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釋 – 7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始計篇(計劃原則及奇襲)
第二章 作戰篇(動員原則及速戰)
第三章 謀攻篇(全勝原則及謀攻)
第四章 軍形篇(先勝原則及態勢優越)
第五章 兵勢篇(奇正原則及運動)
第六章 虛實篇(主動原則及虛實)
第七章 軍爭篇(機動原則及會戰)
第八章 九變篇(利害原則及地形判斷)
第九章 行軍篇(先知原則(一)及特種地形)
第十章 地形篇〔先知原則(二)及戰術地形〕
第十一章 九地篇(隔離原則及戰略地形——遠征作戰)
第十二章 火攻篇(火攻作戰)
第十三章 用間篇(情報戰)
原文注釋 – 7

原文注釋 – 7



始計篇第一 計劃原則及奇襲

   3・計劃作爲指導要領

    (1)計劃策定之準備工作

       A 協調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解:計劃大綱完成後,首先要做內部調協工作,使各級指揮官均能瞭解計劃之精神,俾思想一致,行動一致。所以如各級將領對計劃無懷疑和異議,則能服從命令而徹底執行,用之則可操必勝之左券,卽留之,以發揮其天才。如各級將領中,有不聽從我之計劃者,卽意見不投,將會自由行動,用之必事而致敗,則非辭去不可。

【闡述】   
   本節全爲徹底執行計劃,事前應做内部協調工作,此乃計劃策定必須經過之程序;如事前 無此統一步調之協調,可能影響將來作戰計劃之實施。如韓戰時,杜魯門總統對北韓祗想作有限度之戰爭,但麥克阿瑟將軍,必欲直搗鴨綠江以獲得徹底之勝利爲戰爭之目標,而杜氏却認爲「將不聽吾計」,卽將麥帥解職。此卽軍事戰略事前未與國家戰略取得協調之結果。

   但在孫子十家注中,施子美却說:「此孫子要售此說于君之辭也;其意謂君如聽吾計,以之用兵則勝,是諫行言聽,則可留此而不去。君如不聽吾計,其用兵也必敗,是諫不行言不聽,則去而之它。此孫子假爲將者以喩君也。」梅堯臣亦說:「武以十三篇示之吳王闔盧,故首篇以此辭動之;謂王將聽吾計,而用戰必勝,我當留此也。王將不聽吾計,而用戰必敗,我當去此也。」余認爲此種說法,祗可當 爲雙關語氣,不能說孫子完全爲誥誡吳王闔盧而寫此一節話語,本節實乃計劃準備工作中應有之過程;否則,必有如杜魯門陣前換將之窘局。

   總統 蔣公在國防研究院第一期開學訓詞中,曾有一段協調軍事政治的卓見,可供參考:「在第一第二兩次大戰中,常常產生一種政略與戰略各不相容,和政治領袖與軍事首領各不相下的現象。原因是政治領袖只顧講政略,軍事首領只顧講戰略。政治領袖說戰略要尊重政略,軍人應該要聽從政治家的指揮;軍事首領則說,政治家不懂軍事,軍人怎麼能聽從政治家的指揮,如果聽從他們的話,一定要打敗戰,只要政略不牽制戰略,戰爭一定勝利,戰爭勝利了,就一切政略都可以成功。這種兩不相容的一偏之見,以二次大戰期中,日本軍人干政,和德國政治領袖盲目指揮軍事,爲最顯著的例子。以往日本軍人,認爲政略應該隨戰略以爲轉移,不顧政治影響如何,一味以武力侵霸爲主,所以結果要遭受那樣嚴重的慘敗。相反的,像德國的希特勒,則是以政治領袖的地位却要『強不知以爲知』的指揮作戰,遂造成不可挽回的軍事上的錯誤,而卒遭整個覆敗。體認了這種教訓,即可知在現代國防思想中——特別是在總體戰爭中,非樹立一個足以協調政治軍事矛盾、統一政略戰略的關係的共同精神規範不可。並當此規範,在理論上、學術上、方法上、習性上,使之逐漸體察習行,然後才能在其觀念中,塑造一個合理的概念,而不至再執其所偏,矜其所能了。·····」可見協調工作的重要了。孫子更強調在協調工作中,一定要戰略服從政略的指導,否則,必須撤換指揮作戰的軍事首領,俾戰爭達到勝利之途。

       B 形成有利態勢

計利而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解:因利而制權之「權」字原爲錘意,錘在秤上,因物體之輕重而起變化,是爲權衡。制 —— 爲控制或採取之意。「制權」—— 卽隨事之緩急輕重作適宜之處置。
   「計劃已認爲完善而對我有利,同時全體意見已一致而聽命去執行;內部協調既安,于是卽須努力將周圍之環境,導致對我軍事行動有利之態勢,而從外面以佐助計劃之逐行(如行反間、心戰、冷戰、離間、播謠、高唱正義、製造輿論,及運用外交手段,以取得鄰國的同情、聲援、并爭取盟國,而在政治上、外交上、經濟上、軍事上,使敵國陷于孤立等。)所謂勢者,卽依我利益之所在,視情況之緩急輕重,所採取適宜之措施或處置也。」

【闡述】   
   孫子所說:「計利而聽,乃爲之勢,以佐其外。」是站在國家大戰略(包括國家政治外交以配合戰爭而言)之觀念上而立言。本節所謂:「將聽吾計」,是國家元首已批准統帥部之作戰計劃,要國家之主要將領聽從運着去執行;而與每一階段之作戰計劃所要求之性質,有異其趣。如在吳伐楚大戰前,吳王闔家已同意孫子之伐戰爭計畫,孫子此時要「乃爲之勢,以佐其外。」,故首先在國境線上爭取主動,國盧四年和六年之出擊,而獲勝仗,不僅鼓勵本國士氣,堅強將來遠征之信心,井鞏固將來大軍從國境線上開進之安全;其次,三年按兵不動而暗作充分準備,以此以鬆懈楚國之作戰準備,造成楚國國防上之虛弱形勢;不僅此也,并將楚國兩個附庸國,唐蔡爭取過來,以削弱楚國之力量,此即在外交上造成有利態勢。如此部署,卽「以佐其外」之工作也。

   歷史上此種例子頗多,如諸葛亮之隆中策,乃人人所熟悉之故事;其策略之重心,是輔劉備據益州,伐曹操以興漢室。在隆中策最後一段說:「將軍既帝室之胄 ……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内修政(行政)理(司法);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荆州之軍以向宛(南陽)洛,將軍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州 …… 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所謂西和諸戎,南撫夷越,東結孫權;此卽「以佐其外」而爲之勢。所謂「天下有變」,在變中待有利之形變而定中原;此卽「因利而制權」,卽被當時之形勢緩急輕重,而取適宜步驟之謂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