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有很多法門,這些法門實際上都可以相攝相通。我們在修學佛法時,如果能從理論上去理解,然後在實踐上用理論的觀念來貫通它,這也是一種相攝相通。這種修法在原始佛教裡面已經有了。佛陀在講八正道的時候,就曾提到,不論是八個正道中的哪一個,如果能圓滿地去用它,每一個正道都含攝了其他七個正道。智者大師應用這種觀念在《六妙門》裡,所以《六妙門》也有相攝的部分。
相攝有兩種,一種是自體相攝,一種是勝進相攝。自體相攝是說每一個法門裡面,就含有其他法門。勝進相攝是說你修一個法門,就可以往上提昇,含攝其他法門,即是 說它自己本身就含攝其他法門了。
一、自體相攝
文中只說明數息,後面的隨、止、觀、還、淨都不講,意思是說後面各門的相攝也是一樣的。所謂自體相攝,例如我們在數息中任運自攝,所以在數息時已經含攝其他五法在裡面。修行者在用功時善調心數息,當下就是數門。心依隨息而止,當下就是隨門。息諸攀緣,制心在數息,那就是止門。在修行時,分別知道心數法及息,而且還一一了了分明,那即是攝觀門。如果你在用功的過程裡面,心會動散,攀緣五欲,但知道五欲是虛誑的,而不受五欲左右,還歸數息,這就是還門。在數息時,沒有五蓋,也 沒有其他粗的煩惱,身心寂然,就是淨門。我們在用功時若能夠用這理論貫通它,或心能安住在這境界,就含攝這六個法門了。這六個法門一一皆攝六門,就變成三十六妙門。
二、勝進相攝
所謂勝進相攝,是說你調心調得非常好,就可以相攝,這相攝能夠使得你上進。在修行時用心調心數息,從一到十,心不分散,這就是數門。當你數得很好時,靜心善巧,知道這息入中間,經遊至處,這些你都了了分明,就是隨息。你隨著它不亂,就能成就數法,同時也成就了隨門。
「數息時,細心善巧,制心緣數法及息,不令細微覺觀得起,刹那異念,分別不生,是則於數中成就止門。」這是說你在數中能讓你的心平靜下來,安住在數門。那麼你就是在止靜,從數息的方法成就止。
如在數息的時候成就息念,然後巧慧方便,再用靜鑒之心來觀照我們所應用的息的生滅相,又知身分剎那思想。陰入界法,如雲如影,空無自性,不得我執,證得我空。那時就在數息中成就慧觀。你在數息中同時了了分明,觀察到所數的呼吸、還有思想之類都是空無自性,而同時亦作觀想,觀想這息本身也是空無自性,生命體也是空無自性,這個時候你就在成就觀門。
當數息時,隨、止成就觀門,而且知道能觀的心是虛假,也善巧知道這所觀的心也是虛假,連所觀的法也是虛假,離知覺想,那個時候知道所數的息是虛誑的,就起觀照心,觀一切都是空無自性的,這就是還門。
在數息時,不但不得所觀能觀以慧方便,亦不得無能觀所觀。能觀所觀就是空,空了再空,連空掉能觀所觀的心也是空。知道本性是清淨的,法性也是虛空,所以不起分 別心,這個時候,法性不管加什麼進去,本來就是清淨,不生不滅。修行者在這個時候,心同法性,寂然不動,就能在數息中,成就淨門。
我們學習六妙法門,只要學習一法,就可含攝其他五法。學習佛法也是一樣,如果我們懂得從佛法中去含攝世間其他法、其他宗教,那麼我們就能夠處處無礙、處處是在應用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