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釋 – 3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始計篇(計劃原則及奇襲)
第二章 作戰篇(動員原則及速戰)
第三章 謀攻篇(全勝原則及謀攻)
第四章 軍形篇(先勝原則及態勢優越)
第五章 兵勢篇(奇正原則及運動)
第六章 虛實篇(主動原則及虛實)
第七章 軍爭篇(機動原則及會戰)
第八章 九變篇(利害原則及地形判斷)
第九章 行軍篇(先知原則(一)及特種地形)
第十章 地形篇〔先知原則(二)及戰術地形〕
第十一章 九地篇(隔離原則及戰略地形——遠征作戰)
第十二章 火攻篇(火攻作戰)
第十三章 用間篇(情報戰)
原文注釋 – 3

原文注釋 – 3



作戰篇第二 動員原則及速戰

(二)國家戰略及軍事戰略指導要領

  4.因敵 —— 以戰養戰

   (1)因糧于敵之利

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解:「用」—— 卽所用之器械,如弓箭甲冑等,卽現在軍隊所用之武器彈藥裝備等。「因」依賴之意。「取用」供給器用之意,卽軍械之供給。
   「弓箭甲冑等武器,因特性制式之不同,由本國供給補充;糧秣可依賴敵國之徵集,則軍隊之給養即可充足。」

【闡述】   
   取用于國,因糧于敵,乃古代戰爭中一般之策略,亦有爲團結民心,以示王者之師而秋毫不犯者。試觀成吉思汗西征時,對于裝備及糧秣補給之措施:
   成吉思汗在戰備上,對于武器之製造,特別重視;所有武器,在該時代中,雖均由手工做成,但關于冶鋼製刀工匠,除向本國各地徵用外,尙求諸鄰近各部族。戰時,攻克一地,必先自征服之人民内,選取技術嫻熟之鐵匠、工匠等,送往國內,命其製造武器。并于本國各地,設立武器製造廠及武庫;關於製造廠及武庫內現狀、數量、品質、以及保管之是否良好等,均派有專人負責管理,此種人員,在蒙古語稱爲古爾汗,此卽爲「取用于國」。
   
   蒙古另外有一條法律規定:在本族同胞犯有罪行者,嚴厲懲罰,但凡對異族侵犯或對異族詐騙、搶 掠、襲擊及殺害者,不加任何懲罰。所以在其每一次侵略外族,除大施屠殺以威脅他國外,幷盡量擄掠資財物品,以提高士氣,而以戰養戰;因此蒙古人愈戰愈強,所以能支持連續四十五年之侵略戰。
   但降至二十世紀,戰爭之型態擴大,而補充量亦隨之愈鉅,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我戰爭中,有以戰養戰之口號;德國爲充實其作戰動力,曾深入俄境,擬奪取高加索油田,此皆「因糧于敵」之策略。並未因時代及科學之進步,而「因糧于敵」之原則,或有改變也。

   (1)因糧于敵之利
      A 減少遠輸及微發之困窘

      (A)遠輸困民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解:國家爲出師作戰而致國貧財困者,卽因遠距離運輸補給之故;同時民衆亦因疲于遠程運輸之勞役,而減少生產並又增繳軍糧而致貧窮。

【闡述】   
   管子說:「粟行三百里,則國無一年之積;粟行四百里,則國無二年之積;粟行五百里,則
衆有飢色。所齋之物,耗于道路,農夫耕牛,俱失南畝,則百姓貧矣。」足見遠輸之不利。

       (B)徵發擾民

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財竭,財竭則急于丘役。

解:「丘役」是丘甸之役制。據司馬法:「九戶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丘出馬一匹,牛三頭。四丘爲甸,甸出長穀(音豆,戎車)一乘,馬四匹,牛十二頭。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亦卽一甸(四丘)完成一乘戰車之賦。今急于丘役,則一丘要負擔一甸之賦,故謂之「丘役」。
   「迄至軍隊進入敵國,若不『因糧于敵』,則所經過之地,尤駐軍附近,因需求失去平衡,則物價暴漲,又不得不以高價購買軍需,以致軍費膨大;則國庫財源必將耗盡,因而迫于增加國內之賦稅,原來一個甸應出之賦,現由一個丘負擔,此卽謂之『丘役』。亦卽糧食牛馬等實物之徵發。」

   (1)因糧于敵之利
      B 避免民窮國困的危機

      (A)民窮財盡

力屈財殫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

解:戰爭一持久,國內人民,爲運糧草而至精疲力竭,爲課賦稅而至民窮財盡;家家變成空虛而無一物。百姓所耗費者,在其所得之十分中已被徵收七分。

      (B)戰力大損

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冑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解:「罷馬」困極勞疲之馬。「楯」與盾通。「蔽櫓」櫓爲大盾,蔽爲屏障意,卽抵禦敵人矢石 之大盾。「丘牛大車」丘牛卽大牛。大車爲重車;輕速車曳以馬,重遲車牽以牛。
   「就政府之消耗說:由于作戰時日一久,則戰車之破壞,軍馬之殘疾;以及甲胄、矢戟楯、大牛,輜重車等裝備物品之損耗,十分中已去六分。」

【闡述】   
   以上數節在說明爲何要「因糧于敵」?一因運輸困難,人民負擔綦重;一因戰事一久,則裝備車馬之修繕補充,必需鉅大經費。故孫子爲挽救戰時經濟之不陷于崩潰,而又不影響戰爭之逐行,所以力主「因糧于敵」,以戰養戰,認爲係後勤支援之最佳策略。
   但時至今日,戰爭之擴大,軍隊裝備之複雜,非佔領區內所能獲得如此龐大補充者;同時敵人物質及生產,常爲我空中攻擊所破壞,故欲「因敵」以維持戰力俾繼續作戰,則須先有完密之計畫及準備,以保存敵境之物資而爲我用。茲將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各戰役中,所需補給品運輸之噸數,作爲參考:

   例如呂宋之戰最初十天內,運到之補給品爲二萬噸,至第三十天,達十八萬噸以上。諾曼第之戰,六天以內,運達之補給品,高至十萬四千四百二十八噸,平均每天一萬七千餘噸。西西里之戰,三十天內,運達之補給品,達十六萬噸。而塞班之戰,則在五天之内,運達七萬餘噸補給品。若以韓戰而言,則尤爲驚人,韓戰最初十一個月中,由日本與美國運往韓國之人員爲數達五十萬,由軍事海運隊所轄或租賃船舶運往同一地區的乾性物質,已達六百萬容噸,在韓國灘頭所支付之石油產品,已達五百萬噸,又自咸興與仁川兩港口起運,兩棲後撤之人員物資,總計補給品四十一萬容噸,車輛一萬八千六百餘輛,與人員二十五萬九千人,此一龐大數字之人員與物資,不論前進與後退,自非運輸足够之能力不可;如此龐大之補給,如欲于佔領區利用一部份物資,以減少本國之運補量,則須迅速恢復戰區之秩序,儘量利用敵國之人民及工具,予以迅速復原生產,此乃必需之措施也。

   (2)鼓勵擄獲
      A 擄獲品的價值

故智將務食于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芑+心)秆一石,當吾二十石。

解:「一鍾」爲六斛四斗。「一石」爲一百二十斤。「(芑+心)」爲豆楷,秆(與稈同)爲禾粟。均爲牛馬飼料。
   糧秣補給之遠輸,對于本國之不利,已如上述。所以聰明之將領,務必盡量設法奪取人之糧秣以給養人馬。因吃敵人一鍾糧,足以當我遠處運來之二十鍾;用敵人一石馬秣,足以當我二十石,蓋以一千里計算,因運輸之人馬,亦需口糧,加之損耗,所以二十鍾糧食運到戰地,祗有一鍾可予軍隊補給。

【闡述】   
   歷史上因糧于敵之故事頗多,如城濮和鄢陵之戰,晉國軍隊食楚國之粟三天。如陳平說漢王奪取敖倉之粟,如李勣說李密奪取黎陽倉,均爲務食于敵之先例。但亦有「因糧于敵」而致敗者,如東晉時桓溫第一次北伐秦國,晉軍以秦麥爲糧,但秦人將田中麥子盡行割去,堅壁清野,晉軍受飢,因此而影響軍事之失敗。又如一八一二年冬拿破崙攻莫斯科,俄國堅壁清野,又將莫斯科付之一炬,法蘭西軍隊既無可住之屋,又無可奪之糧。所以一八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拿破崙致馬列書信中說:「…… 糧食!糧食!糧食!若果無糧食,此一羣不守紀律烏合之衆,如一進城,則惡事均將演出,妳許未至尼門,軍隊即將崩潰耳!」法軍悲慘之班師,六十萬大軍,退至尼門河者僅九千。拿破崙過忽視軍需品之追補。故「因糧于敵」宜有充分之準備與計劃也。

   (2)鼓勵擄獲
      B 鼓勵擄獲的要領

      (A)秉公分賞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解:「貨」賞賜意。所以,要使兵卒爭先衝鋒殺敵,可用煽動士卒對敵人發生憤怒敵愾心之辦法;要使士卒能勇敢奪取敵人之戰利品(如軍需品,或城鎮等),惟秉公分賞即可。

      (B)重賞首功

故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

解:所以當車戰時,如俘獲敵人戰車十輛以上,須獎賞先擄獲之人,以鼓勵士氣。

【闡述】   
   鼓勵殺敵,要設法刺激士卒憤怒,自然就會奮勇陷陣。如戰國時,燕國團齊國卽墨,田單用反間計,告訴燕軍,齊人最怕割鼻,燕軍中計,將齊國投降之兵卒鼻子盡行割去,齊人見之皆大怒。田單又遣反間至燕軍中宣傳,齊人最怕掘其祖墳,戮辱其先人,則必戰慄而投降;燕軍果掘墳焚屍,卽墨人在城上見之,均泣而欲與燕軍拼命死戰。田單用此以怒師,逐戰敗燕軍,收復七十餘城。
   如欲鼓勵士氣,祗須給予士兵重賞及奪得財貨之希望,自然士氣大振,兵卒可由怯弱變爲勇敢。如拿破崙統率三萬六千毫無紀律之老弱叫化子兵,要越過險峻之阿爾卑士山脈,去攻打意大利平原之強大奧沙聯軍,誰不曰此乃決定之敗績,但拿破崙却能利用人心弱點去鼓勵士氣。茲錄其鼓勵士氣之一段訓話如后:

   「際此祖國多難之秋,爲國家窮困,補給缺乏,爾等已受飢受寒,制服破爛不堪,鞋底穿洞,一切苦衷,政府均非常了解;但限于財力,無法解救諸君于倒懸;如今我將率領君等到達世界最肥沃之平原倫巴底,即將看到偉大之都會,富庶之農作物,甚至肥美之牛羊,正待吾人去享用。諸君!爲祖國之名譽與光榮;爲解决君等之生活和財富,吾人應勇敢登上征程。」
   因此士氣大振,如餓虎撲羊,越過阿爾卑士山,擊潰奧、沙聯軍,進入維也納,迫奧國訂城下之盟大勝而回,鹵獲大批黄金和硬幣,以解決法國之經濟恐慌;並帶回一萬五千俘虜,一千一百四十多門大砲,以及一百七十面敵軍軍旗。

   (3)用俘

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以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解:同時將所擄獲戰車上之旗幟換上我軍之旗號,將戰車及降卒雜配于我車隊中共同作戰。對于降卒須加以優待,使爲我用。此卽戰勝敵人後,更可使我戰力增強。

【闡述】   
   利用俘虜,已成爲作戰勤務上之重要課題,早有專著研究,在此不擬贅述;茲僅介紹兩只史例以供參考:
   (一)漢光武帝在蒲陽(今河北定縣北)大破銅馬賊,降衆數十萬,分配于各部隊,但人心不安,乃令降將仍歸各部隊統兵,自己輕騎前往慰勞;諸賊將互相告曰:「蕭王投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效死乎?」所以當時關西稱光武爲銅馬帝。可見其用俘之多,因此漢軍戰力更強盛。
  (二)蒙古西征時,常用第一攻略地之人力,協助第二地帶之攻略;如攻宋時亦常使用漢人編成之軍隊。有時將役服地區之人民盡量屠殺,或驅之爲前鋒,或服務軍中,使其不致因人數衆多,企圖叛亂其後方。同時搜羅敵國之工匠、技術家、科學家、以供利用。因此始終保證其武器裝備較敵爲優勢,雖經長期戰爭,其軍力消耗甚微,反而愈戰愈強。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