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釋 – 3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始計篇(計劃原則及奇襲)
第二章 作戰篇(動員原則及速戰)
第三章 謀攻篇(全勝原則及謀攻)
第四章 軍形篇(先勝原則及態勢優越)
第五章 兵勢篇(奇正原則及運動)
第六章 虛實篇(主動原則及虛實)
第七章 軍爭篇(機動原則及會戰)
第八章 九變篇(利害原則及地形判斷)
第九章 行軍篇(先知原則(一)及特種地形)
第十章 地形篇〔先知原則(二)及戰術地形〕
第十一章 九地篇(隔離原則及戰略地形——遠征作戰)
第十二章 火攻篇(火攻作戰)
第十三章 用間篇(情報戰)
原文注釋 – 3

原文注釋 – 3



謀攻篇第三 全勝原則及謀攻

(一)大戰略指導方針 —— 不戰而屈人之兵

  1・國家戰略指導要領

   (2)中策 —— 伐交

解:次等的策略是在外交方面擊破敵人,如離間敵人之與國、同盟國,使之陷于孤立,而爲我所屈服。

【闡述】   
   伐交卽外交戰,所謂不越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是也;如秦之運用「遠交近攻」策略以滅六國,如蘇秦張儀之合縱連橫,卽伐交之策略。降至近世,更有冷戰,有熱戰,有和平共存,有政經分途,有圍堵、有座談、有孤立主義,有門戶開放,有嚇阻,有顛覆,有戰爭邊緣,有鄉村包圍城市等等名稱,不一而足。
   茲舉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伐交運用之例作爲參考:一九三三年,希特勒獲得德國統治權之後,首先和波蘭簽訂一爲期十年之和平協定,以保障其東西翼側安全。接着一九三五年,又自動毀棄凡爾塞條約所限制之軍備條款。至一九三六年,又冒險發動軍事行動,重佔萊茵地區。同時又與意大利合作,開始用偽裝手段,支持佛朗哥推翻西班牙共和政府,以攻入英法兩「戰略性」後方爲目的;構成一種牽制作用,足使英法兩國,削弱其西方地位;繼之又在萊茵區,重新建立要塞,以增強其自己在該方面之地位;其後又向東發展,以打擊西方國家戰略基礎爲目的。

   一九三八年三月間,希特勒進佔奧國,因而使捷克斯拉夫之國境,完全處于暴露之地位;同時在第一次大戰之後,法國人在德國周圍所佈置之防禦網,亦從此被衝開一個大洞。一九三八年九月間,復利用慕尼黑協定,不僅收回蘇台區,且更使捷克斯拉夫在戰略方面陷于癱瘓。一九三九年三月間,竟大胆佔領捷克,于是又包圍了波蘭之側翼。
   利用一連串、幾乎完全不流血之伐交行爲,不僅粉碎法國人原先在中歐之控制地位、和對于德國之戰略包圍圈;且更進一步,反過來使他自己居于控制之地位,而使法國陷于包圍之中。此種大戰略上「先爲不可勝,以待敵可勝」之謀攻策略,其範圍更爲廣泛,計劃更爲高明,而形式更爲近代化。在此過程中,德國力量日益成長,直接方面,其本身之軍備已有大量發展;間接方面對於假想敵國,則利用吞併小國,以打擊其戰略基礎爲手段,并使其力量日益減低。希特勒縱橫捭闔,利用國際間之矛盾,幷製造其矛盾,以及用戰爭邊緣、顛覆、嚇阻等策略,盡其伐交之能事,以孤立其假想敵人。

  2.軍事戰略指導要領

   (1)下策 —— 伐兵

解:再次等之策略,卽直接與敵人交戰,擊滅敵人,則爲下策。

   (2)下下策 —— 攻城

解:轒轀 —— 讀汾溫音,是攻城用的四輪戰車,用巨木造成,脊以縄爲之,上蓋以生牛皮或犀皮,中可容十人,推至城壁下,施行破壞工作,爲金、火、木、石所不能毀。距闉 —— 積土爲山曰闉,就是土壘,踊土積高向前,以接近城牆,觀城中虛實。
   「攻城乃萬不得已時所採取之方法,既要三個月修具防禦矢石用之大楯,攻城用之戰車,以及種種攻城器械;如飛樓、雲梯、浮格衝、飛石、連弩等。又要三個月建築用以射擊,或用以掩護,或用以偵察之土壘;合計需六個月長期準備,方能正式攻城。如攻城之指揮官覺其過慢,不勝焦急忿怒,急于建功,卽不顧一切,下令總攻,士卒像蟻羣攻上城去,喪失三分之一兵力 ,而城尚未攻下,此卽攻城之最大災禍。」
   如龐萌攻桃城,二十餘日,兵衆疲困不能下,逐爲漢光武所破。諸葛恪攻新城,數月死傷大半,而爲司馬景所破。蒙元于南宋末年攻四川合州釣魚城,先後十年,戰死者以萬計,憲宗蒙哥亦因此罹疾而亡。此皆攻城不易成功之先例,所以是下下策。

  3.結論——「全軍」則兵銳利全

解:所以善用兵之將領,其屈服敵人之軍隊,是不用兵戎血戰之方式;攻取敵人之城池,亦不用圍攻之方法;覆滅他人之國家,亦不需長久之時間。總要保全其實力去爭勝負于天下,所以其戰力及士氣既不受損耗及頓挫;而所獲得之勝利果實亦可保全而無失落之虞;其能如斯者,係因能用謀略之法攻敵人之故。

【闡述】   
   「不戰而屈人之兵」之例證,前面已列舉甚多,茲可體會者,其運用要領,實包括兵學、科學、和哲學之大學問在內;井常參以心理學、倫理學、經濟學、人生哲學、宗教思想等知識一併運用之,始可完成一次「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策略,此可謂兵學藝術之最高境界,亦孫子軍事思想獨特之創意。本節結論,是講「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目的,卽在保持一個國家之武力能「全爭于天下」以達到「兵不頓,而利可全之境地」。目前美國人保持核子優勢、飛彈優勢、衛星優勢、火箭優勢、科學突破、經濟大國;無非要「以全爭于天下」耳。
   茲將「非戰」、「非攻」、「非久」之意義再舉例說明:
   一、蜀對姜維,派部隊勾安李韶兩人守麴城,魏將陳泰圍之,姜維來救,兵出牛頭山,與陳泰列陣相對。泰對部隊曰:「用兵之法,貴不戰而屈人之兵;今將牛頭山姜維之歸路切斷,彼不得返,則必爲 我所擒,諸軍各守原陣勿戰卽可獲勝。」遂絕姜後方連絡線,姜維大懼,乃退兵而逃,勾安等遂投降。此卽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二、司馬懿圍諸葛誕于壽春,謀士均主速攻,懿認爲城固,誕兵力亦雄厚,攻之傷亡必大;若誕有外援,則裏外受敵,危險殊甚,必另出安全之策以制敵,可坐而獲勝也。令各軍祇須深溝高壘,按甲不動,誕軍內無食,外無援,則必自困而亡矣。誕二年五月反叛,至三年二月卽城破而亡。此卽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三、孫子五戰入郢,一個多月卽結束戰爭;韓信一封信而燕國卽降,希特勒滅波蘭法國,均數週之事;皆可謂之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如此即可存全自己之戰力,俾可全爭于天下矣;但希氏進軍莫斯科,囤兵于史達林格勒堅城之下,忘記「全」爭天下之法,因之既得之利益不可「全」矣,兵敗而亡。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