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圓頓法門
書籍目錄
卷一、六妙門初講
卷二、六妙門續講
第五相攝六妙門
第六通別六妙門
第七旋轉六妙門
第八觀心六妙門
第九圓觀六妙門
第十證相六妙門
卷三、六妙門(原文)
卷四、六妙門析論
六妙法門的對治
修學六妙法門的根機
四、圓頓法門

四、圓頓法門



         天台止觀概說

   中國佛教在應用的時候,常常會落入一種思想的限制裡。修學法門一定要修學最圓滿的法門,不夠圓滿的不要學。在學「圓頓」法門時,忘記自己還是「方」的人。方的硬要用圓的,當然不能用。

   禪宗有一句話:「方木逗圓孔」,拿方的木頭要插進圓孔,當然不能,但是我們就╱喜歡這個樣子。我們全是方木,可是都要往圓孔裡面鑽,結果鑽到最後,一定是不圓 滿。即使逗進去,也有空洞,還是有漏。如果方木太大,裝不進去;習氣太多,也裝不進去。變成後來的中國佛教開口閉口就講圓,講到最後生活的層面不見了,只是在講玄:講到佛教跟我們的生活愈來愈遠,真的是「遠」了。

   現在很多人學中國佛教,學了以後,覺得它好像跟生活的距離很難接
近。因為中國佛教的宗派都過分地強調圓頓的法門。比如圓頓的法門裡面講 —— 圓頓六妙門,你見一切煩惱生死,便觀煩惱生死;見一切菩提涅槃,就觀一切菩提涅槃。觀一個法就是觀一切法,觀一切法就是觀一個法。你就在那邊觀你自己好了嘛!因為這就是觀一切眾生了,你成佛就是一切眾生成佛。這是你在想吧!眾生還沒有成佛,你本身也還沒有成佛。

   太多這一類思考上的文字遊戲,而你就在那邊兜圈子。最後,跟自己的生活沒有關係,境界一來的時候,照樣掉下去,照樣倒。

   所以有些人,他說他很圓,他在修行。我問他:「皈依三寶了沒有?」
   他說:「沒有,我皈依自性三寶。」
   你一巴掌打下去,他的火馬上生起來了。那個時候,他的自性三寶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這就是因為過分強調這個圓。

   圓頓的法門過分強調理論,忽略了事相上的配合。所謂「事相」,就是在生活裡或是真正用功的時候,應用得上的方法。忽略了這個部分的配合,會導致在理論上或思想上,的確有很豐富的教理,可是在學習上或是生活中,會發現用不上去。

   比如一般人常會碰到的感情問題,還沒有碰到的時候,也許會說:「沒有關係的啦,我看得開!」講這種話的人,我敢說他沒有經驗。為什麼呢?有經驗的人,他不敢講這種話。因為他曾經掉進去,知道爬出來有多麼痛苦。

   有人會講:「唉呀,這些是小兒科,我一下子就解決了。」
   有的說:「他不要就算了!」

   掉進去的時候,你才知道:他算了,你算不了啊!因為那是一種愛染,很強烈的愛染。那個時候,什麼佛法、空啊,用不上去的。掉進去的時候,你根本沒有能力去把自己的心解開的。那個愛染、無明習氣多麼重,你知道嗎?

   因此,在學習的時候,事相上也要稍微注意一下才對。理論當然不能忽略,因為理論是我們的方向和目標,但不必過分地重視,強調圓融的理論。圓融的理論都講得非常好、非常高、非常妙,有些高到攀不上去。不過,這些法門之所以要這樣講,就是要強調這個法門是好的。其實,我們會發現到,每一位祖師在講他們的法門好、妙,這對他們來講,的確是這樣,因為他們可以從最基礎講到最高深。

   以「天台宗」和「華嚴宗」來講,它們是中國佛教兩個重要的宗派。天台的判教是「藏通別圓」,華嚴則是「小始終頓圓」。他們的圓教判在最後,而且在說明的時候,是從最基本的講起。

   智者大師本身看過了當時傳到中國的所有佛經,所以他可以判三藏教,即是以《阿含經》為主的為小乘教;通教是指能通小乘跟大乘的般若;別教就是華嚴,還有其他如《維摩經》之類的大乘教:圓教就是《法華經》。他可以把它們都連貫起來,講成一個完整而圓融的體系。

   他們是真的有基礎,不是只講圓而已,出問題的是後來學習的人。後人以為:「他已經把圓教告訴我們,我們學那個就夠了。」然而,我們忘記了這個圓教是建立在前面 幾個層次的基礎上面。所以,如果要真正修學的話,要從基礎開始,才是完整的。後來天台、華嚴的子孫都只要圓教,前面的全部都可以忽略掉。到最後,這些教學與一般人的距離愈來愈遠。連那些講華嚴、天台的人,自己本身也不一定通;即使講圓教也未必講得通。這是因為沒有基礎啊!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十章中的前九章是講修學的程序(層次),也可以說是從第一章到最後一章,慢慢講上來。我們要注意的是它比較可行的那個部分,後面的那些教理,是做為行持以後應用的方法。到了某個階段,覺得心也滿細了,我們就不妨試試後面的那些觀想及觀心的部分。也許通過這樣的一種觀想,能夠再提昇自己的體驗。

   不過,可行的部分,一般都不是最圓融的,因為它都是比較適合我們的習氣、根性。如果要教止觀、禪定法門,《釋禪波羅蜜》比《摩訶止觀》好,因為它可行。《摩訶止觀》裡面,很多是理論。後來智者大師的子孫(也即是天台子孫),忽略了這些可行的部分。一講到天台止觀就是圓頓止觀,每個天台子孫都是圓頓的。頓到現在,天台止觀愈來愈沒落,因為沒有真正的實踐法門來指導。

   天台本來是「教觀雙美」,教學很圓融,觀照的工夫也非常好。可是到後來,天台子孫都是重視教學、教理,而忽略了它的止觀部分。即使講止觀,也只是講《摩訶止觀》,忘記了《釋禪波羅蜜》、《六妙門》、《小止觀》是較可行的。而《摩訶止觀》是重理論的,可行的部分當然有,但是很難行。天台宗因為忽略止觀法門的可行部分,全部都去講圓頓止觀,到了後來一直發展不起來,以致修行的重點都放在拜懺。現在很多懺本都是天台祖師寫出來的,比如「四明尊者」就寫了很多。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