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篇大意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始計篇(計劃原則及奇襲)
第二章 作戰篇(動員原則及速戰)
第三章 謀攻篇(全勝原則及謀攻)
第四章 軍形篇(先勝原則及態勢優越)
第五章 兵勢篇(奇正原則及運動)
第六章 虛實篇(主動原則及虛實)
第七章 軍爭篇(機動原則及會戰)
第八章 九變篇(利害原則及地形判斷)
第九章 行軍篇(先知原則(一)及特種地形)
第十章 地形篇〔先知原則(二)及戰術地形〕
第十一章 九地篇(隔離原則及戰略地形——遠征作戰)
第十二章 火攻篇(火攻作戰)
第十三章 用間篇(情報戰)
三、全篇大意

三、全篇大意



第三章 謀攻篇(全勝原則及謀攻)

   第二篇是保全國力,這一篇是保全軍力;同時均由大戰略之要求,所產生之戰爭理論。前者、防止物力之消耗,產生動員和速戰之戰爭指導原則;後者、防止兵力之消耗,產生全勝和謀攻之戰爭指導原 則。幷以膾炙人口之「不戰而屈人之兵」爲大戰略指導之方針,而伐謀、伐交、伐兵爲其手段。「全」乃保全和全存之意義,卽全存他人之國家,全存他人之軍隊;不必經過大軍經年累月之大會戰、去攻陷敵國國都,俘虜敵國元首;而是以不流血方式,獲得一國之國家戰略目標;亦正所以保全自己國家免受戰火蹂躝之禍,保全自己軍隊避免大量傷亡損耗之慘,而其獲致勝利之成果則一也;此卽謂之「全勝」所以趙充國說:「帝王之兵,以『全』取勝。」卽此意也。

   孫子感覺戰爭對于物質之消耗固鉅,但對于精練兵卒之傷亡,人力之損耗,亦必大喪國家原氣。如吳國民寡兵弱之國家,而欲霸諸侯爭天下以行攻勢作戰,則必須時刻確保其強大兵力,始克有濟。爲避免戰爭中補充訓練之困難,以及精練之兵卒損失、減至最低限度,唯一辦法,祗有在大戰略運用上保全國力及戰力,乃緊要之步驟和措施。如何達到「全人」、「全己」而仍能致勝?其法卽爲「謀攻」。此可從兩方面着手:最理想之方式,卽爲「伐謀」「伐交」;以外交戰、經濟戰、宣傳戰、心理戰、反間戰、顛覆戰等爲前鋒,以武力爲後盾,以達到不費一兵一卒,降服敵國,割地稱臣;俾全人之國,全己之國,全人之軍,全己之軍,而獲得勝利之果實;此卽謀攻理論中「不戰而屈人之兵」之藝術運用極致。

   但事實上不能如此一廂情願,如敵人死硬不屈,則必以壓倒之武力臨之・卽用「伐兵」之方式是也。但在眞面目戰爭開始後,無論在戰略戰術運用上,亦須時刻注意運用謀略,不要打硬仗,不打死仗,不打糊塗仗,以減少軍隊之傷亡爲着眼。如此始能保全戰力堅強于始終,永遠是鐵的隊伍,始可達到無 攻不克,無堅不摧之地步;乃可稱爲霸王之雄師,當然無敵于天下矣。所以吳國終能西破強楚,北威齊晉,而完成霸業。

   茲再將第三篇內容結構思維程序,從頭作一複述:孫子首先強調「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之次」;因破人之國,殲人之軍,均須付出巨大代價始能獲致,所以應儘量利用戰爭外其他 一切手段,以達到國家戰略之目標、是爲上策。其唯一辦法,卽爲伐謀伐交;其「謀攻」之理想境界, 乃爲「不戰而屈人之兵」。彼又辯證說:如不用謀略作戰,而打硬仗去攻城,則必需多種攻城之工具,長久之準備時間,大量之傷亡,但城不一定能攻下。所以又作結論說:「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搶人之城,而非攻也。」在此數句中,可以領略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并非不打仗,而是與敵人宣戰以後,或是兩軍對壘中,先儘量用種種方法和謀略,將敵人擊敗,將敵人殲滅,其最善者卽兵不血刃而獲勝。如孔明之空城計,未動一兵,未放一箭,卽令司馬懿十五萬大軍自行退去。再如孫子伐楚,攻至郢,而引漳江之水灌之,遂亡楚,竟未傷一兵一卒,正乃孫子所謂之「不戰而屈人之兵」之最高藝術運用。在野戰戰略方面,仍以全軍爲着眼,以謀攻爲手段,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爲最高理想;所以他主張「十則圍之,五則攻之;能則戰之,不能則避之。」等以大吃小,不打硬仗,不打死仗之戰法;如此,可使部隊傷亡減至最少限度。甚至對敵人一班、一排、一連小部隊作戰,亦須以「全勝」爲目標;能不傷一人,不放一箭,尋找戰機,將敵擊破,將敵人降服或殲滅爲上策。

   將戰略運用之最高原則說明以後,接著討論軍政之關係,卽軍事戰略與國家戰略之關係。所謂「輔周」,就是一個軍事統帥要明瞭其責任,更要明瞭國家之政策,在戰場上要對國策作最有利之貢獻;如其作戰行動,不根據政府之要求,有違國策之原則,卽謂之「輔隙」。而政府自然有決定戰爭政策之全權,亦有權干涉一個戰役中之戰略指導,以求其配合戰爭政策之需要;但决不能過度干涉戰地司令官之實際指揮及決心;否則,則將對軍隊發生三種不利之現象:第一種是「縻軍」,卽政府不尊重指揮官之指揮權,擅自指揮進退,則束縛了軍隊之行動。第二種是「惑」軍,卽政府派遣不懂軍事之人掌理軍事,則官兵必困惑,不知所從而亂。第三種是「疑軍」,卽政府派遣不知權變,不知戰略戰術之將領統帥三軍,則官兵必疑慮而恐懼,而影響士氣。如此既惑且疑之軍隊,豈能打仗?必促成敵人之勝利而無疑。

   所以指揮統御對「全勝」之獲致關係至鉅,可依據統御與指揮應具備之五因素,以判知軍隊之能否克敵制勝:第一是指揮官能知戰機,知可以戰則戰,不可以戰則能謀。第二是指揮官能識衆寡之運用,而作適切之部署,以收奇正之利。第三是部隊能團結,上下意志一致,而能萬衆一心以取勝。第四是能以虞待不虞,戰備整然充實,而無懈可乘。第五是指揮官幹練而政府又能予以充分之指揮權。此皆制勝所必具之條件。
   其最後結論則曰:知己知彼,則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則勝負各半;不知彼,又不知己,豈能勝哉?必敗無疑耳。
   由以上孫子之立論,可以發覺這一篇「全勝」,乃闡述「不戰而屈人之兵」之戰理,是十三篇戰略戰術之綱領,是政略和戰略關係之說明,是指揮統御精神之提示,是「知己知彼」重要性的誥誡。所以第三篇以後各篇乃依循本篇之綱領思想及精神擴大而發揮者。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