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注釋 – 5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始計篇(計劃原則及奇襲)
第二章 作戰篇(動員原則及速戰)
第三章 謀攻篇(全勝原則及謀攻)
第四章 軍形篇(先勝原則及態勢優越)
第五章 兵勢篇(奇正原則及運動)
第六章 虛實篇(主動原則及虛實)
第七章 軍爭篇(機動原則及會戰)
第八章 九變篇(利害原則及地形判斷)
第九章 行軍篇(先知原則(一)及特種地形)
第十章 地形篇〔先知原則(二)及戰術地形〕
第十一章 九地篇(隔離原則及戰略地形——遠征作戰)
第十二章 火攻篇(火攻作戰)
第十三章 用間篇(情報戰)
原文注釋 – 5

原文注釋 – 5



謀攻篇第三 全勝原則及謀攻

(三)全勝作戰指導成功攸關之要項

  1.領導賢明 —— 軍政關係清楚

   (1)國有良將——思慮縝密,規畫宏遠,忠勤愛國。

解:主將是國家之輔佐,須具備智、信、仁、勇、嚴之武德;對于戰爭一切行爲,有計劃,有卓見,有宏規,有謀略,如此輔佐始能周密;輔周則其國必可日臻強盛。如輔佐不周;凡事無計劃,不明國家之政策,無遠見,無智略,必生漏洞,則其國必將日益衰弱。

【闡述】   
   本節乃孫子討論一國之統帥,其思想、德操、兵略及才幹等,應在國策之指導下努力發揮之,在用兵作戰上要以國家之利益爲前提。如一國得賢將則國昌而平安,不得賢將則兵弱國可亡,所以強弱不在兵,存亡不在國,而在于將之賢與不賢耳!如趙國不用干城之將廉頗,陣上換將,改用趙括,括死讀父書,不識機變,又重私輕公,不善統御,其母特諫趙王勿用其子爲將,趙王勿聽,竟造成長平之大敗,亡將覆兵四十五萬,國都邯鄲被圍經年,幾至亡國。如法國大革命時,内亂外患,國亡無日,特提用拿破崙爲將,轉敗爲勝,挽回法國亡國危機。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小毛奇不知兵機,將史蒂芬計畫一再修改,原以五十三個師配置于右翼,形成絕對優勢之重點攻勢,一直指向巴黎,而小毛奇竟平均分配兵力,右翼至最後馬恩河會戰時,只剩十三個師,而英法聯軍則反有二十七個師,若按史蒂芬原計畫實施,第一次大戰決不至拖延四年,德國亦不致慘敗。由此可知一將之輔周輔隙,對國家之存亡關係至大且鉅。所以「全勝」作戰指導之軍事思想,能否貫徹實施而奏膚功,須觀一國是否有卓越之將領而定。

   (2)元首英明 —— 統帥權獨立

     A 不縻軍 —— 分層負責,軍令專一。

解:解:三軍 —— 周朝軍制,天子六軍,諸侯大國三軍,小國一軍或二軍,故三軍猶言軍隊也。三軍爲三萬七千五百人。糜軍 —— 縻絆也。糜軍卽絆住其部隊,不使自由也。卽束縛的意思。
   「凡一國元首爲患于軍事者有三:其一,是妄濫干涉軍事行動;不應前進時,而命令軍隊前進,不應退却時,而命令軍隊退却,是謂縻軍;卽束縛軍隊行動,以致失却戰機。」

【闡述】   
   自古軍權與政權之界限分明,有「自閫以外,將軍制止;自閫以内,寡人治之。」之說法,卽國不可從外治,而軍不可從中御。如漢宣帝命趙充國進兵先擊罕幵(音堅)羌人,趙充國上書曰:「今不伐先零而先擊罕幵,是釋有罪而誅無辜,如此則樹兩敵;兵法所謂:『攻不足者,守有餘。』又曰:『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今罕幵如欲入寇煌酒泉,我宜整飭兵馬,練士卒以待其至,坐得致敵之術,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後充國先擊先零,大破之;對罕幵以安撫之策,未費一兵。而罕幵乃降。此卽「君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如秦武王欲入周,命甘茂將先兵伐韓宜陽,甘恐武王不信任,武王卽于息壤與之訂約委以軍權;後茂攻宜陽五月未下,武王欲退兵,甘茂卽謂息壤所訂之約尚在不退;武王不得已,惟起大兵力攻而下宜陽,斬首六萬級。此卽「不知三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

   古時交通不便,通信困難,一國元首在後遙制,自不易瞭解戰場情况,此必然之現象也。但時至二十世紀,通信之靈敏,連絡之迅速,天涯若比鄰,坐在斗室,似可指揮裕如,然事實并不盡然,試觀希特勒之指揮作戰可知。當一九四〇年五月間德軍攻法時,古德林裝甲軍長對希特勒說:「我軍通過繆斯河後應儘量擴張戰果。以艾敏斯和海峽各港口爲目標,立即向西挺進。」古德林摧枯拉朽,前進特別迅速,如入無人之境,但一再被希特勒命令停止,古德林于五月十七日,不惜以去就力爭,始准繼續行威力搜索。至五月二十二日,包羅根(Boulogone)已爲古德林所孤立;第二天加萊斯(Calais)亦遭阻絕,古德林鐵蹄距離鄧克爾克只有十哩,并在運河對岸佔領橋頭陣地。至此英軍唯一退路,只有鄧克爾克彈丸之地而已。但至翌日,希特勒突命令德軍,停止向鄧克爾克進攻;所幸能有此命令,始克從絕望中救出英軍,得免與比、法軍同歸於盡之命運。待兩日後,德軍再繼續前進時,英軍已增強後衛力量,使德軍一時無法突破。於是總數二十二萬四千人之英軍,以及其他十一萬四千人之盟軍,得以從海路撤退,此無異希特勒解救盟軍矣,此卽爲縻軍,影響戰局關係至鉅。

     B 不惑軍 —— 名位相稱

解:其二、是無軍事知識和經驗之人,使之掌管三軍司令之權責,至使軍中政令混亂,則將士困惑而莫知適從。

【闡述】   
   以不知兵之人統兵,歷史上屢見不鮮:如唐朝自肅宗以來。信任宦官,而不信任將帥。每于征討,卽派遣宦官爲中使監軍,故每于戰時,凡軍士精銳者,留以自衛,而衝鋒陷陣,反以一般羸弱之兵卒任之,軍隊進退復從中制肘;因此,將帥不能盡其能,士卒不能盡其力;戰勝則冒報爭功;戰敗則先逃脱罪,至使將士困惑疑懼,久戰而無功。至于淮西之戰,斐度奏請除去軍中之中使監軍,故淮西之進討,多能建功。

     C 不疑軍 —— 知人善任

解:其三、如以不知軍事權變,缺乏戰略戰術修養之人,任三軍指揮之重任,則將士必互相疑懼而喪失三信心。

【闡述】   
   歷史上有兩個人人皆知之故事,適足說明「不同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之危險;其一、卽趙孝成王七年,趙與泰戰于長平,廉頗爲將,屢敗,堅壁不戰;廉頗旨在避其銳,以待秦軍之意而擊其疲,誠至當行動,乃用兵之將才也;趙王不知其謀,竟昧于秦反間之宣傳中傷。換趙括爲前敵總指揮。括自恃熟讀兵書,逐改廉頗之守勢爲攻勢,第一次出戰卽被秦將白起引誘深入,并切斷其後方連絡線,將趙軍分爲前後兩段,前軍口糧補給不上,兵卒飢餓發慌;趙括急中無謀,祗有自率精銳猛衝秦陣,思一鼓作氣擊破秦軍,不幸爲秦箭射死,趙軍大敗,一夜爲秦軍活坑四十萬衆,慘哉!

   其二、卽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指示必須于要道下寨;但一至現地,馬謖認爲當道非下寨之地,側邊有一山,四面皆不相連,且樹木極廣,是天賜之險,可就山上屯軍。王平諫曰:「若屯兵當道,築起城垣,賊兵縱有十萬,亦不能偷過,今若棄此要路,屯兵山上,倘魏兵驟至,四面圍定,將何策保之?」馬謖笑曰:「汝眞女子之見,兵法云:「凭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必使之片甲不回。」平曰:「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謖曰:「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蜀兵豈不死戰?以一可以當百也。」馬謖亂用兵法,亂用原則,不知機變,糊糊塗塗將街亭失去。

   (3)結論 —— 亂軍引勝

解:官兵既對統帥發生困惑疑懼,于是鬥智沮喪,内部不團結,必招致敵國乘虛來攻;此誠可謂在擾亂自己之軍事步驟,而導致敵國取勝于我之機會。

【闡述】   
   以上已列舉數例,說明一國元首不宜遙遠在後方指揮大軍之進退攻守,此乃最不明智之舉;因戰場情况瞬息萬變,祗有最前線指揮官瞭如指掌,對敵人之行動亦最敏感;雖機警如希特勒,亦不能適時適切控制戰場作進退有利之行動。至于選將統軍,更須知人善任,否則必致亂軍引勝。茲再舉兩例說明如后:

   唐肅宗時平安史亂,李光弼收復懷州(河南沁陽縣),史思明來救援,并放流言,謂彼等均北方人 ,皆有思家之苦。時魚朝恩監軍,以爲眞,確信賊士氣不振,層上書皇帝說賊可撲滅。肅宗乃命光弼 進攻,光弼認爲賊勢方銳,不可輕動;肅宗勿聽,派中使督戰,光弼不得已乃出兵,至洛陽東北北邙山 竟遭伏擊,王師大潰,懷州復爲賊所奪,此肅宗自亂光弼之軍事策略,而引史思明來勝也。又如唐德宗 時藩鎮李希烈圍襄陽,乃命都督李勉出兵救之,勉奏言賊以精兵攻襄陽,則許昌必空虛,今如大軍直搗 許昌,襄陽之圍可解;遂派兵襲許昌,未行數十里,勿接皇帝詔書詰責不當,乃退;卽爲賊兵所乘,殺 傷幾半,輜重杖械盡失。此德宗亂李勉之軍事行動,而引希烈之來勝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