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原文注釋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始計篇(計劃原則及奇襲)
第二章 作戰篇(動員原則及速戰)
第三章 謀攻篇(全勝原則及謀攻)
第四章 軍形篇(先勝原則及態勢優越)
第五章 兵勢篇(奇正原則及運動)
第六章 虛實篇(主動原則及虛實)
第七章 軍爭篇(機動原則及會戰)
第八章 九變篇(利害原則及地形判斷)
第九章 行軍篇(先知原則(一)及特種地形)
第十章 地形篇〔先知原則(二)及戰術地形〕
第十一章 九地篇(隔離原則及戰略地形——遠征作戰)
第十二章 火攻篇(火攻作戰)
第十三章 用間篇(情報戰)
四、原文注釋

四、原文注釋



九篇第八——利害原則及地形判斷

(一)適應狀况所採取之戰略戰術行為利害之辯證

   1・辨證地形之利害,在戰術及戰略上應採取之行動

解:本節與第七篇開端相同,是孫子用以起下文之引言。卽國家用兵作戰,是先由將領接受國家元首之作戰命令,爾後集中軍隊,並徵集役齡羣衆以備補充。

   (1)圮地 —— 無舍

解:圯——音痞,傾壞的意思。又水毀日圮,低下曰圮。總之,積水,易淹水,沮澤,池沼泥濘之地,均謂之圮地。舍——是宿營。是種濕地,既不衛生,又艱于行動,不宜停止宿營。

【闡述】   
   孫子之軍事思想結構,是以戰略戰術爲經,而以統御、指揮、心理及地形等爲律。他對地形特別重視,常在各篇中提到地形問題,尤自第七篇至第十一篇,更從戰術及戰略方面詳細加以說明,各篇中或有相似和相同之地形語句,并非重複,而是各篇有各篇之思想含義。如本篇之「地形」,是講地形判斷;卽各級指揮官應熟悉各種地形名字、意義、特性,及其在戰術戰略上價值與應採取之行動,其重點在判別各種地形之利害。
   至于圮地,是一種沼澤地帶,泥濘,潮濕、蚊蟲多,易生瘧疾,不宜駐紮,不利作戰。故作戰時必須避之。可是現代戰爭複雜,幅員廣闊,在任何地區均可以發生,所以有沼澤地帶之作戰訓練,在使士兵能克服此種天然礙障,以利作戰之遂行;不僅短暫之時間能在此駐紮,卽長期亦能在此作戰,能在此生活。所以吾人仍須加強研究在此種地形中之作戰要領。

   (2)衢地—— 合交

解:衢地,是四通八達之地,謂一地區與數國毗連,至四週各國交通均甚方便,通常爲兵家必爭之地。合字應作合力講,交字作交戰講。
「在此種地形中作戰,必須聯合附近之國家合力而與敵交戰。」

【闡述】   
   衢地,如春秋末期之鄭國(今河南鄭縣),如歐洲之比利時,如江蘇之徐州均屬之。爭取衢地要領,在上卷敍錄中已詳載吳王與孫武問答之中。孫子言之甚詳,卽先以金錢結納衢地近傍鄰國,締訂協定,則我有衆相助;如一旦發動戰爭,即可與諸國成犄角之勢,分進合擊,震鼓齊攻;則敵人力單必驚恐,而莫知所當矣。

   如今之越南,卽中南半島及南太平洋之陸上衢地,因此是極權國家南進必爭之地,亦自由國家在南太平洋必須堅守之戰略要地,所以美國領導自由國家奮戰八年以確保之。台灣亦西太平洋海上之衢地,海道西通八達,是進出太平洋之戰略要地,苟爲極權國家所攫取,則對西太平洋可行中央突破,再兩翼席捲;北則威脅日本,南則包圍菲律賓及澳州,東面突擊夏威夷,而太平洋非美國所有矣。因此自由國家如欲確保太平洋的太平,則必須成立太平洋大聯盟,以確保此兩戰略衢地之安全,是乃戰略家應有之遠見也。(註:高棉及南越于一九七五年四月中下旬相續爲極權國家之傀儡所吞滅,茲後南太平洋必不可太平矣)

   (3)絕地——勿留

解:絕地,卽缺乏泉井水草,給養困難之處,及谿谷坎險,前無通路之地。應迅速通過,不可停留或久留。

【闡述】   
   在前篇中曾引證馬謖拒諫失街亭之故事,不妨再以之爲例說明。王平提供意見,要馬謖在街亭五路總口下寨,以拒魏兵;但他棄要路不守,而屯兵于山上。因此,王平再諫曰:「吾屢隨丞相經,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今觀此山,乃絕地也;若魏兵斷我汲水之道,軍士不戰自亂矣。」馬謖雖 熟讀兵書,但未將「絕地勿留」一句,深深咀嚼,因此兵敗受刑,讀史至此,令人惋惜。

   (4)圍地—— 則謀

解:陷于難以生還之死地時,則必奮力決戰,以圖死中求生。

【闡述】   
   【闡述】:死地則戰,因謀之不成,惟死中以求生。在中國史書上,甚多可歌可泣之戰役,皆背城借一,而與陣地共存亡;如張巡守睢陽,八百壯士守四行倉庫,而爲整個戰役爭取戰略上之勝利,使敵人不能輕易獲得便宜之戰果。


書籍分類