿夜叉、無比夜叉、密嚴夜叉。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夜叉》(異類)Yakṣa,又曰閱叉。新作藥叉,夜乞叉。譯言能噉鬼,捷疾鬼,勇健,輕捷,秘密等。玄應音義三曰:「閱叉或云夜叉,皆訛也。正言藥叉,此譯云能噉鬼,謂食噉人也。又云傷者,謂能傷害人也。」法華玄贊二曰:「夜叉,此云勇健。飛騰空中,攝地行類諸羅剎也。羅剎,云暴惡,亦云可畏。彼皆訛音,梵語正云藥叉羅剎婆。」註維摩經一:「什曰:夜叉,秦言貴人,亦言輕捷。有三種:一在地,二在虛空,三天夜叉也。」淨名疏二曰:「夜叉者,皆是鬼道。夜叉,此云輕疾。」慧苑音義下曰:「夜叉,此云祠祭鬼,謂俗間祠祭以求恩福者也。舊翻捷疾鬼也。」梵語雜名曰:「夜叉,藥乞叉。」大日經疏一曰:「西方謂夜叉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隱秘難可了知故。」
八大奈落
八大地獄。奈落是梵語,華譯為地獄。
八大金剛
八大金剛明王的簡稱,又名八大明王。見 八大明王 條。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八大明王》(名數)大妙金剛經說八大菩薩現八大明王:一、金剛手菩薩現作降三世,二、妙吉祥菩薩現作兩臂六頭六足之大威德金剛明王,三、虛空藏菩薩現作大笑金剛明王,四、慈氏菩薩現作大輪金剛明王,五、觀自在菩薩現作馬頭金剛明王,六、地藏菩薩現作無能勝明王,七、除蓋障菩薩現作不動尊金剛明王,八、普賢菩薩現作步擲金剛明王。已上菩薩為大日之正法輪身,忿怒身之明王,為大日之教令輪身也。又秘藏記末於上五大明王。見五大明王條。加三大明王而為八大明王。即第六穢迹金剛明王,為不空成就佛之教令輪身,其自性輪,金剛業也。第七無能勝金剛明王,為釋迦之教令輪身,其自性輪身,慈氏菩薩也。第八馬頭明王,為無量壽之教令輪身,其自性輪身,觀音也。
八大菩薩
1.般若理趣經說的八大菩薩是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纔(cai²)發心轉法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
2.七佛八菩薩所說神咒經的八大菩薩是:文殊、虛空藏、觀世音、救脫、跋陀和、大勢至、堅勇、釋摩男。
八大菩薩法
指八大菩薩 曼荼羅 經的修法。
→曼荼羅 是梵文Mandala的音譯;曼荼羅又譯〝曼佗羅〞、〝慢怛羅〞、〝滿拏囉〞等;曼荼羅意譯〝壇〞、〝壇場〞、〝壇城〞、〝輪圓具足〞、〝聚集〞等;藏語dkyil-vkhor,音譯〝吉廊〞,意譯爲〝中圍〞。 是密教傳統的修持能量的中心。
八大龍王
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鉢羅龍王。
八大自在我
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即能示一身爲多身、示一塵身滿大千界、大身輕舉遠到、現無量類常居一土、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無法想、說一偈義經無量劫、身遍諸處猶如虛空。
八戒
見八戒齋條。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八戒齋》(術語)又作八齋戒,八關齋,八支齋。亦單云八戒。有二說:依俱舍論之說,則一殺生,殺有情之生命也。二不與取,取他不與之物也。三非梵行,男女之媾合也(與五戒中不邪婬不同)。四虛誑語,與心相違之言說也。五飲諸酒,飲酒也。六塗飾鬘舞歌觀聽,身塗香飾花鬘,觀舞蹈,聽歌曲也。七眠坐高廣嚴麗床上,坐臥於高廣嚴麗之床上也。八食非時食,食非時之食(午後之食)也。離此八種之非法為八戒,然此八戒中之第八離非時食,是齋法,故總名八戒齋,猶如八正道中惟正見是正道,遂通謂之八正道也。依薩婆多論及成實論,智度論等之說則分塗飾香鬘與舞歌觀聽為二,總有九戒,此中前八者為戒,後一者為齋,故戒齋合而名八戒齋也。申言之,即依俱舍論,則八戒即八戒齋。依他論則八戒與齋法合為八戒齋也。但八戒必具齋法(不過中食),此八戒齋,為在家男女一日一夜受持之戒法,稱為六齋或十齋日等者,謂受持此八戒齋之日也。俱舍論十四曰:「何等名為八所應離?一者殺生,二不與取,三非梵行,四虛誑語,五飲諸酒,六塗飾香鬘歌舞觀聽,七眠坐高廣嚴麗床座,八食非時食。」智度論十三曰:「一不殺生,二不盜,三不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大床上,七不著華瓔珞,不香油塗身,不著香薰衣,八不自歌舞作樂、不往觀聽,九一日一夜不過中食。」十善戒經曰:「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坐高廣大床,七者不作倡伎樂故往觀聽、不著香薰衣,八者不過中食。」
八戒齋
又叫做八齋戒、八關齋、八支齋,簡稱八戒。一、不殺生,不殺有生命的動物。二、不與取,不取他不與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虛誑語,不說不符事實的話。五、不飲酒,不飲一切的酒類。六、不塗飾鬘舞歌觀聽,不身塗香飾花鬘及觀舞蹈、聽歌曲。七、不眠坐高廣嚴麗床上,不坐臥於高廣嚴麗的床上。八、不非時食,不食非時之食,亦即過午不食。離上述八種之非法爲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離非時食是齋法,故總名八戒齋。
八戒齋八種勝法
十善戒經說受持八戒齋的人有八種殊勝的功德,即不墮(duò)地獄、不墮餓鬼、不墮畜生、不墮阿修羅、常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恆生梵天、值佛出世,請轉法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八忍
四法忍和四類忍,合稱爲年八忍。四法忍是苦忍、集忍、滅法忍、道法忍,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諦;四類忍是苦類忍、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這四類忍,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的四諦。以上八忍可以正確地斷除三界內的見惑。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於欲界與上二界四諦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諦謂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滅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無色界之四諦,謂之四類忍,一苦類忍,二集類忍,三滅類忍,四道類忍也。以此八忍正斷三界之見惑也。既斷見惑已,而觀照明了,則為八智,蓋八忍是無間道,八智是解脫道,忍為智之因,智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稱為見道之十六心。止觀輔行六曰:「忍者因也。」
八忍八智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聖諦,初生無漏智,照見真諦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斷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斷欲界集諦下見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五、滅法忍,即斷欲界滅諦下見惑之智。六、滅法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斷欲界道諦下見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九、苦類忍,即斷上二界(色界和無色界)苦諦下見惑之智。十、苦類智,即斷苦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一、集類忍,即斷上二界集諦下見惑之智。十二、集類智,即斷集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三、滅類忍,即斷上二界滅諦下見惑之智。十四、滅類智,即斷滅惑已,而正證理之智。十五、道類忍,即斷上二界道諦下見惑之智。十六、道類智,即斷道惑已,而正證理之智。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見道,最後道類智一心是攝於修道。信難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於所觀之法而忍許叫法忍,依此忍許而離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八相
1.指佛來此世界成道時所示現的八種相。見八相成道條。2.生住異滅各有大小之二相,即四本相和四隨相,合稱爲八相。
八相成道
佛示現人間有八種相,名八相成道。成道雖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腦,故特標成道之名。大乘所說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滅;小乘所說的八相是從兜率天下、託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此中大乘有住胎,無降魔;小乘有降魔,無住胎。
八不
見 八不中道 條。
八不淨
八種比丘不可積蓄的不淨物,即金、銀、奴婢、牛、羊、倉庫、販毒、耕種。
八不中觀
八不中道的觀法。
八不中道
名八不正觀,或八不中觀,即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之意。
八不正見
八種不正確的見解,即我見、眾生見、壽命見、士夫見、常見、斷見、有見、無見。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八種之不正見也。一、我見,迷執實有我體也。二、眾生見,迷執五眾(五陰)有和合之生(即眾生)也。三、壽命見,迷執實有長短之壽命也。四、士夫見,迷執眾生實有士夫之用,能作一切之營務也。五、常見,迷執我身今世雖滅後世復生相續不斷也。六、斷見,迷執我身今世已滅更不再生即行斷滅也。七、有見,迷執一切諸法為實有也。八、無見,迷執諸法皆空也。見大集經二十六。
八不正觀
見 八不中道 條。
八不可越
八敬戒的別名。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八敬戒》(名數)又名八敬法,八尊師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過法,如來成道之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許之,蓋以正法千年,若度女人,則減五百也。阿難三請,便傳八敬法,使向彼說。若能行之,則聽女出家。姨母頂戴信受,乃得戒。由得戒之十緣而正法亦復千載。四分律四十八曰:「佛告阿難,今為女人,說八盡形壽之不可過法,若能行之,即是受戒也。何等為八?一、百歲之比丘尼,見新受戒之比丘,亦應起而迎逆禮拜,敷淨座請坐。二、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三、不得舉比丘之罪,說其過失,比丘能得說尼之過。四、式叉摩那(學法女)已學戒(六法也)應從眾僧求受大戒。五、比丘尼,犯僧殘(罪名)應於半月中在二部之僧(比丘,比丘尼)中行摩那埵。六、尼於半月內當於僧中求教授之人。七、在比丘處不可夏安居。八、夏訖則當詣僧中,求自恣之人(自恣者,懺悔之法也)如此八法,應尊重恭敬讚嘆。不可盡形違越。」(取意引行事鈔下四)。善見律十八曰:「比丘尼犍度何以佛不聽女人出家,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但得五百歲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還得千年。」中阿含三十八瞿曇彌經說八尊師法同此,但第五云非得比丘之聽許,不得就比丘問經律論之義。尊師即敬之異名,故八尊師法即八敬也。
八不顯實
在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不一、不異、不斷、不常的八不中,顯示出諸法實相的理體。
八位胎藏
嬰兒在母胎中的八個時期。一、受胎後七日間,叫做羯羅藍,華譯爲凝滑。二、受胎十四日後,形狀如瘡疤,叫做額部曇,華譯為疱。三、受胎後二十一日,其狀如聚血,叫做閉戶,華譯為聚血或轉肉。四、受胎後二十八日,漸漸堅固,有身意二根,但還沒有眼耳鼻舌之四根,叫做健南,華譯爲凝厚。五、受胎後三十五日,肉團漸漸增長,四肢與身分之相貌也開始顯現,叫做鉢羅奢法。六、受胎後四十二日,毛髮爪齒逐漸生長,叫做毛髮爪齒位。七、受胎後四十九日,眼耳鼻舌等四根已經俱備,叫做根位。八、受胎後五十六日,在胎藏中形相完備,叫做形位。
八聖
1.指聲聞乘的四向四果。 2.即八聖道。
八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佛教的唯學把一心分八識,《茲列表說明如下頁。》
◎ 末那識譯為意。意有思量之義,此識常緣第八識之見分思量,我為法,故名末那。我法二執之根本也。然則第六識名為意識,有何分別?彼為依此末那即意而生之識,故曰意識。即依主釋也。此末那即第七識,故云末那識(即意識)是持業釋也。唯識論四曰:「是識聖教別名末那,恆審思量勝餘識故。此名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同述記四末曰:「末那是意。」梵 Manas。
→《文章出處佛光山資訊中心》
一、「阿賴耶識」是一句印度的語言,中國話的意義就是「我」的意思。
人有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未那識、阿賴耶識。前七識都有死亡、毀壞的時候,只有第八阿賴耶識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隨著我們流轉五趣六道、輪廻天上人間,是永恒而不會消滅的。
阿賴耶識這個「我」的生命,就像念珠的線,把一顆顆的念珠串起來;阿賴耶識把我們一期一期、一階段一階段的生命銜接起來。
在三世流轉的生命裏,雖然因為人有「隔陰之迷」,因此不知道前世、來生,但生命的業力流轉,那是絲毫不差的。
玄奘大師形容阿賴耶識是「去後來先做主翁」。意思是說,人到世間上來,阿賴耶識比眼耳鼻舌身意先進入母胎;人死之後,阿賴耶識是最後離開的識,它是我們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有四種比喻,恰好說明它的功能與特色:一、阿賴耶識像一塊田地:田地是生長禾苗的地方,你播了什麼種子,它就生長什麼果實。阿賴耶識帶著前六識所造的業,不管善的、惡的,經過第七識傳送給它,它都會一一接受。然後在八識田中隨著業力成長,是善是惡、是幸是不幸,前面的諸識都不管了,只有第八識像一塊田,讓種子發芽,成為果報。
二、阿賴耶識像一個倉庫:倉庫是存放東西的地方,金銀財寶可以存放在倉庫裏,桌椅條凳也可以存放在倉庫裏。阿賴耶識就像倉庫一樣,存放我貪、我執所造作的成果,在這間倉庫裏,都不會被人盜取,也不會爛壞。只要等到時機因緣成熟,它就會顯現報應,那就是我人在人間產生苦樂人生的主因了。
三、阿賴耶識像一片大海:在唯識家看來,阿賴耶識就像大海一樣,河川溪水流到大海,大海不會嫌棄、排拒;即使把骯髒的垃圾丟到大海,也不會污染大海的清潔。
就等於人在世間所造作的業力,盡管生命的主體阿賴耶識要去受業報,但業報是有盡的,生命的存在是永恆的。所以人有生死,那是業報的現象;但是真實說來,生命主體的阿賴耶識,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它永遠與時空同在,與自然共存。
四、阿賴耶識像一條命根:阿賴耶識就是我人生命的主體,這個主體的命根就如木柴燒火,木柴燒了一根再燒一根,一根又一根的木材盡管不同,但生命的火炬會一直延續。這就如同我們在五趣六道裏流轉,盡管張三、李四,豬、馬、牛、羊,生命的形體不一樣,但是生命的火都是一樣的燃燒,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
所謂「木有本,水有源」,生命其來有自,並不要神明創造,也不要上天給予,那是自然的循環、自然的業報。所以吾人在世間,只要管好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行善做功德,就算這些不是真實的,但是它會影響我們的主人翁阿賴耶識去受報,因此人生的幸與不幸,就看自己的業報了。
八識田
所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一切種子,都收藏在第八識裡,遇到緣就會發行現行,像是地放下了種子就會生出果來一樣,所以叫做田。
八識心王
心王是能緣外境的精神主體,爲慮知的根本,也是識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種識,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思量)、阿賴耶等識,故又名八識心王。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眼等之八識,各有心王與心所,識之本體為心王。與之相應而起之作意、觸、受等之別作用,為心所有法。略曰心所。
八識體一
所有八識的體性都是一體,這是唯識宗的異義。
八識體別
所有八識的體性各別不同,這是唯識宗的正義。
八識二無我
八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即一心有八個了別作用的識。這了別作用是雜染知見,要轉八識成四種清淨智才是清淨正智,即轉前五識爲成所作智,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第七末那識爲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能轉八識爲四智,便可破我法二執,斷惑證真,故稱爲八識二無我。
八段
見 八段五篇 條。
八段五篇
比丘和比丘尼的具足戒分爲八段,即:一、波羅夷,譯爲斷頭,是極重罪。二、僧殘,是殘命義,必待眾僧行懺悔法而救之。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尙未確定也。四、尼薩耆波逸提,譯爲捨墮,捨是指犯罪品物悉應捨與僧眾,墮謂犯罪應墮地獄。五、波逸提,譯爲墮或單墮,義與前同。六、提舍尼,謂可向人懺悔之罪。七、眾學,謂比丘應學的戒。八、滅諍,謂滅息諍論。又此八段中,不定、眾學、滅諍三段合爲突吉羅,突是惡,吉羅是作,指身口二業惡作之意,如是則八段便成爲五篇。茲將具足戒中,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屬於此八段及五篇者,分別列表於下。
八福田
佛、聖人、和尙(受業本師)、闍梨(受業時教授威儀的阿闍梨)、僧、父、母、病人。佛、聖人和僧屬於敬田;和尙、闍梨和父、母屬於恩田;病人屬於悲田。如果有人能夠恭敬供養上述之八種人,就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所以叫做福田。
八福生處
瑜伽師地論說一個修福業的人,視其福的多寡,而決定他投生到以下的八種地方去,即人中富貴、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天、梵天。
八中洲
以須彌山爲中心的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屬之。南瞻部洲的二中洲是遮末羅洲(華譯貓牛)與筏羅遮末羅洲(華譯勝貓牛);東勝身洲的二中洲是提訶洲(華譯身)與毗提訶洲(華譯勝身);西牛貨洲的二中洲是舍諦州(華譯諂)與嗢(wa⁴)怛(da²嗢)羅漫怛里拏(na⁴)州(華譯上儀);北俱盧洲的二中洲是矩拉婆洲(華譯勝邊)與憍拉婆洲(華譚有勝邊)。
八句義
禪宗的根本眼目,最切要之義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八正道
又名八聖道,即八條聖者的道法。一、正見,即正確的知見。二、正思惟,即正確的思考。三、正語,即正當的言語。四、正業,即正當的行爲。五、正命,即正當的職業。六、正精進,即正當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確的觀念。八、正定,即正確的禪定。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果。
八世風
即 八風。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八風》(名數)又名八法。世有八法。為世間之所愛憎。能扇動人心,故名八風。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也。行宗記一上曰:「智論云:衰利毀譽稱譏苦樂四順四違,能動物情,名為八風。」法華文句一曰:「佛無食想,久離八風,不為損益。」止觀五曰:「止是壁定,八風惡覺不能入。」同輔行曰:「八風只是四違四順。」思益經一曰:「利衰及毀譽,稱譏與苦樂,如此之八法,常率於世間。」寒山子詩曰:「八風吹不動。」案,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見前排撥名毀,不見前讚美為譽,現前讚美為稱見前排撥名譏,逼迫身心名苦,悅適心意為樂,見要覽。
八妄想
八種虛妄的思想,即自性妄想、差別妄想、攝受積聚妄想、我見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違妄想。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名數)宗鏡錄所出。一、自性妄想。妄執根塵等之法,各有體如,不相混濫也。二、差別妄想,差別無差別之妄想也。三、攝受積聚妄想,妄執五蘊和合而成一切眾生也。四、我見妄想,執有我之妄想也。五、我所妄想。妄執有我身及所受用物之妄想也。六、念妄想,分別可愛之淨境而不斷之妄想也。七、不念妄想,不緣念可憎之境之妄想也。八、念不念俱相違妄想,於愛憎兩境皆違理之妄想也。
八背捨
又名八解脫。見 八解脫 條。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八解脫》(術語)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有色想之貪,為除此貪,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貪不起,故名解脫。此初解脫依初禪定而起,緣欲界之色也。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雖無色想之貪,而欲使更為堅牢,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不起貪,故名解脫。此依二禪而起。緣初禪之色也。以上二者為不淨觀。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故名淨解脫。於定中除不淨相,唯觀八色等光明清淨光潔妙寶之色也。觀淨色而不生貪,足顯觀之轉勝,證得此性解脫於身中,故名身作證,具足圓滿,而得住於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脫之位,依第四禪而起,亦緣欲界之色也,所異者上二項為可憎之不淨色,此為可愛之淨色,故是淨觀也,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此方者依四無色定而起,各於所得之定,觀苦空無常無我,生厭心而棄捨之,故名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滅受想定者,滅盡定也,是亦依第四禪棄捨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緣,故名解脫(以上新譯之名稱,舊譯少異)。問:唯第三禪無解脫云何?答曰:以第三定中無眼識所引之顯色貪故(二禪已上五識皆無),又為自地之妙樂所動亂故(彼地曰離喜妙樂地)無解脫也。
八惟無
八背捨。
八支齋
八戒的別名。
八分齋戒
與八支齋同。
八災患
八種能夠妨害禪定的災患,即憂、喜、苦、樂、尋、伺、出息、入息等八法。刧末來臨的水、火、風三災是屬於外災,而此八災患是屬於內災,誰能夠杜絕此八災患,就能夠成就色界的第四禪定,則外三災無法對他爲害,因爲外三災不能到達第四禪天。
八解脱
又名八背捨,即八種背棄捨除三界煩惱的繫縛的禪定。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謂心中若有色(物質)的想念,就會引起貪心來,應該觀想到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無從生起,叫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即心中雖然沒有想念色的貪心,但是要使不起貪心的想念更加堅定,就還要觀想外面種種的不清淨,以使貪心永遠無從生起,所以叫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一心觀想光明、清淨、奇妙、珍寶的色,叫淨解脫;觀想這種淨色的時候,能夠不起貪心,則可以證明其心性已是解脫,所以叫身作證;又他的觀想已經完全圓滿,能夠安住於定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這四五六七的四種解脫,都是無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時候,觀想苦、空、無常、無我,使心願意捨棄一切,所以叫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定又名滅盡定,謂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會領受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領受五塵,就會生出種種的妄想來,若有滅除受想的定功,則一切皆可滅除,所以叫滅盡定。
八勝處
1.見八背捨條。2.八種能引發勝知勝見,以便捨棄貪愛禪定,因它是引發勝知勝見的依處,所以叫做勝處,即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内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青勝處、黃勝處、赤勝處、白勝處。
八除入
八勝處的別名。八勝處的禪定能除去煩惱,故曰除;境觀涉入,故曰入。
八神變
見 八變化 條。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八變化》(名數)智度論謂為八神變。涅槃經謂為八自在。八神變者,一、能小,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為極小微塵也。二、能大,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滿於極大虛空也。三、能輕,以變化力使自他身及世界等如極輕鴻毛也。四、能自在,以變化力使大小長短等轉化自在也。五、能有主,以變化力自化為大人小人,而心無高下,降伏一切,攝受一切也。六、能遠至,以變化力能到遠處。凡有四種:一、飛行遠至,二、此沒彼出,三、移遠而近,不往而到,四、於一念徧到十方。七、能動,以變化力使大地為六種震動或十八種震動也。八、隨意,以變化力而能一身多身山壁直過,履水火,蹈虛空,轉四大,使地作水,使石作金等,悉得如意之所欲也(八自在我大同小異)。玄義釋籤四曰:「大論名八神變,大經名八自在我。言神變者,無而忽有,有而忽無。言自在者,不謀而運,一切無礙。故與大論義同而名小異。」
八部衆
天眾、龍眾、夜叉(華譯勇健鬼)、乾闥(ta⁴)婆(華譯香神)、阿修羅(華譯非天)、迦樓羅(華譯金翅鳥)、緊那羅(華譯非人)、摩睺(huo²)羅迦(華譯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龍)。由於人類的眼睛不能見到這些八部眾,所以又叫做冥眾八部;又因爲八部眾|以天龍爲最殊勝,所以又叫做天龍八部,或是龍神八部。
八葉印
八葉蓮花所開放的印相,亦即阿彌陀佛的圖印。
八葉院
即胎藏界的中台八葉院。見八葉蓮台條。
八葉九尊
見八葉蓮台條。
八葉中台
見 八葉蓮台 條。
八葉蓮花
密教對須彌山的稱呼。
八葉蓮台
即胎藏界曼陀羅的第一院中台,中央是大日如來,四方的八葉是寶生、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等四佛,以及普賢、文殊、觀音、彌勒等四菩薩,合爲九尊。這是三密相應的時候,我們的肉團心所開敷的相。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胎藏界》(術語)梵語蘗縛俱舍Garbha-kośa(dhātu)。有二義:一隱覆之義。如人在母胎而隱覆其胎也,理體隱於煩惱中而不顯現,故云胎藏。二含藏之義。如母胎內含藏子體而覆育之也,理體能具足一切功德而不失之,故名胎藏。而此含藏有執持與出生之二義,其所譬之法有三:一譬本具之理性。密教以地等之五大或清淨之菩提心為本具之理性,此理性攝一切諸法,猶如母之胎內攝持吾子,故云胎藏。秘藏記上曰:「胎藏者理也,金剛者智也。」二譬眾生之肉團心。此肉團心,本是八葉之蓮華,以攝持曼荼羅之諸尊故也。大日經義釋四曰:「內心妙白蓮者,此是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秘密標幟,華基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此蓮華臺是實相自然智慧,蓮華葉是大悲方便也。正以此藏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之體,其餘三重是從此自證功德流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秘藏記鈔三曰:「經說曼荼羅來處,一切眾生心中有八瓣肉團,是八葉蓮華形也。於是處建立曼荼茶羅云胎藏界也。」三曼荼羅中,中臺八葉院也。以從大日之胎藏出生三重之曼荼羅一切之諸尊故也。而謂之為胎藏者,佛之大悲慈護,愛育眾生,猶如母於胎內之子,故云胎藏也。申言之,即欲以眾生本具之胎藏之理,開示一切眾生,而由佛之大悲胎藏而流出化他之法門,是胎藏界之曼荼羅也。因之對金剛界而言,金者智也,胎者理也,金者始覺也,胎者本覺也,金者從因向果也,胎者從果向因也,金者自利也,胎者利他也。大日經疏一曰:「次說修真言行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王,為滿足彼諸未來世無量眾生為救護安樂故。」同疏三曰:「以如來加持故,從佛菩提自證之德現八葉中胎藏身,從金剛密印現第一重金剛手等諸內眷屬,從大悲萬行現第二重摩訶薩埵諸大眷屬,從普門方便現第三重一切眾生喜見隨類之身。」同疏四曰:「若行人自見中胎藏身時,即知一切眾生悉有成佛因緣。」同五曰:「其中胎藏即是毘盧遮那自心八葉華也。」
八葉肉團心
密宗叫人類的心臟做八葉肉團心,因爲它的形狀好像一朵合蓮花。
八敬戒
又名八敬法、八尊師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法等,簡稱爲八敬。因爲都是規定尼眾恭敬比丘、尊重比丘的事,所以後人稱之爲八敬法。一、百歲尼要禮初受戒比丘。二、不罵比丘,不謗比丘。三、比丘尼不得舉比丘過,比丘得舉比丘尼過。四、比丘尼具足戒須在二部僧中受(先於尼僧中作本法,再求比丘僧爲之授戒)。五、比丘尼犯僧殘罪,應在二部僧中懺除。六、每半月須求比丘教誡。七、不同比丘同住一處結夏安居,也不得遠離比丘住處結夏安居(為便利請求教誡故)。八、安居圓滿,應求比丘爲比丘尼作見、聞、疑罪的三種自恣(自由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